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空间狭窄
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生活压力,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难有长进或长进甚微。加之,职称晋升缓慢、职务升迁无望、学历提高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机械循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差、工作进取心弱、职业怠倦感强烈,心理问题严重。应该说教师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创造性过程。但由于发展空间狭窄、人生前途渺茫,因而工作激情不足、前进动力不强、实践反思不够、创新精神缺乏。在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工作状态等方面往往带有明鲜的职业烙印。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应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知名度方面多给教师机会,并吸引教师参与到管理层中,使教师能永远看得见希望,追赶希望,燃起发展的激情,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战胜心理怠倦和惰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心理指导,提升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正确对待荣誉得失,形成并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三、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四、德育智育脱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可见,传道是为师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但由于体制原因,近年来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加强,相当多的教师教书而不育人,重智轻德,育教分离。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弱化教育的人文性,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度。因此为师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定位自身职能,切实起到“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时代对每个教师的要求。
五、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空间狭窄
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生活压力,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难有长进或长进甚微。加之,职称晋升缓慢、职务升迁无望、学历提高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机械循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差、工作进取心弱、职业怠倦感强烈,心理问题严重。应该说教师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创造性过程。但由于发展空间狭窄、人生前途渺茫,因而工作激情不足、前进动力不强、实践反思不够、创新精神缺乏。在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工作状态等方面往往带有明鲜的职业烙印。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应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知名度方面多给教师机会,并吸引教师参与到管理层中,使教师能永远看得见希望,追赶希望,燃起发展的激情,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战胜心理怠倦和惰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心理指导,提升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正确对待荣誉得失,形成并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三、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四、德育智育脱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可见,传道是为师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但由于体制原因,近年来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加强,相当多的教师教书而不育人,重智轻德,育教分离。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弱化教育的人文性,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度。因此为师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定位自身职能,切实起到“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时代对每个教师的要求。
五、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