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文章呈现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提出了打造高校创业文化,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策略,以期能对学生创业的探索有帮助。
[关键词]高校 创业文化 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周宗辉(1983- ),男,江苏建湖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1-02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体化就业趋势愈加明显,这种就业趋势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同时还催生出了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自主创业是社会主义制度革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它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社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众多新的职业。创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促使全体国民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创新能力,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称为21世纪的护照。因此,研究如何打造高校创业文化从而提升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概念都有所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创业教育研究学者Jeffry A.Timmons和我国学者刘先明对创业做出的界定。Jeffry A.Timmons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中指出,创业是主体以机会为基础,整合各种方法、领导力,最终表现为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创业的成功需要以时间和奋斗为依托,并且需要时刻面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精神风险和社会风险,创业成功能够给人们带来自豪感。我国学者刘先明先生认为,创业是个体利用有效资源、技术,通过一定的中介和载体,将资源和技术转化成财富和价值,最终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创业”就是开创建立基业、事业。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创业与其说是一种过程,还不如说是一门学问,应该将其视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创业理论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没有一本科学的教材,现在采用的教材要么过于笼统单一,要么过于理论化,这种教材对创业教育的影响甚微。另外,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仅仅将创业相关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且没有开设足够多的课程种类与课程学时,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不到创业的正规课程教育。而目前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过分重视传授创业知识,忽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创业教育如果需要做大做好,仅仅通过开设几门课程的办法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是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细枝末节,渗透到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创业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践性,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自己根本没有创业活动、企业管理经验,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这制约着创业规模的扩大。另外,创业资金短缺进一步遏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这类基金不是很多,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
3.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我国大多数家庭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家长们更希望学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他们将创业视为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高校的就业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局限,他们将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手段,就业率较高的高校甚至不开展创业教育。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了创业基本知识就能创业成功,这种偏差容易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实际问题,他们可能将自主创业看作涌向个人成功的捷径,选择了盲目跟风创业,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难免遭遇创业失败的困境。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缺乏创业信念。大学生在接触创业实例的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接触成功者的事迹,而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失败与心酸。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沮丧消沉、一蹶不振。大学生创业信念巩固与弥补,需要的不仅是乐观的心态,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2.想法幼稚,脱离实际。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通常对创业的理解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中。在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和创业途径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学生天真地希望利用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却忽略了投资者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创业者应该罗列出一套完整的、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些计划能让投资人看了之后产生对这个计划的前景展望,而不是为之担忧。
3.创业行为盲目。在接触了一些成功企业家的事例之后,创业者们便对“老板”这一职位产生了幻想。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就可以成为老板,指挥手下的员工工作,这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的状态,这种想法不但幼稚而且不合实际,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创业者做出一些盲目的行为。
4.资金缺乏,社会环境不完善。大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时,缺乏的不只是创业经验,还包括创业资金。“钱”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由于社会生存条件的压力,很多家庭没有勇气给予创业者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投资也是困难重重。而社会由于正处在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系还没有正式形成,例如银行贷款、申请工商注册等环境因素都还不成熟,这也让大学生的创业雪上加霜。
三、打造高校创业文化,提升创业能力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创业可以分为两大类: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在零售、租赁、个人服务、保洁和娱乐业等部门开展起来的是生存型创业;以金融、保险、地产为主的商业性服务业属于机会型创业。相关调查表明,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生存型创业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支持正是提供创业环境的最佳途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创业综合环境的综合评分仍然处于一般水平,排在世界第17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于劣势。我国的金融、教育及培训环境相对落后,大学生在当前的创业环境下,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开放市场的支持;同时在面对较差的环境条件时,政府、社会、学校都有着改善创业环境的共同责任,通过他们共同努力来启发大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机会型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业环境。学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学校的制度、环境上尽力体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学校在进行学籍管理时,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便利,可以允许大学生在保留学籍的同时停学创业。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板报、校园网络等去打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对成功者创业事迹进行宣传,知名校友的创业成功事迹可以唤醒大学生们创业的意识和愿望,为大学校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学校要完善网络环境,健全校园创业主网,将其与专门的创业网站关联起来,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詢、创业指导等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学校还要构建出一个具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让独立创业的精神和行为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创业人才随着经验的积累脱颖而出,最终达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的目的。学校要在精神上和舆论上将创业的性质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学校应该通过物质支持或精神支持来帮助鼓励学生创业,如提供创业咨询。
在营造自主宽松的创业环境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的同时,必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适当简化毕业生新创企业的审核步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让学生享受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政府也可以在税收和经济补贴方面对大学生新企业进行帮助,通过放宽某些限制标准来帮助新创企业顺势成长发展。
3.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体系。创业文化是创业成功者和创业失败者在创业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文化,我们可以认为创业教育是创业文化的沉淀物。高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创业将大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上。创业文化体系的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行为的获得。同时,创业文化体系对于建设大学校园的创业制度、开展大学校园的创业文化活动、研究大学校园的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等方面也担当着重要的指导角色,创业教育文化体系能够帮助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文化环境。创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应该本着鼓励创新、激励创业、执著进取、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允许和宽容失败为核心内容,从而让大学生们在这种文化中受熏陶、受教育、受磨砺,提高创业者的素质,丰富创业者的智慧。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任何一种教育或者教育模式的建立都不是孤立的,创业教育模式时刻受着社会的影响,尤其受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束缚。单从教育方面来看,要想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政府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督促教育政策真正实施和落实的社会环境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其次,教育机制的运行要良好。高校相关的内部教育模式、高校的管理体制、高校塑造的文化氛围等因素,在发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对创业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护航作用。再次,教育的投入要充足。教育正逐步发展为一门产业工程,这门工程有着明显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社会和国家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换取对国家未来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才。
四、结语
在大学校园里建设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使大学生产生远大的创业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制定长远的创业目标,并不断强化、不断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卡耐基说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不正确,而是不明确。”更准确地说,是由于很多人的自我意识淡薄才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模糊不清。所以,高校要注重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在不断的打磨中实现创业梦。
[参考文献]
[1]方建强,刘大卫.试论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建洪,罗华.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任蕴哲.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研究[J].知识经济,2012(20).
[5]王贤芳.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5).
[关键词]高校 创业文化 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周宗辉(1983- ),男,江苏建湖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1-02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体化就业趋势愈加明显,这种就业趋势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同时还催生出了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自主创业是社会主义制度革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它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社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众多新的职业。创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促使全体国民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创新能力,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称为21世纪的护照。因此,研究如何打造高校创业文化从而提升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概念都有所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创业教育研究学者Jeffry A.Timmons和我国学者刘先明对创业做出的界定。Jeffry A.Timmons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中指出,创业是主体以机会为基础,整合各种方法、领导力,最终表现为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创业的成功需要以时间和奋斗为依托,并且需要时刻面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精神风险和社会风险,创业成功能够给人们带来自豪感。我国学者刘先明先生认为,创业是个体利用有效资源、技术,通过一定的中介和载体,将资源和技术转化成财富和价值,最终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创业”就是开创建立基业、事业。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创业与其说是一种过程,还不如说是一门学问,应该将其视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创业理论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没有一本科学的教材,现在采用的教材要么过于笼统单一,要么过于理论化,这种教材对创业教育的影响甚微。另外,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仅仅将创业相关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且没有开设足够多的课程种类与课程学时,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不到创业的正规课程教育。而目前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过分重视传授创业知识,忽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创业教育如果需要做大做好,仅仅通过开设几门课程的办法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是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细枝末节,渗透到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创业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践性,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自己根本没有创业活动、企业管理经验,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这制约着创业规模的扩大。另外,创业资金短缺进一步遏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这类基金不是很多,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
3.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我国大多数家庭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家长们更希望学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他们将创业视为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高校的就业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局限,他们将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手段,就业率较高的高校甚至不开展创业教育。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了创业基本知识就能创业成功,这种偏差容易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实际问题,他们可能将自主创业看作涌向个人成功的捷径,选择了盲目跟风创业,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难免遭遇创业失败的困境。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缺乏创业信念。大学生在接触创业实例的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接触成功者的事迹,而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失败与心酸。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沮丧消沉、一蹶不振。大学生创业信念巩固与弥补,需要的不仅是乐观的心态,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2.想法幼稚,脱离实际。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通常对创业的理解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中。在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和创业途径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学生天真地希望利用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却忽略了投资者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创业者应该罗列出一套完整的、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些计划能让投资人看了之后产生对这个计划的前景展望,而不是为之担忧。
3.创业行为盲目。在接触了一些成功企业家的事例之后,创业者们便对“老板”这一职位产生了幻想。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就可以成为老板,指挥手下的员工工作,这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的状态,这种想法不但幼稚而且不合实际,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创业者做出一些盲目的行为。
4.资金缺乏,社会环境不完善。大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时,缺乏的不只是创业经验,还包括创业资金。“钱”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由于社会生存条件的压力,很多家庭没有勇气给予创业者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投资也是困难重重。而社会由于正处在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系还没有正式形成,例如银行贷款、申请工商注册等环境因素都还不成熟,这也让大学生的创业雪上加霜。
三、打造高校创业文化,提升创业能力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创业可以分为两大类: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在零售、租赁、个人服务、保洁和娱乐业等部门开展起来的是生存型创业;以金融、保险、地产为主的商业性服务业属于机会型创业。相关调查表明,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生存型创业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支持正是提供创业环境的最佳途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创业综合环境的综合评分仍然处于一般水平,排在世界第17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于劣势。我国的金融、教育及培训环境相对落后,大学生在当前的创业环境下,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开放市场的支持;同时在面对较差的环境条件时,政府、社会、学校都有着改善创业环境的共同责任,通过他们共同努力来启发大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机会型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业环境。学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学校的制度、环境上尽力体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学校在进行学籍管理时,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便利,可以允许大学生在保留学籍的同时停学创业。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板报、校园网络等去打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对成功者创业事迹进行宣传,知名校友的创业成功事迹可以唤醒大学生们创业的意识和愿望,为大学校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学校要完善网络环境,健全校园创业主网,将其与专门的创业网站关联起来,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詢、创业指导等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学校还要构建出一个具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让独立创业的精神和行为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创业人才随着经验的积累脱颖而出,最终达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的目的。学校要在精神上和舆论上将创业的性质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学校应该通过物质支持或精神支持来帮助鼓励学生创业,如提供创业咨询。
在营造自主宽松的创业环境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的同时,必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适当简化毕业生新创企业的审核步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让学生享受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政府也可以在税收和经济补贴方面对大学生新企业进行帮助,通过放宽某些限制标准来帮助新创企业顺势成长发展。
3.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体系。创业文化是创业成功者和创业失败者在创业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文化,我们可以认为创业教育是创业文化的沉淀物。高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创业将大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上。创业文化体系的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行为的获得。同时,创业文化体系对于建设大学校园的创业制度、开展大学校园的创业文化活动、研究大学校园的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等方面也担当着重要的指导角色,创业教育文化体系能够帮助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文化环境。创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应该本着鼓励创新、激励创业、执著进取、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允许和宽容失败为核心内容,从而让大学生们在这种文化中受熏陶、受教育、受磨砺,提高创业者的素质,丰富创业者的智慧。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任何一种教育或者教育模式的建立都不是孤立的,创业教育模式时刻受着社会的影响,尤其受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束缚。单从教育方面来看,要想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政府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督促教育政策真正实施和落实的社会环境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其次,教育机制的运行要良好。高校相关的内部教育模式、高校的管理体制、高校塑造的文化氛围等因素,在发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对创业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护航作用。再次,教育的投入要充足。教育正逐步发展为一门产业工程,这门工程有着明显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社会和国家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换取对国家未来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才。
四、结语
在大学校园里建设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使大学生产生远大的创业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制定长远的创业目标,并不断强化、不断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卡耐基说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不正确,而是不明确。”更准确地说,是由于很多人的自我意识淡薄才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模糊不清。所以,高校要注重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在不断的打磨中实现创业梦。
[参考文献]
[1]方建强,刘大卫.试论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建洪,罗华.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任蕴哲.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研究[J].知识经济,2012(20).
[5]王贤芳.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