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申遗背后的故事

来源 :中国图片·湖北风景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世界遗产委员会
  武当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它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申遗的缘起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经宋、元形成一定规模。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派工部大臣率军民工匠30万人前往武当山,经13年营建,形成了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的庞大建筑群。其规模之大,是当时明王朝最大的两项皇家工程之一。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严谨而又灵活;建筑设计匠心独运,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频临险崖,十分注重与环境的相互补益,具有独特优美的建筑韵律;同时根据“天人合一”的哲理,讲究山形水势,聚气藏风,使建筑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武当山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建筑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疏密得宜、曲折尽致、诗情画意和物与神游、思与景偕的哲学思想,是具有天才创造力的规划与建筑杰作。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前,武当山曾沉寂多年,直至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后,武当山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199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视察武当山。199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德勤等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先后视察武当山。1992年5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并提出了“先救命、后治病”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省站在保护文物、抢救遗产的高度,提出“应该借抢救遗产的东风,把武当山古建筑群推向世界,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在很短的时间里,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湖北省文化部门,迅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要求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请示报告。此后,国家文物局派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刘毅等领导和专家实地踏勘武当山。1992年10月,全国人大执法组对武当山落实文物保护法规等进行了检查。1993年8月,经过武当山文物部门和湖北省文化厅的多次赴京争取,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拟将武当山等五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项目,要求将遗产材料上报,争取联合国立项。”
  1994年1月7日,国家文物局发来电文:武当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已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审议,并在世界遗产中心注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5月到武当山考察、验收。武当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实质阶段。
  1994年5月27日,联合国考察官在验收座谈会上宣布:武当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美景,“中国的伟人历史,依然留存在武当山”。12月15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第十八届理事会三次全体会议由理事会评估终审表决通过:中国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东孔林、孔府、孔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亚洲通讯卫星传到了中国,传到了湖北,传到了武当,武当山人兴奋至极,他们奔走相告,鸣炮庆贺……
  1995年6月29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经过艰难耕耘后“喜获收成”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举行隆重的遗产颁发仪式,武当山古建筑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终于成功地走向了世界!
  武当的玄机
  在中国,许多人都知道“五岳”,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大岳”,更没有多少人知道“玄岳”,至于“大岳”“玄岳”都是皇帝对武当山的敕封,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玄妙也许源于武当山是北斗星分野的风水,源于位于楚文化腹地的独特区位。然而武当山最早的建筑已不可考,留给我们的是: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建五龙祠,北宋天禧二年宋真宗下诏升祠为观,元至元十五年忽必烈升观为宫。武当山道教建筑形成一定等级与规模。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新皇帝为平息“弑君篡位”舆论,利用北方真武在武当山得道坐镇天下的道经,隐喻自己南下称帝是真武下界,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派30万军民工匠前往武当山,经13年,修建了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并下旨拨流徙犯人前往拓荒供养宫观;令均州(现丹江口市)驻军巡视山场洒扫宫观;派内臣提调事务“设官铸印”以守;封为“大岳太和山”,武当山古建筑群成为明王朝的皇家庙观。
  明成祖后历代皇帝都委派亲信对武当山全山建筑进行管理。明成化十七年修建了迎恩宫。嘉靖三十一年,明世宗再修武当,建“治世玄岳”牌坊以示旌表,赐名“玄岳”。八百里武当于是有了人间天国的胜景,有了武当武术和音乐,有了“太和”世界的时代坐标,有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中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的理想。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的和谐关系,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组合成的艺术空间,是靠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的是非线性、混沌性和不测性等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
  中国古典建筑集大成者
  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武当山古建筑群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妙。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无屏山案山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的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神仙世界是帝王的心理需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建筑与自然交融以及其中深刻的生命意蕴和身心合一的内涵是多么契合!真让人一唱三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皇帝敕修武当山还带有强烈的帝王封禅的色彩。武当山古建筑群要求高大坚固,是当时的国家标准建筑。中国古建筑虽然具有八千年历史,遗憾的是只留下了两个国家标准,一个是宋《营造法式》一个是清《工程做法》,明代国家标准也许随着《永乐大典》被毁而永远消失。所幸的是能够看到利用这个标准修建的建筑,也就是说,抖落历史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现代建筑奉为金科玉律的框架体系在当时已非常成熟。用这个体系对照《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不难发现两者的过渡和不少缺失。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杰作。然而,在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之前,《中国建筑史》极少提及武当山,偶尔提到也是语焉不详,毫不夸张地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中留存的智慧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比拟的温馨,留住这种智慧是我们生存发展需求,是当代人对历史和祖先的一种尊重,对后代子孙的一种责任。特别是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趋同的负面影响中,我们的文化被淡化、被忽视、日益变得千篇一律,保护遗产更理所当然成为我们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和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明代帝王们经过二百多年建造的皇家庙观,经过历史的沉淀,其政治和宗教成分日益褪色,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仙国胜景,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不失珍贵的民族自信,在当今变幻万千的世界中走得更稳、更远。
其他文献
黑衣素缟的送葬队伍  有气无力的哭声  面色憔悴的至亲血脉  织一条无形的挽带  想要挽回上苍召唤的手臂  一切都已于事无补  回天乏力的无奈  将化作有声无泪的哽咽  用原始的呼喊发泄对命运的抗议  而睡在花丛中间的人  似乎厌倦了尘世的所有表演  绝世而去拒绝所有的挽留  脚下燃烧的金山银山车载斗量  尽管生前一贫如洗  依然高风亮节不动声色  甚至嘴角还撇出一丝鄙夷的冷笑  忽然顿悟身外之物
期刊
2008年,黄石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黄石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高度重视园林建设工作,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后,向更高的目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迈进。在“创园”和“创森”过程中,黄石市园林局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自然资源——山水融合  黄石境地自然山水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百年矿山开采,资源枯竭,生态修复给我市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期刊
从一条小路闯入  山花烂漫的季节  推开风经过路口的石头,  不管它有多么的沉重  痛无法释怀,都揉在文字里  歌从山谷诞生,旋转翻腾在山坡  不管风速流向  也要给自己一片向上的力量  孤单、恐慌,伤痛与残缺全部忽略  改变着电光石火的瞬间,一样可以熠熠生辉  顶起一些腐烂,开始抽绿  繁华落尽没有不返青的理由  凝固的执念捧出所有的鲜艳  天亮了整个山川大地都为你飘逸  作者简介:阿吉,本名周
期刊
人物名片——  最美评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传播绿色、弘扬崇高,用丰富的学识完善了罗田园林维护管理条例,  为罗田县的绿化事业屡创佳绩  最美成绩:罗田县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支部书记  最美言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让罗田变得更美丽  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罗田县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方正,浓眉朗目,堂堂正
期刊
城市生态是个大命题,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口号,源于实实在在地保护和身体力行地修复,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和实践,每个人的一小步集合起来就是社会前进的一大步,而建设生态文明更需积跬步以致千里。  日前,省住建厅颁发了《湖北省绿色生态城区示范技术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以城区建设为对象,坚持生态优先、
期刊
这里的炉火熊熊烈烈,燃烧了三千多年,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展示着春秋时代的青铜文明;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钢铁厂在这里诞生;这里曾经有亚洲最大水泥厂——华记水泥厂;这里作为共和国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同武汉市一道在1950年被列为省辖市……  黄石,多年以来的开山采矿,使它饱受创伤。  如今,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林,芳草如茵。  新的黄石,以其独具的魅力与神韵,彰显着江
期刊
一段辉煌奋斗史,树起一座不朽丰碑。  一次盛大理事会,绘出一幅美丽蓝图。  2014年12月29日,武当山。  激情在这里迸发,梦想从这里放飞。  承载着无数期待的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2014年年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  但这次盛会带来的冲击和感动,  一直萦绕在每一个见证者的心头,成为永不磨灭的回忆;  这次盛会留下的思想和经验,也启发着学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永续发展的推力。  省
期刊
一般来说,文人骚客们吟风赏月的眼光,较寻常人更为苛刻。有种挑剔的游客,你让他看芦霜汀月,他说喜欢烟柳画桥;你让他看曲院荷风,他说喜欢扁舟入浦;你让他看水巷菱船,他说喜欢烟波浩淼……  如果是这样,不妨来武汉东湖风景区。  恢弘与细微,豪迈与婉约,激昂与娴静,端庄与亲切,各种对立的美,这里兼而有之。  武汉东湖风景区由磨山、听涛、落雁、吹笛、白马等片区组成,加上33平方公里的湖面,共计达80余平方公
期刊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重要的不是‘夺牌子’,重要的是为民创建,目标是建设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态环境。”随州市园林局局长魏强说。  “随州市山清水秀,资源富集。绿色生态是随州市得天独厚的财富,就像历史上的‘隋侯之珠’一样宝贵。”  近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牢记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切实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围绕建设“生态随州”“神韵随州”,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
期刊
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此,他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曾侯乙编钟在这里横空出世,惊艳五洲,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片神奇的土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春秋大贤季梁早就提出了“民为神主”的政治思想,以此奠定了中国唯物史观的第一块基石;诗人李白在此餐霞饮露,谈诗论道,由衷赞美随州“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欧阳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