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了解梗阻性黄疸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L-2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动态测定一组梗阻性黄疸病人减黄手术前后血清SIL-2R的水平,病人按疾病的良恶性分为两组。

结果

1.良恶性两组术前血清SIL-2R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清SIL-2R逐渐下降,但良恶性两组的下降幅度差异明显。2.胆红素<171mmol/ml即可导致血清SIL-2R明显升高,且黄疸程度愈深,SIL-2R水平愈高。3.在良性组,胆道的内外引流术式对血清SIL-2R表达的恢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结论

梗黄病人体内存在着血清SIL-2R的过度表达,检测血清SIL-2R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及鉴别梗黄的性质。胆道外引流相对不利于血清SIL-2R的恢复推测可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并狭窄外科治疗的有效方式。方法总结68例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病人的诊疗结果、经验和体会。联合运用肝叶切除、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盲袢置于皮下为主的方式方法治疗。结果术后残留结石17例,无死亡,随访56例,随访时间1-10年,优良率88.42%,差者4.73%,效果满意。结论充分把握病情,合理选用并联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是本病治疗的最佳选择。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损伤脾破裂的临床规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对1980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部闭合性损伤而致的269例脾破裂患者入院时13项指标和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全腹肌紧张、肠麻痹、收缩压≤12kPa(90mmHg)、脉率≥100次/分和同时合并2个以上其它脏器的损伤等6项是腹部闭合损伤脾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重视老龄人腹部外伤后的病理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选择Child-Pugh A级、B级病人各6例,手术中对肝脏进行了肉眼观察,并对肝脏标本进行了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发现肝脏肉眼观察,在大小,形态,质地等方面无法区分Child-Pugh A级与B级的差别。光镜检查发现A级病人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多在Ⅰ—Ⅱ级,且肝细胞坏死少。B级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多在Ⅲ-Ⅴ级,肝细胞坏死明显。电镜检查证实B级
目的应用肝胆动态显像研究胆管结石手术治疗前后肝胆排泄功能的变化及肝胆动态显像在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9例正常志愿者及18例胆管结石病人手术治疗前后共行肝胆动态显像检查40次。计算胆总管,胆囊及肠道显像时间,应用ROI(感兴趣区域)技术,得到TAC(时间活性曲线)及T1/2排泄时间和Rexcr60排泄率。结果各组数据正常与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正常组与治疗前,各数据差异有显著意义(P
目的探讨门静脉途径胃肠外营养(PN-pv)在腹部中等手术后短期营养支持的可行性;与中心静脉途径胃肠外营养(PN-cv)进行腹部中等手术后代谢影响及营养支持效果的比较。方法研究对象为19例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门静脉途径胃肠外营养组,中心静脉途径胃肠外营养组,手术后第一天起两组分别接受门静脉途径、中心静脉途径等氮、等热卡胃肠外营养支持3天。结果营养支持3天后(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