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连市因水资源匮乏,过度开采地下水,且城市非透水地面迅速增加,引起海水倒灌,入侵陆域。为改善城市环境对策,保护水资源,对城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城区雨水资源利用可采取的综合措施;并例举提出可采用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模型。
关键词:生态型,雨水资源,雨水收集利用,大连市
Key words:ec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se, Dalian City
1. 前言
大连市水资源匮乏,虽然从1994年至今推出了多个与水资源利用水相关的条例,[1,2,3]并通过从市区北方的各项引水工程,从2004年7月始大连市内的自来水普及率就已达100%,但由于用水量随着工农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逼迫人们大量地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资源枯竭,进而引起海水倒灌,入侵陆域。近年来大连市海水侵入面积显著增加,仅2006~2007一年内入侵面积就从500.0(km)2增加到856.1(km)2,急剧增长了约70%。2008年和2009年入侵面积达到867.8(km)2,为大连面积的6.90%,当年海水纵向入侵最大深度达7.0km;2010年因降雨量大幅度增加,入侵面积有所减小,但也为638.3(km)2,是大连市面积的5.08%。[4,5]与此同时城市非透水地面面积迅速增加,更加剧了海水入侵现象,同时还造成雨水洪峰流量的剧增,极大加重了城市防洪负担,对城市排水及河道行洪造成巨大的压力,经常出现汛期内低于设计重现期降雨量时,城市道路、街区还会发生严重积水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8月8日大连市仅一场略强的降雨就使得出入市区的咽喉路段——东快路双向交通中断3个多小时,路面水深超过半米,积水没过隔离墩,等等。[6]
目前,为改善城市环境对策,控制海水入侵,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大连市开始进行中心城区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为制定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方案、措施做准备。
笔者曾赴日本考察,发现日本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十分成功,且效果显著。为此笔者曾就日本的雨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做过调研,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感于大连市正在进行的规划研究,笔者为此亦相应地做了考察、调研以至于踏勘,就大连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所应采用的综合措施,阐述笔者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议。
2. 防海水入侵的开源策略——大连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措施
鉴于大连市中心区排水管网现状,在既存基础上,根据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特征,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可采取如下综合措施。
1)大连市区排水管网一直采用雨污合流制,且管径较小,管道老化。因此既容易产生降雨时排水能力严重不足而致使路面积水的问题,又会在排入海域时污染海水水质,同时又不利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因此应该改雨污合流制为雨污分流制的排水方式。另外由于雨水污染程度很低,雨污分流制的雨水排水管道及雨水收集设施应采用可以透水性构造。①
2)大连市区无常年河流,只有以排除雨水为目的的沟渠、河道,只能靠有限的降雨补充地下水。但大连的降雨多数集中于汛期,且大部分降雨量又集中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仅仅是几场暴雨,故而大量雨水基本上来不及下渗便径流入海,利用率极低。因此,应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河道拦截、储留、渗透雨水,如在河道内修挖渗渠、渗沟,修筑浮动拦河闸坝等,使雨水尽量沿途下渗,以减少地表径流入海量,使雨水最大限度地补充到地下。
3)利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等透水性建材来铺设道路,通过其本身和其接缝处的缝隙使雨水从地表浸透地下;既可以减小径流系数,缓解降雨时的径流量,又补充了地下水。
4)大连市区适合于设置雨水调(节)储(存)设施的山林周边地区和山谷的空地很少,应尽可能规划在市内的街区公园、绿地、景观池以及公共用地等适宜的地方设置雨水调储设施,并根据这些地点的条件、用途和地质、地形地貌等提出合适的调储方式及设施规模和概略构造。②
3. 例举建议——大连市可采用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模型
大连市中心区共有11个排水区,本举例建议的模型所涉及对象范围为其中四个排水区:马栏子青泥、寺儿沟及岭前。为此笔者做了现场踏勘,并结合考察、调研以及收集的其他研究资料,提出雨水收利用设施模型,以供参考。
4. 后语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初浅的看法,希望能对大连市乃至全国的城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 注释
① 透水性构造的排水管道或雨水收集设施,其结构是在这些设施的壁上开孔洞,孔洞处用碎石和沙砾等可透水材料封堵;其作用是过滤、渗透雨水,同时暂存雨水。日本常用的主要有:1)排水干线用碎石沟管道,2)街道下面排水支线用碎石侧沟管道,3)建筑用地内替代2)的碎石沟管渠,4)建筑用地内或汇集雨水之雨水口的碎石沟井,亦称渗透井。
② 具有暂存雨水,削减洪峰流量作用,同时具有调节、过滤、渗透以及涵养地下水作用的排水设施称为调储池;日本常亦采用透水性构造。具有收集、储存较洁净的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直接作为杂用水使用作用的排水设施称为储水池;采用非透水性构造。
③ 日本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分为通过雨水管道、沟渠、河道收集雨水的界外型和通过建筑物、广场等收集雨水的界内型两种。
6. 參考文献
[1]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Z]. 1994-09-25
[2]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 [Z]. 1995-08-15
[3]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Z]. 2004-08-25
[4] 大连市水务局. 2010大连市年水资源公告 [Z]. 2011-03-22
[5] 顾蓉,张华.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关系研究 [J].中国外资,2010,11:247~248
[6] 满文飞.半岛晨报 [N]. 2010-08-09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关键词:生态型,雨水资源,雨水收集利用,大连市
Key words:ec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se, Dalian City
1. 前言
大连市水资源匮乏,虽然从1994年至今推出了多个与水资源利用水相关的条例,[1,2,3]并通过从市区北方的各项引水工程,从2004年7月始大连市内的自来水普及率就已达100%,但由于用水量随着工农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长,逼迫人们大量地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资源枯竭,进而引起海水倒灌,入侵陆域。近年来大连市海水侵入面积显著增加,仅2006~2007一年内入侵面积就从500.0(km)2增加到856.1(km)2,急剧增长了约70%。2008年和2009年入侵面积达到867.8(km)2,为大连面积的6.90%,当年海水纵向入侵最大深度达7.0km;2010年因降雨量大幅度增加,入侵面积有所减小,但也为638.3(km)2,是大连市面积的5.08%。[4,5]与此同时城市非透水地面面积迅速增加,更加剧了海水入侵现象,同时还造成雨水洪峰流量的剧增,极大加重了城市防洪负担,对城市排水及河道行洪造成巨大的压力,经常出现汛期内低于设计重现期降雨量时,城市道路、街区还会发生严重积水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8月8日大连市仅一场略强的降雨就使得出入市区的咽喉路段——东快路双向交通中断3个多小时,路面水深超过半米,积水没过隔离墩,等等。[6]
目前,为改善城市环境对策,控制海水入侵,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大连市开始进行中心城区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为制定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方案、措施做准备。
笔者曾赴日本考察,发现日本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十分成功,且效果显著。为此笔者曾就日本的雨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做过调研,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感于大连市正在进行的规划研究,笔者为此亦相应地做了考察、调研以至于踏勘,就大连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所应采用的综合措施,阐述笔者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议。
2. 防海水入侵的开源策略——大连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措施
鉴于大连市中心区排水管网现状,在既存基础上,根据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特征,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可采取如下综合措施。
1)大连市区排水管网一直采用雨污合流制,且管径较小,管道老化。因此既容易产生降雨时排水能力严重不足而致使路面积水的问题,又会在排入海域时污染海水水质,同时又不利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因此应该改雨污合流制为雨污分流制的排水方式。另外由于雨水污染程度很低,雨污分流制的雨水排水管道及雨水收集设施应采用可以透水性构造。①
2)大连市区无常年河流,只有以排除雨水为目的的沟渠、河道,只能靠有限的降雨补充地下水。但大连的降雨多数集中于汛期,且大部分降雨量又集中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仅仅是几场暴雨,故而大量雨水基本上来不及下渗便径流入海,利用率极低。因此,应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河道拦截、储留、渗透雨水,如在河道内修挖渗渠、渗沟,修筑浮动拦河闸坝等,使雨水尽量沿途下渗,以减少地表径流入海量,使雨水最大限度地补充到地下。
3)利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等透水性建材来铺设道路,通过其本身和其接缝处的缝隙使雨水从地表浸透地下;既可以减小径流系数,缓解降雨时的径流量,又补充了地下水。
4)大连市区适合于设置雨水调(节)储(存)设施的山林周边地区和山谷的空地很少,应尽可能规划在市内的街区公园、绿地、景观池以及公共用地等适宜的地方设置雨水调储设施,并根据这些地点的条件、用途和地质、地形地貌等提出合适的调储方式及设施规模和概略构造。②
3. 例举建议——大连市可采用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模型
大连市中心区共有11个排水区,本举例建议的模型所涉及对象范围为其中四个排水区:马栏子青泥、寺儿沟及岭前。为此笔者做了现场踏勘,并结合考察、调研以及收集的其他研究资料,提出雨水收利用设施模型,以供参考。
4. 后语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初浅的看法,希望能对大连市乃至全国的城市生态型雨水资源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 注释
① 透水性构造的排水管道或雨水收集设施,其结构是在这些设施的壁上开孔洞,孔洞处用碎石和沙砾等可透水材料封堵;其作用是过滤、渗透雨水,同时暂存雨水。日本常用的主要有:1)排水干线用碎石沟管道,2)街道下面排水支线用碎石侧沟管道,3)建筑用地内替代2)的碎石沟管渠,4)建筑用地内或汇集雨水之雨水口的碎石沟井,亦称渗透井。
② 具有暂存雨水,削减洪峰流量作用,同时具有调节、过滤、渗透以及涵养地下水作用的排水设施称为调储池;日本常亦采用透水性构造。具有收集、储存较洁净的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直接作为杂用水使用作用的排水设施称为储水池;采用非透水性构造。
③ 日本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分为通过雨水管道、沟渠、河道收集雨水的界外型和通过建筑物、广场等收集雨水的界内型两种。
6. 參考文献
[1]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Z]. 1994-09-25
[2]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 [Z]. 1995-08-15
[3]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Z]. 2004-08-25
[4] 大连市水务局. 2010大连市年水资源公告 [Z]. 2011-03-22
[5] 顾蓉,张华.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关系研究 [J].中国外资,2010,11:247~248
[6] 满文飞.半岛晨报 [N]. 2010-08-09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