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够起到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也会凸显出来,比如,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国债规模扩大,可能引发政府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财政政策的效应越来越小。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转型以及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挤出效应”;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华尔街金融风暴,进而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严重性金融危机。危机愈演愈烈,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并不断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我国外汇制度中资本账户管制和我国金融机构对外投资比例较小的原因,这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危机的蔓延,危机通过贸易、投资和市场预期等渠道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突然遭遇“拐点”,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同时,2008年国内的宏观经济表现也不是很理想,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降低;贸易增长进入不稳定期,贸易顺差出现波动;国内物价水平大幅度波动,经济增长放缓。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和缓解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一系列调控方案,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了新一轮反周期调控。综合运用预算、国债、税收等政策工具,着力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令人瞩目的是国务院批准了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方面投资4万亿元的支出计划。4万亿的支出主要用于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建设投资、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4万亿元投资安排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再次启动,对提升市场信心具有积极意义。自从2008年底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和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通过政府扩张性的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带动了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间接刺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很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535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7%。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而且积极财政政策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的作为,有效地促进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的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抑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引发偿债危机。2008年底的积极财政政策既包括庞大的财政增支内容,如增加4万亿的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十大产业振兴投资计划,又包括频繁的减税措施和税收改革。这样增支减税的结果势必产生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赤字,政府大规模增发国债,包括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而国债规模过大、过快增长可能会引发偿债危机,对我国财政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冲击。(2)积极财政政策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大规模的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斥私人经济主体进入部分具有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民间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对财政资金的配套,这样会使得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大量减少,进一步抑制企业投资。总之,“挤出效应”会降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政府在某些领域投资的效率往往比私人投资的效率低,政府投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3)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的财政赤字会对总需求具有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并提高价格水平。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argent 和Wallce (1981)认为如果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税去弥补。这一结论表明由于利息支付的存在,以發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最终会导致较完全以货币发行方式弥补赤字更多的货币发行,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图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8年底实行财政扩张,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尤其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引发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2009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持续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迹象也越发明显,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CPI继续攀升,上涨至6.5%。(4)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而且财政政策效用呈现递减效应,在这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很大,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在逐年递减,对国内消费刺激效应递减。
三、政策建议
任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适可而止,超越需求的“越位管理”将会把经济带向相反的困境。2010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基本达到,随着财政风险的加大政策效果弱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转型以及创新是必然的选择。首先,要进行政策调整。包括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对现行税制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规范和调整,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加强公债管理,完善地方债的发行和管理机制。其次,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择机进行财政政策的转型。财政政策在该退出时不适时退出,容易对社会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还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逆转,并造成不应有的财政负担和财政风险。因此政府进行认真的形势分析和利弊得失的判断,把握好政策调整时机。最后,政府财政政策需要创新,转变调控手段。一方面,今后的财政政策应采取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策略,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作用的重点应转变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长期增长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经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信柱.积极财政政策研究——基于我国1998年与2008年财政政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许雄奇.中国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刘海鹏,王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转型及其效应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9(6)
[4]李靖娜,罗廷婷,王剑.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J].企业导报.2009(7):15
项目基金:本文系河南省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扩张性财政的通胀风险之实证分析》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ZX-364。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挤出效应”;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华尔街金融风暴,进而发展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严重性金融危机。危机愈演愈烈,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并不断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我国外汇制度中资本账户管制和我国金融机构对外投资比例较小的原因,这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危机的蔓延,危机通过贸易、投资和市场预期等渠道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突然遭遇“拐点”,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同时,2008年国内的宏观经济表现也不是很理想,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降低;贸易增长进入不稳定期,贸易顺差出现波动;国内物价水平大幅度波动,经济增长放缓。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和缓解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一系列调控方案,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了新一轮反周期调控。综合运用预算、国债、税收等政策工具,着力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令人瞩目的是国务院批准了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方面投资4万亿元的支出计划。4万亿的支出主要用于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建设投资、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4万亿元投资安排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再次启动,对提升市场信心具有积极意义。自从2008年底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和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通过政府扩张性的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带动了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间接刺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很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535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7%。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而且积极财政政策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的作为,有效地促进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的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抑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引发偿债危机。2008年底的积极财政政策既包括庞大的财政增支内容,如增加4万亿的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十大产业振兴投资计划,又包括频繁的减税措施和税收改革。这样增支减税的结果势必产生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赤字,政府大规模增发国债,包括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而国债规模过大、过快增长可能会引发偿债危机,对我国财政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冲击。(2)积极财政政策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大规模的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斥私人经济主体进入部分具有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民间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对财政资金的配套,这样会使得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大量减少,进一步抑制企业投资。总之,“挤出效应”会降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政府在某些领域投资的效率往往比私人投资的效率低,政府投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3)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的财政赤字会对总需求具有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并提高价格水平。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argent 和Wallce (1981)认为如果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税去弥补。这一结论表明由于利息支付的存在,以發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最终会导致较完全以货币发行方式弥补赤字更多的货币发行,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图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8年底实行财政扩张,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尤其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引发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2009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持续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迹象也越发明显,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CPI继续攀升,上涨至6.5%。(4)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而且财政政策效用呈现递减效应,在这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很大,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在逐年递减,对国内消费刺激效应递减。
三、政策建议
任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适可而止,超越需求的“越位管理”将会把经济带向相反的困境。2010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基本达到,随着财政风险的加大政策效果弱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转型以及创新是必然的选择。首先,要进行政策调整。包括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加大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对现行税制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规范和调整,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加强公债管理,完善地方债的发行和管理机制。其次,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择机进行财政政策的转型。财政政策在该退出时不适时退出,容易对社会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还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逆转,并造成不应有的财政负担和财政风险。因此政府进行认真的形势分析和利弊得失的判断,把握好政策调整时机。最后,政府财政政策需要创新,转变调控手段。一方面,今后的财政政策应采取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策略,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作用的重点应转变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长期增长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经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信柱.积极财政政策研究——基于我国1998年与2008年财政政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许雄奇.中国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刘海鹏,王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转型及其效应分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9(6)
[4]李靖娜,罗廷婷,王剑.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J].企业导报.2009(7):15
项目基金:本文系河南省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扩张性财政的通胀风险之实证分析》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ZX-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