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91例意大利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患者进行了研究,以评估不同的ANA是否与各亚型的临床特征有关,并确定是否具有不同血清学类型者其预后也有差异.研究对象中男6例,女85例,年龄19~78岁(平均50.5岁),按Barnett分类法略作修改,临床上将患者分为4型;Ⅰ型31例;有手和面部硬化;Ⅱ型L(局限型)33例;硬化累及前臂至肘及小腿至膝;Ⅱ型D(弥漫型)23例;硬化累及上臂、大腿、颈及部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91例意大利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患者进行了研究,以评估不同的ANA是否与各亚型的临床特征有关,并确定是否具有不同血清学类型者其预后也有差异.研究对象中男6例,女85例,年龄19~78岁(平均50.5岁),按Barnett分类法略作修改,临床上将患者分为4型;Ⅰ型31例;有手和面部硬化;Ⅱ型L(局限型)33例;硬化累及前臂至肘及小腿至膝;Ⅱ型D(弥漫型)23例;硬化累及上臂、大腿、颈及部分躯干;Ⅲ型4例:躯干和四肚儿乎同时累及.
其他文献
角朊细胞中存在以蛋白激酶C和蛋白酪氨酸激酶为核心的信号转导系统, 该系统对于角朊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肿瘤发生及细胞间连接起着重要作用。皮肤中的其它细胞也有类似的信号转导机制。
近年来已发现了多种强效抗麻风菌药物,并观察到不同药物合用的协同效果。作者应用比例杀菌法,在正常小鼠中对抗麻风新药的不同组合(合并或不合并利福平)一次或多次给药时的杀菌作用进行了检测。实验用麻风菌株取自未治瘤型麻风,并经裸鼠接种传代。该菌株对利福平(RFP)及氨苯砜(DDS)完全敏感。
作者采用抗细菌药物呈现的体外抗菌后续效应现象(PAE)来观察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后续效应(postantifungal effect,PAFE),以期建立一个类似体内的、更客观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及联合用药的体外评价系统.
随着被新型隐球菌感染的AIDS患者的增多,对该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最小限度合成培养基(MSM)是进行各种致病真菌包括新型隐球菌生理、生化研究的常用培养基,而一直认为在MSM中硫胺素(VitB1)是必须成分,近来有人提出异议.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
暴发性痤疮(AF)是一种少见的有急性发作及全身症状的溃疡性痤疮,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报道24例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所见及治疗结果。
对90例泌尿生殖道炎症妇女进行了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的综合研究。取材于尿道、宫颈、直肠、咽部,进行淋球菌、滴虫、解脲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查。发现淋球菌的感染率为55%、滴虫为36.6%、衣原体为40%,解脲支原体为9%,其中泌尿生殖道以外的感染率分别为32.1%、7.8%、32%、7.8%。
基底细胞癌(BCC)大多数发生于日光老化的皮肤。乳头发生BCC很少见, 常误诊为Paget病。本文报告1例男性乳头BCC, 并复习以前文献报告的16例病人。该病例男性, 57岁, 白种人, 在右乳头处有一15cm大的斑块, 几年内缓慢发展, 由于渗出明显疑诊为Paget病。患者室外工作30年, 暴露于沙漠气候和日光下(但总穿着衬衫)。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易感性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内的多形基因有关.
实验及临床证据都提示,维甲酸类药物对治疗表皮肿瘤及肿瘤前病变占有潜在的重要位置。局部给予维甲酸类药物可避免口服该药引起的副作用,但其疗效尚未确定。临床研究有证据提示,虽然局部用维甲酸类药物对皮肤癌有一些治疗作用,但交替治疗更为有效。局部应用维甲酸类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及光损害所致的表皮发育不良似乎更为有效。
报告43例疣状表皮痣患者应用激光治疗的结果,其中31例用氩激光凝固术,15例用CO2激光汽化治疗(3例为两种激光均用)。43例患者中皮损小于20cm2占25%;20~100cm2之间者占33%>100cm2者占42%。氩离子激光输出功率3W,脉冲时间300mS。对小损害(<8mm)可一次完全凝固,对广泛损害应用条带技术,以避免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