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识字教学“简繁结合”策略初探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热爱祖国文字,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语文的识字教学便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的目标。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识字,喜欢学习汉字,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将繁体字适时引入教学,“繁”为“简”用,能提升学生识字品质,引导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思考“简”字之匮
  汉字是表意文字,自诞生起便烙上了鲜明的民族印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汉民族文化。识字过程,记的是字,习的是传统。如今,学生识字识的是简体字。思考当下,简体字学习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学浅表,忽略构字智慧
  教师为了快速推进教学,常采用加一加等方法教识字。例如学习“本”字,利用熟字“一”和“木”做朋友加一加就是“本”,如此记忆字形,确实挺有生活趣味。但“末”字又该如何学习?同样的操作便容易混淆两字。一横的位置不同意义也不同,“木”下的横指树木根本,“木”上的横指树梢末,如果教师能抓住汉字文化特征,关注到“本”“末”的指事字特点,从文化层面稍作点拨,学生不仅能深刻记忆,还能感受汉字构字文化的精妙,从内激发求知欲。[2]
  (二)信息冲击,缺少汉字链接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字输入工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提笔写字的时候便越来越少。汉字本身蕴含文化,也赋予了书面文本丰富的内涵。汉字离书面语言的呈现越远,字形和字义从认知中剥离就越快。很多人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知道读音,但却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简”学时代,我们和汉字的链接也越来越简。
  (三)字形简化,削弱文化传承
  不可否認,简体字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汉字的简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自身的文化传承功能。例如“爱”字,古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他的嘴巴张得很大,像在诉说心中的爱意。“爱”字的繁体形式为“愛”,仍然保留了“心”字,说明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感情,体现“爱”的本义。而简化为“爱”后,失了“心”,这种形象性就逊色了,弱化了汉字的表意功能。还有一些形声字比如“際”“標”“歡”等,简化为“际”“标”“欢”后,就失去了表音功能。
  二、捡拾“繁”华之遗
  由上述可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引入繁体字也是必要的。有哪些繁体字可以引入识字教学中?笔者对现行使用的统编本教材(一至三年级)作了初步研究,发现有不少繁体字资源可以充实识字教学。


  由上表可知,在课标规定认识的3000个常用汉字中,仅一至三年级就有741个汉字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且每册书中涉及的繁体字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更多。教材编写时并没有考虑到繁体字的问题,但从繁体字的比重中,我们发现,繁体字这一丰厚的隐性文化资源被忽视了。
  教材在《日月水火》《日月明》《小青蛙》《动物儿歌》等篇目中集中展示了象形、会意和形声的构字方法。这也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提供了载体。下面,笔者就从教材应用汉字最多的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这三类,来谈谈涉及到的繁体字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价值。
  (一)象形字——“门(門)”户人家
  “门”是象形字,出现在一年级下册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中。“门”本义就是现在所指的“门”。繁体形式“門”保留了古字形,像两扇门,直观可感。门,在中国文化中是有象征意义的,雄伟壮阔如天安门,象征着国家;平凡普通如百姓家门,标志着家庭。所以说“門”里一家人,“门”字可指代家、家族,如古代史料中常出现的“灭门”,指的就是消灭整个家族。[3]
  (二)会意字——“习(習)”与性成
  “习”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人之初》中的生字。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学生就与“习”见面了。“习”为会意字,繁体形式“習”保留了古字形。上部“羽”象征鸟的翅膀,下部“日(白)”代表天天、经常,连在一起,代表鸟在空中不停地飞来飞去,像在练习飞翔。反复不断地练习就是“习”的本义。现在常把“习”用作名词,习惯。《人之初》选自《三字经》,开篇就强调了习惯教育的重要性。正如《尚书太甲上》所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长期的习惯就能养成某种性格。从“习”字,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小培养好习惯。
  (三)形声字——“历(歷)”尽沧桑
  三年级下册课文《赵州桥》中“历史”的“历”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过也,从止厤声”。繁体形式“歷”保留了古字形,“厤”表示山崖丛林等地方,加上代表脚印的“止”,意思就是游历过很多地方。一段深刻的经历里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大的精力。懂得了“历”字背后的意义,学生也就便于和同音形近字“厉”区别开来,不会把“经历”写成“经厉”了。
  形声字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随着字形简化,一些字作为形旁或声旁的部分也简化了。这样,可以用一个字带识一串字。例如下表中的字串。


  三、相合“繁简”之策
  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繁体字相较于简体字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字的形态,也承载了匪浅的文化价值。适当借助繁体字,可以补充简体字的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字形字义的理解,探寻深层文化,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辨析字形,挖掘构字智慧
  汉字最初是“图画字”,后来又有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可以说汉字字形里藏着先民的构字智慧。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繁体字解构字形,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义。   “饣”这个偏旁,常有学生说不出偏旁名称,笔者甚至听到有人称之为饮字旁。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饣”的真正意义。其实,将“饣”还原为繁体形式,意义就非常清楚了。“饣”繁体形式为“飠”,同“食”,本义为饭食,偏旁名称为食字旁。
  一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五》中“有饭能吃饱”,提示了“饱”字和饭有关。这里连续出现了两个带有“饣”的字“饭”和“饱”。“饣”在这两字中作为形旁表义。笔者在教学时,播放了微课,让学生直观看到食字旁从“食”到“饣”的演变,把抽象的文字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达到了引导理解字义的目的。“饣”从本义引申为和饭食、吃有关的事或物,再加上一个表音部件,就构成了许多形声字,暂且把这些字称之为食字旁字族。教学中,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将食字旁字族串联起来,使学生懂得一个偏旁,识得一串字,再次感受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方法,一箭三雕。




  像這样因为汉字简化而造成偏旁部首形态变化明显甚至失去表音表意作用的字还有很多,上文已经提及,此不赘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适机还原繁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感受汉字构字智慧。
  (二)了解字义,丰厚文本内涵
  汉字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鲜活的生命,也让古诗词更具丰富多彩的内涵和魅力。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必对诗句中的每个字“锱铢必较”,抓住重点字词讲解对感知诗意尤为重要。
  二年级下册中《村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春天图画。笔者在教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读“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小草长出来了,鸟儿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是啊,早春二月,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黄莺也迫不及待来了。看这个“飞”字(出示繁字体“飛”),正像是——
  生:小鸟张开翅膀飞起来了。
  师:黄莺们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多么有活力啊,还不时地欢叫着,真是诗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我都忍不住想做那只小黄莺了……
  借助一个“飞(飛)”字,使得烂漫春色动起来了,让学生更入情入境体会到春天的迷人,水到渠成地动情朗读。
  再如有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利用繁体字将识字与古诗词教学融合。以下是教学设计片段:


  诗境的感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位教师抓住“断”“开”二字,借助其繁体字,汉字溯源,四两拨千斤,轻松而愉悦地领略了李白所描绘的诗境。由此,学生朗读热情高涨,朗读也更加到位。
  (三)链接意蕴,感受传统文化
  汉字里保存了先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借助繁体字,通过简单解析,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体与其蕴含的文化意义链接起来,学生更容易掌握文字意义,理解文本,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个“礼”字就有丰厚的文化意蕴。“礼”的繁体形式写作“禮”。右部分“豊”字象形,意为祭祀所用的鼓乐和玉器,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后来增加了部首“示”,继而简化为“礼”,还引申为赠送之物。在教学“礼”字时,笔者出示繁体字“禮”,告诉学生:“右半部分‘豊’就像盛满物品的祭祀容器,人们正在举行祭神求福仪式呢,多隆重!现在‘礼’从仪式拓展为礼节、礼物等。无论行礼或赠礼,都是敬意和情意的表现。”有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怪不得人们常说‘礼轻情义重’呢!”如此,“礼”字已经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学生也才真正走进“礼”字。
  又如有教师执教《人之初》时对“义”字进行教学:
  师:(认读“义”)瞧,它还带来了一个字,你认识吗?(出示繁体字“義”)
  师:对,它也是读yì,是“义”的繁体字。它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字呢?
  生:羊!
  生(马上有学生联想起上节课学的“善”):“性本善”的“善”跟它很像!
  师:是呀,古人把“羊”当作吉祥的象征,把羊奉为宗教祭祀的贡品。羊浑身是宝,羊肉鲜嫩美味,羊奶香浓,羊毛给人保暖。人们喜欢羊,把“羊”字用在美好的字里,比如羊大为“美”,还有?
  生:善、鲜、祥、义(義)……
  师:是的,“义”和“善”“美”这些字一样,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追求的道德信仰,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品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儒家思想“仁义”,“义”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义”的本义是威仪,是一种古代礼仪的象征,又引申为仪制、法度。现在,“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如正义、义气。荀子曰:“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在心中扎根,从古至今,多少英雄人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凝成一种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繁体字“義”,不但让学生记住了字义,还联动“善”“美”等对学生进行了美德熏陶。
  综上,教师可以借助繁体字,深挖汉字的隐性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汉字,加深汉字文化体验,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繁体字的选择和引入要适当,在识字教学开展过程中,教材要求的简体字仍是主体,繁体字认识即可。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2]马琳:《借助繁体字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周卫勇、宋道晔,第18页。
  [3][东汉]许慎著、吴苏仪编:《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教材注重“语文素养”。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散文的文本特质,确定散文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走入散文深处,体会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是仅仅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同时,遵循编写意图,利用教材篇目,力求一课一得,在“听、说、读、写、思、积”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属于抒情性散文,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
期刊
每次作文训练,几乎都有学生和我说:“老师,写作文的时候,题材我也有,文章的主旨,我也觉得蛮好的,只是一旦写起来,就干巴巴的,跟记流水账一样,作文分数总是高不上去。”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形,关键是作文语言出了问题。那么出現语言症结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方面呢?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弱化语言积累。很多学生在课本学习和课外阅读时,往往走马观花,有脑无心,都是粗阅读、浅阅读,语言积
期刊
自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专家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从逐条解读的角度来挖掘各个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或与过去的“双基”“三维”目标相比较来深入探讨。这些基础性探讨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度强调四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划分容易让人产生其相互割裂的错觉,既不符合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与核心素养提出的初衷相违背。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与实践探索”讲座中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
期刊
【阅读导引】  节选内容摘自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鞋》,这部分内容围绕守明的等待展开,其中穿插了大段守明缝制鞋时的细节与心理描写。作为贯穿情节的物象,“鞋”串联起了作品中守明的大量心理意识活动,彰显出等待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为作品的还原性阐释提供了一条较为明晰的理路。  在小说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向度中,将文本纳入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的语境内加以观照,以此对蕴含于人物、意象之下的社会文化关系作深入的理解,有利
期刊
我的办公室在7楼,每当感觉眼睛酸涩时,我便会拉开窗帘,俯瞰学校。  从楼上看去,土坡的弧线变得平坦,草地的起伏与细节变得模糊。原本光秃秃的,只留枝干撑起天空的树林此刻成了灌木丛,树枝密密地交叉着,间隙中填补着地面上的落叶,反而让尖锐、狰狞与嶙峋变得圆润、毛绒与丰富。我莫名地相信,如果一场大雪落下,会被全部拦截在半空,而不会漏到地上。  俯瞰对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用另一种视角去观察我们生活的空间
期刊
【阅读导引】  从业33年,陈道明只拍了30多部电视剧、19部电影,还比不上一个流量明星3年的作品。但每一部作品,他都精挑细选,反复打磨。《末代皇帝》里命运沉浮的青年皇帝溥仪、《围城》里玩世不恭的方鸿渐、《康熙王朝》里嬉笑怒骂的康熙,《庆余年》中的枭雄庆帝……陈道明用扎实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戏里演好别人的人生,戏外追求自己的人生。他避开喧嚣,远离流量,不媚世,不逢迎,在自我的世
期刊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形象的当代建构影响深远,同时,它还内在地支撑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乃至于国家整体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根本上是育人的。正视教育现状,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当代教育理念,也才有可能共同解答“钱学森之问”。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当下进行教育质量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期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由此,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非比寻常。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在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旨在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其作品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鲁迅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不可忽视的伟大存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逐渐独立成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加以引领。走近鲁迅,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其精神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交杂的时期。在此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父母交往时,表现为疏远和冲突。更有甚者,会产生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通过课外阅读引导青少年心理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阅读治疗”。所谓“阅读治疗”并非直接干预学生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