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说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乏味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乏味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老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明确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掌握便一定会由少成多、聚沙成塔。那么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語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只有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扎下根来。熟读和背诵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老师开始讲解。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又掌握了文,头脑中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正符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琅琅书声。现初中语文教材的背诵量大大增加了,但远远不能满足积累语言的要求,可以要求学生多背一些古代佳作和现代美文,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觉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所以,说话作文一开口便没词儿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时间光顾阅览室。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缺少。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拜读很多的文学名著,一般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见缝插针地去阅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精心指导。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精练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须加大作文密度,但不是加重负担。老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上花功夫。可以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片段和作文相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让生活走进学生视野,从观察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言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可学生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没有语言积累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积累语言,就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参加各种活动,投身大自然,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亲身体验,通过细心观察和感受,学生就会带着丰富的感情,绘声绘色地描述活动过程及体验,这样,就极大地充实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词汇,并促进思维发展。
总之,只要热情地投入生活,主动地观察生活,注意点滴积累、积少成多,到时就可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诵读、博览、作文、观察,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多背、多读、勤写,坚持不懈,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掌握,一定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说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乏味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乏味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老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明确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掌握便一定会由少成多、聚沙成塔。那么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語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只有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扎下根来。熟读和背诵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老师开始讲解。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又掌握了文,头脑中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正符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琅琅书声。现初中语文教材的背诵量大大增加了,但远远不能满足积累语言的要求,可以要求学生多背一些古代佳作和现代美文,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觉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所以,说话作文一开口便没词儿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时间光顾阅览室。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缺少。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拜读很多的文学名著,一般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见缝插针地去阅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精心指导。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精练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须加大作文密度,但不是加重负担。老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上花功夫。可以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片段和作文相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让生活走进学生视野,从观察生活中积累语言
语言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可学生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没有语言积累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积累语言,就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参加各种活动,投身大自然,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亲身体验,通过细心观察和感受,学生就会带着丰富的感情,绘声绘色地描述活动过程及体验,这样,就极大地充实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词汇,并促进思维发展。
总之,只要热情地投入生活,主动地观察生活,注意点滴积累、积少成多,到时就可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诵读、博览、作文、观察,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多背、多读、勤写,坚持不懈,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掌握,一定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