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一位教师讲《奔落的雪原》一课,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开始了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位教师没有孤立的停留在对哪一个词用得好,哪一句修辞用得妙的分析上,而是节选了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感受着瀑布磅礴的气势、奔腾的壮观,一如那奔跑的雪原尽情崩落。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配合以抒发情感的手势,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感染下,再次被挑起来朗读的学生都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没有了羞怯,没有了平淡。一节课就在这么其乐融融的读书声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这才真切地体味到朗读的作用是如此之妙,它竟可以使课堂的感觉像首诗,如幅画,似首歌,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可是,更多的语文课堂则丢失了读书声。朗读仅仅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教师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秀生的朗读作为范本,挑读或齐读后便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探讨,剥夺了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而初中课本节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缺少了反复的朗读,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文本的含义、陶冶学生的情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还课堂教学一片琅琅的读书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也努力的将琅琅的书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有几点做法觉得还是行之有效的。
1、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黄河颂》一课,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当《黄河颂》的乐曲响起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歌唱者那雄浑有力的朗诵、跌宕起伏的演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学生们边听着歌曲,边欣赏着黄河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无比壮观的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了黄河的伟大,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那节课,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重音的强调,节奏的把握,语气的缓急,在商讨比较中处理得渐渐得当。最后,我们开展了朗读比赛,有三位女生出色的朗读令我也自叹不如。恰当的情境创设营造了一种朗读气氛,酝酿了感情,为学生朗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能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熏陶,势必会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起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及作者的情感。
2、精品细读悟真情
作者的情感总是洋溢于字里行间,也因为情感才使得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富有生命力,那么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精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所在,才能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读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和段落,读准读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段。我让学生仔细体味这段话包涵着的丰富的感情,自主进行朗读处理,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重读了“即刻”、“折断”、“掷”、“踏扁”、“傲然”等词,强调了作者当时的武断与傲慢;有的学生将“当然”、“完全”读得稍轻、延长,体现出我对自己当初“精神的虐杀”行为的蔑视与悔恨;有的学生则将“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读得低缓而沉痛,体现出对自己当时的冷酷无情强烈的自责。在学生的朗读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怒目严斥、凶神恶煞般的“我”。昔日的“得意”之深,此时的啮痛之切,两种心境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足使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
要注意的是,在精品细读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认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中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它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余音袅袅绕悬梁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看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在课文学完之后,我总喜欢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重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极力想象着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
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当文章从口中流泻出时,如同是作者娓娓道来,以此再次深切的感受作者的思想。这次的朗读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自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进行。如学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后,学生自选了一段进行分角色朗读。内容是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陷入困境的盲孩子得到众多的萤火虫帮助。朗读开始了。读旁白的学生用阴森恐怖的语气,渲染出风雨交加、雷声轰响的气氛,盲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旷野上”,“跌倒在水坑里”,一副孤独无助的凄凉感油然而生。此时,萤火虫热情来相助,“是我”、“是我们”、“是我们一群萤火虫来了”。大家的情感随着学生充满个性的朗读起伏跌宕。此时配上一曲《爱的奉献》的主旋律,“爱”的种子怎能不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令人回想不已?再如《社戏》一文,当学生再次读到“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说里的人物,自然而然流露出对小伙伴的敬佩:“阿发是多么可爱、淳朴的小朋友啊!”在一次作文中,有位同学就引用了这句话来表现邻居女孩无私的品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丰富了想象力。朗读的功效可谓余音绕梁久不绝啊!它已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己所用。
当然,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朗读,教师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体现激励性原则,强化学生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只是速度快了些。”我说:“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速度适中又有感情,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评,小组评,全班评。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称赞或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如一位同学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后,一位同学这样评:“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很响亮。”另一位同学评价道:“他其它地方读得很有感情,但‘偷偷地’一词读得太快了,因为这里表现出春天的小草不知不觉就到来的景象,所以这个词不能读得太快。”第三个同学说:“我也有同感,‘偷偷的’一词还透露出作者发现小草长出的一种欣喜之情,应该读慢点”。经过评价,学生既真正理解了“偷偷的”一词的含意,也培养了敢于评价,并善于一分为二评价的好习惯。
总之,朗读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课堂,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课改的前行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还语文课以美丽动人的音符,让汉语丰厚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孙丽妍,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可是,更多的语文课堂则丢失了读书声。朗读仅仅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教师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秀生的朗读作为范本,挑读或齐读后便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探讨,剥夺了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而初中课本节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缺少了反复的朗读,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文本的含义、陶冶学生的情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还课堂教学一片琅琅的读书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也努力的将琅琅的书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有几点做法觉得还是行之有效的。
1、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黄河颂》一课,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当《黄河颂》的乐曲响起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歌唱者那雄浑有力的朗诵、跌宕起伏的演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学生们边听着歌曲,边欣赏着黄河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无比壮观的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了黄河的伟大,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那节课,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重音的强调,节奏的把握,语气的缓急,在商讨比较中处理得渐渐得当。最后,我们开展了朗读比赛,有三位女生出色的朗读令我也自叹不如。恰当的情境创设营造了一种朗读气氛,酝酿了感情,为学生朗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能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熏陶,势必会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起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及作者的情感。
2、精品细读悟真情
作者的情感总是洋溢于字里行间,也因为情感才使得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富有生命力,那么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精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所在,才能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读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和段落,读准读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段。我让学生仔细体味这段话包涵着的丰富的感情,自主进行朗读处理,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重读了“即刻”、“折断”、“掷”、“踏扁”、“傲然”等词,强调了作者当时的武断与傲慢;有的学生将“当然”、“完全”读得稍轻、延长,体现出我对自己当初“精神的虐杀”行为的蔑视与悔恨;有的学生则将“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读得低缓而沉痛,体现出对自己当时的冷酷无情强烈的自责。在学生的朗读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怒目严斥、凶神恶煞般的“我”。昔日的“得意”之深,此时的啮痛之切,两种心境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足使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
要注意的是,在精品细读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认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中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它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余音袅袅绕悬梁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看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在课文学完之后,我总喜欢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重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极力想象着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
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当文章从口中流泻出时,如同是作者娓娓道来,以此再次深切的感受作者的思想。这次的朗读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自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进行。如学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后,学生自选了一段进行分角色朗读。内容是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陷入困境的盲孩子得到众多的萤火虫帮助。朗读开始了。读旁白的学生用阴森恐怖的语气,渲染出风雨交加、雷声轰响的气氛,盲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旷野上”,“跌倒在水坑里”,一副孤独无助的凄凉感油然而生。此时,萤火虫热情来相助,“是我”、“是我们”、“是我们一群萤火虫来了”。大家的情感随着学生充满个性的朗读起伏跌宕。此时配上一曲《爱的奉献》的主旋律,“爱”的种子怎能不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令人回想不已?再如《社戏》一文,当学生再次读到“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说里的人物,自然而然流露出对小伙伴的敬佩:“阿发是多么可爱、淳朴的小朋友啊!”在一次作文中,有位同学就引用了这句话来表现邻居女孩无私的品质。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丰富了想象力。朗读的功效可谓余音绕梁久不绝啊!它已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己所用。
当然,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朗读,教师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体现激励性原则,强化学生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朗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只是速度快了些。”我说:“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速度适中又有感情,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评,小组评,全班评。得到来自同学的真诚称赞或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如一位同学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后,一位同学这样评:“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也很响亮。”另一位同学评价道:“他其它地方读得很有感情,但‘偷偷地’一词读得太快了,因为这里表现出春天的小草不知不觉就到来的景象,所以这个词不能读得太快。”第三个同学说:“我也有同感,‘偷偷的’一词还透露出作者发现小草长出的一种欣喜之情,应该读慢点”。经过评价,学生既真正理解了“偷偷的”一词的含意,也培养了敢于评价,并善于一分为二评价的好习惯。
总之,朗读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课堂,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课改的前行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还语文课以美丽动人的音符,让汉语丰厚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孙丽妍,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