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的融媒体传播效果及路径研究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抗疫精神;融媒体;路径;效果
  【作者单位】朱煜,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研究”(DXS20180019)。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22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次抗击疫情的全球战役之中,中国政府果断出击,以生命至上的高度责任感直面挑战,及时有效地遏制了病毒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2]。中国人民体现的抗疫精神也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其中一枚标签,在国际交往与传播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一、抗疫精神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的特点分析
  1.主动发声,直面问题,应对信息失衡问题和网络集聚效应
  舆论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代是如此。”[3]随着疫情的蔓延,网上的信息自2020年初开始呈爆炸式增长,一些谣言逐渐冒头,在舆论场里扰乱视听,对有效信息的传播产生干扰。一些境外媒体和国内少数不良自媒体,利用民众的恐慌心理和网络信息场域突发性议题的缺位空隙,制造谣言、散布恐慌,利用虚假信息吸引流量、博人眼球,导致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进入舆论场并进一步发酵。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舆论场,我国的主流媒体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树立引导全民抗疫的决心和信心,科学研判信息传播形式,主动谋划舆论引导策略,有效地利用融媒体平台发布机制,彰显“把关人”的角色身份。其通过开辟头版专栏提升有效信息基数,对国内外疫情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公正、客观地滚动更新疫情信息,有效缓解了大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恐慌、焦虑情绪。
  2.改变线性传播方式,助力抗疫精神在互联网语境中的自我表达
  习近平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4]疫情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积极转变传统媒体线性、单向的传播方式,将网络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扩散的突破口,利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网状辐射效应和大数据精准定位的功能,积极处理、回应民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和舆论焦点,破解了疫情暴发之初,一些媒体存在的间歇性“失语”和议题跟进滞后等困境,抑制了负面消息的病毒式传播和爆发式增长。融媒体传播方式带来的信息高速流转和精准推送机制,也极大地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增强了大众信心,凝聚了社会共识,让“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最美志愿者”“基层社区民警的一天”等一批彰显抗疫精神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能够脱颖而出,占领舆论热点和网络头条,引领社会正能量,助力抗疫精神在互联网语境中的自我表达。
  3.设置多元议题,利用主流媒介公信力增强信息传播效果
  疫情暴发初期,舆论场存在大众参与网络议题讨论的盲从性和非理性表达。在这样的处境中,主流媒体利用融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通过微博、微信、B站、手机客户端、抖音、快手等融媒体传播矩阵,设置多元网络议题,利用“官宣”来维护网络信息稳定,让不实消息不攻自破;通过科普性推文来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引导民众形成对待疫情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心态;通过漫画版图解和手机“自拍”图,挖掘全民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感人瞬间、温情人物和高光时刻,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强化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信赖。多元议题的合理设置,让主流媒体牢牢把握了信息传播节奏和发展趋势,形成由主流媒体引领的一大批网络意见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媒体权威,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
  二、抗疫精神在融媒体传播環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1.信息传播受众的“分层化”,对抗疫精神的精准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降低了受众的准入门槛。相较传统媒体,受众有更多的渠道和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这样一来,便造成两个必然的结果,一是信息受众基数的增加;二是信息受众的分层化现象凸显。融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更好地利用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去主动筛选符合自身兴趣、社会认知和情感需要的媒介信息资源,不再受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模式的限制。而受众由于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社会阶层、职业种类、生活地域等条件不同,导致其接收信息的速度、样式和效果都有明显的区别,这就直接造成信息受众的分层现象。受众的分层化,要求媒介必须改变传统媒体传播中信息内容的趋同化、信息样式的单一化和信息覆盖的粗放化问题。为此,媒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传播载体、多变的信息媒介样式和双向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大数据的辅助作用,实现对分层化受众的信息覆盖和精准推送。
  2.信息传播平台的“复合化”,为抗疫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模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平台相对单一化。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媒介平台资源有限而集中,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融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终端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渠道,出现了QQ、微博、微信、抖音等一大批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媒介。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转型,使自身与新的媒介平台进行共享与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融合传播平台,丰富了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平台的“复合化”对平台使用者综合运用信息媒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全媒体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新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新课题。   3.信息传播机制的“去中心化”,对抗疫精神的传播效果带来了新的挑战
  融媒体传播模式以自媒体平台构建和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形成了全新的媒介格局和信息场域,将以往单向、放射性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网状、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融媒体传播形成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点,也让信息传播机制更加多元化。在舆论场域中,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造成正向信息和負向信息相互交融、共生共存。在同一个话题设置中,如果正向信息没有通过有效传播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那么负向信息就会在信息场域中滋生,甚至以病毒式传播的样式蔓延。这就意味着舆论引导必须要掌握传播时效,切断虚假信息传播源头,阻止不实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发挥信息权威优势,形成网络意见领袖效应,挤压负向信息的传播空间,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中实现“再中心化”,有效维持网络信息场域的稳定性,增强信息传播效果。
  三、做好抗疫精神的融媒体传播应对策略
  1.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精准覆盖,强化抗疫精神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价值认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主流媒体在宣传抗疫精神时要兼顾信息传播受众“分层化”的特点,实现设置议题的靶向定位和精准覆盖,根据不同社会层次、文化背景、年龄梯度的受众对信息进行分类引导。主流媒体要重视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宣传作用,积极引导专家、学者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发挥立场正确、发声理性的非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宣传功能,凝聚更强大的正面舆论共识;要重视传媒运营机构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促使其积极承担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让其发挥人际传播效应,发动网络舆论场中立场坚定、观点明晰的“话语权人”,集聚更多意见导向相似的普通网络民众力量,对部分话题进行引流,使抗疫精神能够更好地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宣传。在宣传形式上,主流媒体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朴实、生动、贴近生活的大众话语来阐述观点;要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加工,充分体现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并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选取合适的宣传样式,以多种宣传形态和话语体系来凸显抗疫精神的内核,解读抗疫精神实质。
  2.加强融媒体传播平台的相互交融,拓宽抗疫精神内在价值和外在呈现的多维度表达
  主流媒体在宣传抗疫精神时要充分运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信息生产和思维方式,抓住融媒体传播特点,利用有效信息传播平台和新型媒介的发布、反馈机制,拓展宣传渠道、宣传样式和宣传手段,将抗疫精神内化为媒介信息产品,提升大众传播效果;要熟练掌握融媒体传播载体的运用方式,利用融媒体传播用户大数据分析提前研判焦点并设置议题,借助5G技术的快速发展,打造“直播+视频平台+客户端”的“传播共同体”,如全国民众最关心的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施工建设期间,运营商投入重金实现两处医院建设的 5G 高清实时直播,并由各个媒体平台向海内分发,24 小时不间断地呈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直播吸引了超 9000 万网友化身“云监工”[6],让全国民众共同见证“中国速度”。央视新闻推出的直播《云守护武汉监护室里14天大的石榴宝宝》是交互性极强的产品。面对新冠肺炎患者夫妻的新生宝宝,百万网友化身“云爸妈”,跟随直播一起“云守护”新生宝宝,并在线交流育儿经验,形成别样的“社交圈”。抗疫精神的宣传依托微博、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知乎、社群等融媒体平台,通过直播、H5、Vlog、海报、疫情大数据地图、MV、沙画、说唱等多元展现形式,配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的互换和交融,并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的受众反馈优势进行二次传播,增加了受众黏性,拓宽抗疫精神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呈现的多维度表达。
  3.破除虚假信息,树立权威发布,强化抗疫精神的传播效果和持续影响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引发的舆情表现变化性、复杂化、多样化倾向。主流媒体以“快”止“谣”,树立信用权威,把握融媒体传播规律,强化了“把关人”角色。因此,媒体要善于争夺融媒体传播的信息主导权,既要敢于发声,又要善于发声,不回避尖锐问题,极力消解不实言论,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一致性,阻断不实信息和负面舆论的传播;要以“微”见“大”,从微小处着手,找准舆论引导切入点,凸显抗疫精神内核。网络舆论引导和抗疫精神塑造不仅要有科学严谨的学理分析,而且要有通俗易懂的话语力量,要在接地气、通俗化、讲故事上下功夫。在进行舆论引导时,主流媒体应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入手,既要营造宏观大叙事的时代话语体系,又要善于打造以个体视角展现细微情感的人文小品,发挥融媒体传播个性化、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秉持科学精神,遵循传播规律,集中力量和智慧对民众关心的争议性、焦点性和风险性问题进行议题设置,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发挥好抗疫精神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主动出击,勇于亮剑,通过自身媒介传播方式的转变,利用新媒体矩阵效应,巩固了自身在舆论场域的核心地位,敢于直面问题,是政府与群众间的纽带。这些媒体合理疏解群众困惑,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将全民抗疫的宏大叙事化为日常细节,用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讲好“抗疫故事”。主流媒体的出色表现,为社会减压,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提升了抗疫精神的传播效果,把抗疫精神的持续影响力转化为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08)[2021-10-04]. https://www. ccps. gov. cn/xxsxk/zyls/202009/t20200911_143334. shtml.
  [2]秦平:全民战“疫”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EB/OL]. (2020-02-25)[2021-10-04]. https://baijia
  hao. baidu. com/s?id=1659500962422130166&wfr=spider&for=pc.
  [3]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范扬,张企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 (2016-02-19)[2021-10-04]. https://news. 12371. cn/2016/02/19/ARTI1455884864721881. shtml.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张品方. 疫情催生实验场:全媒体传播的“B计划”[J]. 传媒评论,2020(7):46-48.
其他文献
【关 键 词】5G;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  【作者单位】刘恋,人民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5  随着5G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在5G技术的加持下,出版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选题策划、印刷出版等环节中。如今,
【关 键 词】数字出版产业;专业人才;建设  【作者单位】李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
【关 键 词】丝路书香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出版“走出去”  【作者单位】刘莹晨,中國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08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的
【关 键 词】“双减”政策;教辅出版;教育出版  【作者单位】李兵,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蒋海鸥,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0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关 键 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作者单位】张治宇,南京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20  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工学为主体的地方院校逐步摆脱自身学科结构单一性的禁锢,探索兼顾人文社科教育全方位、宽领域发展的道路
【关 键 词】“双减”;地方教育出版;固本创新;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李冰冰,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
【关 键 词】出版机构;私域流量池;新媒体矩阵;流量留存  【作者单位】吴倩倩,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7  “十四五”时期是重塑出版业服务生态,构建面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融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工具,通过微信、抖音、知乎等
【关 键 词】出版集团;融合出版;新基建  【作者单位】谢俊波,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3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最早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概念雏形。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提出新基建主要包含信息基建
【关 键 词】有声出版;有声读物;移动互联;口语文化;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李舒,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张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首都高校媒体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17KDB009)。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1  “有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