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天地,因此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讨论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但这样的课堂有时会热烈但无序,无的放矢,这时教师的课堂调控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调控不好,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笔者以讨论课“你如何看待斯大林”为例,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投石激浪,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效果。如讨论前教师可先做一个铺垫:斯大林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那么,你如何看待斯大林呢?这样产生的效果要比直接问学生如何评价斯大林要好的多。
二、启发引导,讨论问题
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尤其是讨论开始,学生可能比较紧张,或由于胆小害羞等原因不敢发言,即便发言可能也非常紧张。这种情况,教师更要注意鼓励学生,要放手发动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如果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的观点看法,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求的热情。
学生甲:“我认为斯大林是个恶魔。”
教师:“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吗?”(教师的引导要做好,否则只能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思考带有很大随意性。)
学生甲:“斯大林分割我们中国的领土外蒙古。1945年2月,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苏联要求外蒙古现状(蒙古人民共和国)应予保持。1945年6月,在苏俄紧锣密鼓的催促下,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代表在莫斯科开始谈判,外蒙独立。由此可见斯大林就是侵略分割我国领土的恶魔。”
教师:“看来这位同学在课下查阅了一些资料,做的很好。”(适当的鼓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渴望。)
学生乙:“我认为斯大林是个独裁者,暴君。斯大林任党中央总书记后又兼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从1922年开始任总书记到1953年死亡,实行终身制。他还进行了‘大清洗运动’,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中央委员、军官、元帅、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大搞个人崇拜,称颂自己是列宁的惟一助手,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
学生丙:“我赞同前面同学的看法,斯大林就是个残暴的恶魔,独裁者,他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且他性格很差,列宁曾经指出斯大林脾气粗暴。据说斯大林早于1937年去世,直到1953年才公布了斯大林的死讯。这期间一直使用替身扮演着斯大林,所以苏联二战的胜利也不是他的功劳。我不喜欢斯大林,我喜欢拿破仑。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是我心中的一个英雄。他曾是落魄他乡的青年,被人讥讽为‘矮小的科西嘉人’。从一个无名的下级军官做起,24岁就被晋升为准将,军功显赫,30岁成为法国第一执政,35岁加冕为皇帝。他……”
学生讲到这里,很多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一片沸腾,有的学生讲斯大林如何使用替身,如何给他们整容,有的学生已经在谈拿破仑与滑铁卢,显然这时急需要教师的调控,否则讨论就失去了方向。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能只凭借个人喜好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你喜欢拿破仑并不代表他没有局限性,你不喜欢斯大林也不能代表他没有功绩。而且至于斯大林是否使用替身,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有没有同学对斯大林有不同于前面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丁:“我觉得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是英雄。他有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他一生获得过无数勋章: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斯大林推行一系列五年计划,实现苏联的工业化、电气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又恢复了国民经济,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核电站,把苏联建成一个能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这难道不算是民族英雄吗?没有斯大林,二战会是什么结局呢?”
学生戊:“我觉得我们应该三七分看斯大林。毛泽东指出不应把斯大林说的一无是处,看历史人物,应当客观公正,他认为斯大林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我觉得以上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要综合起来看。”
……(有多位学生参与讨论,在此只举典型。)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时,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将话题扯远,脱离主题,也转移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有可能会使整个讨论变成不着边际的乱谈。因此教师在“放”的同时还要记得随时“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这样,讨论就不会漫无边际。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教师也不应抓得过紧,一旦学生出现与问题结论不符的声音就叫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只能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达不到讨论的效果。教师更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讨论与已有答案不符,往往会进行暗示,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也是不可取的。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收放自如。
三、讨论结束,做好小结
讨论课结束前,教师简要地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的片面的模糊的认识。
教师:“刚才同学们就如何评价斯大林,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既有观点也有史实。随着同学们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对斯大林的认识会更加深入。综观斯大林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应该说,斯大林推行五年计划,实现苏联的工业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也是历史發展的客观结论。因此,他的功大于过。但是,斯大林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需要我们总结认识。总之,我们应当学会以科学、公正的态度,一分为二,全面的看待历史人物。”
一、投石激浪,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效果。如讨论前教师可先做一个铺垫:斯大林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那么,你如何看待斯大林呢?这样产生的效果要比直接问学生如何评价斯大林要好的多。
二、启发引导,讨论问题
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尤其是讨论开始,学生可能比较紧张,或由于胆小害羞等原因不敢发言,即便发言可能也非常紧张。这种情况,教师更要注意鼓励学生,要放手发动学生,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如果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的观点看法,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求的热情。
学生甲:“我认为斯大林是个恶魔。”
教师:“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吗?”(教师的引导要做好,否则只能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思考带有很大随意性。)
学生甲:“斯大林分割我们中国的领土外蒙古。1945年2月,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苏联要求外蒙古现状(蒙古人民共和国)应予保持。1945年6月,在苏俄紧锣密鼓的催促下,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代表在莫斯科开始谈判,外蒙独立。由此可见斯大林就是侵略分割我国领土的恶魔。”
教师:“看来这位同学在课下查阅了一些资料,做的很好。”(适当的鼓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渴望。)
学生乙:“我认为斯大林是个独裁者,暴君。斯大林任党中央总书记后又兼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从1922年开始任总书记到1953年死亡,实行终身制。他还进行了‘大清洗运动’,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中央委员、军官、元帅、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大搞个人崇拜,称颂自己是列宁的惟一助手,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
学生丙:“我赞同前面同学的看法,斯大林就是个残暴的恶魔,独裁者,他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且他性格很差,列宁曾经指出斯大林脾气粗暴。据说斯大林早于1937年去世,直到1953年才公布了斯大林的死讯。这期间一直使用替身扮演着斯大林,所以苏联二战的胜利也不是他的功劳。我不喜欢斯大林,我喜欢拿破仑。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是我心中的一个英雄。他曾是落魄他乡的青年,被人讥讽为‘矮小的科西嘉人’。从一个无名的下级军官做起,24岁就被晋升为准将,军功显赫,30岁成为法国第一执政,35岁加冕为皇帝。他……”
学生讲到这里,很多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一片沸腾,有的学生讲斯大林如何使用替身,如何给他们整容,有的学生已经在谈拿破仑与滑铁卢,显然这时急需要教师的调控,否则讨论就失去了方向。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能只凭借个人喜好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你喜欢拿破仑并不代表他没有局限性,你不喜欢斯大林也不能代表他没有功绩。而且至于斯大林是否使用替身,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有没有同学对斯大林有不同于前面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丁:“我觉得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是英雄。他有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他一生获得过无数勋章:1枚苏联英雄奖章,1枚苏联劳动英雄‘镰刀斧头’奖章,3枚列宁勋章,2枚‘胜利’勋章(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6月26日),3枚红旗勋章,1枚苏沃罗夫一级勋章(1943年11月6日),共计9枚勋章,5枚奖章,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刀1把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赫-巴托尔’勋章1枚。斯大林推行一系列五年计划,实现苏联的工业化、电气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又恢复了国民经济,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核电站,把苏联建成一个能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这难道不算是民族英雄吗?没有斯大林,二战会是什么结局呢?”
学生戊:“我觉得我们应该三七分看斯大林。毛泽东指出不应把斯大林说的一无是处,看历史人物,应当客观公正,他认为斯大林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我觉得以上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要综合起来看。”
……(有多位学生参与讨论,在此只举典型。)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时,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将话题扯远,脱离主题,也转移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有可能会使整个讨论变成不着边际的乱谈。因此教师在“放”的同时还要记得随时“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这样,讨论就不会漫无边际。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教师也不应抓得过紧,一旦学生出现与问题结论不符的声音就叫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只能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达不到讨论的效果。教师更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讨论与已有答案不符,往往会进行暗示,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也是不可取的。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收放自如。
三、讨论结束,做好小结
讨论课结束前,教师简要地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的片面的模糊的认识。
教师:“刚才同学们就如何评价斯大林,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既有观点也有史实。随着同学们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对斯大林的认识会更加深入。综观斯大林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应该说,斯大林推行五年计划,实现苏联的工业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也是历史發展的客观结论。因此,他的功大于过。但是,斯大林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需要我们总结认识。总之,我们应当学会以科学、公正的态度,一分为二,全面的看待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