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放大的视角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超越传统教学的定位,从诗人个人情感与中国节日文化的融合处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能读出作者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放大这个文化视角,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开启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更加高品质地享受中国古诗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解读;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2-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产生于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喜爱它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不论男女,无论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经历了离亲别友、背井离乡,人们都会在思念之中,轻轻地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广泛地得到大家的认同,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品读本诗,我们是否应该再去寻找一个崭新的角度,从而获取更多的文学价值。
  一、“佳节”之论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在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可能更多(因为有些节日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如今能称作“佳节”的,起码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情结所系,可是,作者在题目中却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标示出佳节的指向,于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会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呢?
  来看一看本诗的写作背景,十七岁的作者才华横溢,为了谋取功名,他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帝都长安。一方面,繁华的帝都对当时正热中于仕进的年轻诗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帝都长安越是繁华,茫茫人海越是热闹,这个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无亲。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肯定会无数次地想念家乡和亲人,任何节日都可能成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这里的“佳节”应该是那些所有让诗人悄然动情的节日,可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阳节更为悠久更加热闹更能凝聚骨肉亲情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什么没有让他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而那个佩带茱萸的节日却为什么能够激发起年幼诗人如此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处,这个重阳节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轮皎洁的明月
  选在重阳节写作,或者说在重阳节作者产生创作激情,也许并非偶然,我们是否应该抛开王维的思乡之情,从他的情致爱好来考虑,考虑那个佩带茱萸的重阳节。
  二、关于茱萸
  在客观世界里,“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诗人的故乡,在重阳节,“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个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美酒飘香的日子里,为什么诗人只对茱萸情有独钟?
  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因此,人们又送给茱萸一个雅号——“辟邪翁”。唐代,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避难消灾,佩带茱萸也表示一种怀恋之情。
  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茱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含着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带茱萸,表示人们对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可是,盛极一时的大唐帝都长安,在重阳节日想必人们也会遍插茱萸,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家乡的茱萸进行深情的遥望呢?
  三、走近王维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特殊伟大的人。
  王维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才智与情感。在保留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最能展示他艺术才能的,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诗作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这个在盛唐时期蛮声诗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经受悲欢离合,远在异地他乡,他同样孤独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思念家园,他有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时还是个诗人,他又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特殊能力,他会写诗,他能用28个字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不下千千万万,但却再没有第二首诗能与本诗相比,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人们吟诵了一岁岁、一年年,其艺术魅力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就王维个人而言,这七个字所饱含的深情与文学意义也已经超过了那四百多首诗的总和。
  于是,我们再来仔细端祥王维,重新品味这诗中的味道,才发现王维的伟大之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间升腾的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的时光易逝、故乡难回的感慨;“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只以来日的欢聚衬托今天的孤独……如此这些,都是从个别角度来表述思乡之情。只有王维,也只有王维,那个既能概括雄奇壮阔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刻画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又享有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的人,才能够把个人的思乡情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从节日——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什么,节日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特点的浓缩,是个人情感的归依。那个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阳节,最能让作者品味出诗情画意的重阳节,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无限眷恋之情,无论何时何地,久久挥之不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在自己的家乡,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们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种健康、吉祥、而又团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难以忘却的(当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长安城内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难以替代家乡的茱萸家乡的人,因为,作者爱的不只是那种开黄花结红果的绿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乡的某一个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与亲人一起祈求幸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王维在本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包括一种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
  王维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但当这种情感与传统节日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每一个阅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憾与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品读本诗,会感觉本诗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作者生动地表达了思乡之情,还在于他成功地揭示出中国节日文化的心魄力量与人文影响。这是一个应该放大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能够为教师打开一扇窗子,从文化传承与民族特征的角度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本诗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从这个视角出发能够为学生开启一扇门,从语言学习中逐渐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为语文学习铺设一条路,让学生与教师在思想与情感、文化与历史、人类与社会的层面上高品质地享用本诗。
  以诗句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深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小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正是学习古诗文的要义所在,根本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英语新课标对中学生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行动与实践的研究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校园广播站 初中英语 文化 能力   现建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对中学生英语的提高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校广播站面向全体学生,它既可以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窗口,也可以和英语课程有效结合,将英语
摘 要:常言说:不会反思,就没有提高。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中,用心反思,抓住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灵魂,抛弃花架子,学生就会学得货真价实,并得以发展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秒的认识;磨课;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49-02    2005年秋天,我作为绍兴市首届小学数学名师培训班的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评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2-0055-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还强调“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摘 要:根据对全国小语会的观摩课例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常见现象的剖析,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生活真实性严重缺失的弊端,倡导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要生活化,让语文教学离孩子们近些,再近些,以达到享受语文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真实性;缺失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9-0020-03    裴娣娜教授在全国小语会成立30
青春的诗  沧海一剑客  有没有一种美丽能够成为永恒?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只有天幕上划过的流星;  有没有一种回忆能够成为感动?  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只有雨霁后七色的彩虹。     怎么能说,  没有梦想的世界就不再美丽?  你看那孩童天真的笑容;  怎么能说,  没有灯光的夜晚就不再感动?  你可知星星也是关爱的眼睛。     我们是青春,  我们是夜空璀璨的星星;  我们是不羁,
摘 要:课例欣赏的目的是让教师学习、感悟,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机械模仿。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些教学艺术中,体现着教师无穷的智慧,谱写着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曲曲赞歌,享受着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课例欣赏;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51-02    大多示范课和优质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比较优秀的课例,
Gan Ying was a crack shot in ancient times. Once he pulled his bow, the animals he shot at would fall and the birds he shot at would drop. He hit the target with every shot. His disciple, named Fei We
摘 要:道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学生道德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需要不断经历各种道德冲突又不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才逐渐成长起来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将学生的切身利益置于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的书本道德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能够根据具体情景精心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关键词:中
摘要: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在科学课教学中,要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8-03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90—07  政府对重大事项的鲜明态度是人们的期盼,也是现代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政治文本中,隐喻能够策略地表达政府对重大事项的态度。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隐喻通过由此及彼的概念匹配机制,达成现实世界的重新定义与构建,将复杂、陌生、抽象的概念本体简单化、熟悉化、具体化。“系统地运用某种隐喻以描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