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难题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的难题:好的散文的标准是什么?要说好的散文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情,有人认为是平淡……难以概括出能涵盖一切的标准答案,这就给散文教学带来了难题。既然好的标准,各人有各人的解释,那就不妨从需要避免的问题入手。
  关键词:不真 卖弄 趋时 迎合
  有学生向我推荐了一篇题为《下山才算成功》的散文,说是写得不错。拿来一看,文章大意为:一般人们,把在登山过程中攀上巅峰当作成功的象征,然而在登山家看来,登顶只算是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有记者采访登上珠峰的运动员,问他:“什么叫成功?”他说:“下山才算成功。”由此,作者感慨: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着;其次是登山家所储存的体能和勇气够不够下山的使用。进而联想:上山和下山,也适合于观察那些走红的新闻人物,看他在八面风光之中是否谨慎,是否骄狂。之后展开说理:运动员要下山,做官的要下山,人人都有下山的时候。正当中年,老年悄至,算不算下山?算。不少进入老年的人没有掌握下山的要领,因而不幸福。结论为:下山是比赛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终点的一段,它才是真正成功的标志。
  诚如我的这位学生所说的,这是一篇不错的文字。不过仔细想了一下,似乎又觉得有些不足。文章从运动员的上山下山谈起,联系至人生的“上山下山”,说出了善始善终才是成功的道理。这样的叙述其实有些程式化,而阐明的道理也有千人一面之感。这让我思考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散文的问题。
  按照文学原理的解说,散文作为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包括拿历史作题材的历史散文,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探讨人生真谛的杂文随笔,与新闻相结合的报告文学,同地理相结合的游记,以及和其他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等。如果说,诗歌偏重抒情,小说塑造人物,戏剧展开冲突,那么散文则兼而有之。
  要说好的散文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情,有人认为是平淡……难以概括出能涵盖一切的标准答案,这就给散文教学带来了难题。既然好的标准,各人有各人的解释,那就不妨从需要避免的问题入手。
  没有真情的散文不能算是好的散文。这里所说的真情是指作者没有亲身历练过的情感。没有亲身历练过的情感,说起来总会有些隔膜,表现在文字里的“真情”就有“同质”的弊病,没有“独特”的气质。同样是表达“母爱”这一主题,史铁生的《合欢树》就有令人震撼的情感力量,因为史铁生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母爱”,是他亲身体验出来的。作者因为年纪轻轻就陷入瘫痪,情绪变得非常狂躁,总是想方设法地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清静”的地方,而对母亲的不断“跟踪”感到厌烦,当时的他,丝毫没有理解这是母亲对他的爱。多年之后,他成名了,需要和母亲分享他的成功的欢乐,而母亲却已离他而去,此时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感情的悲喜,精神已经成长到一定的高度,回头认识到母爱的无可替代时,只能在回忆中去品味其中的幸福与苦涩。很多表现“母爱”的散文,之所以缺乏这种催人泪下的感情力量,在于作者没有史铁生这样的特殊经历,或许可以借用其他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但终究是间接的,“真”就有缺憾。
  只是卖弄知识的散文不能算是好的散文。有些散文乍看之下,繁花迷眼,但也只是“繁花”而已,没有实实在在的“果实”。写散文当然需要丰富的知识作铺垫,不过丰富的知识也只是养料,如果不能孕育出不俗的思想,“养料”就成了“废料”。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涉及到荔枝的形态和果实与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引用的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却没有卖弄知识的嫌疑,因为这些引用增强了一般人们对于荔枝的可知。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是为了整体介绍荔枝的形态,当然古人对于荔枝的认识有正确,也有错误,又有语焉不详的地方,作者都给予了辨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用郭明章(朝代不详)的“飞焰欲横天”(《荔枝》诗)、邓肃(北宋)的“红云几万重”(《看荔枝》诗),是为了说明荔枝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引用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讽喻杨贵妃的奢侈生活来表现荔枝的珍贵。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主要还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同时增添情趣,丰富情感。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只是为了充实内容罗列材料,成了堆砌,文章也就会失去“生命”的光泽。
  趋时的迎合潮流的散文不能算是好的散文。正因为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浮在表面的现象未必是其本质。既然如此,认识生活的本质就需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反复的过程。匆忙地撷取几个花朵,以为就能反映整个春天,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的失误。当然不排除有些趋势和迎合潮流,并非是作者的天真幼稚,而是有其深意焉,那就不是文品的问题,而是人品的问题了。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评论白莽(即殷夫)的诗歌,就没有趋时也不迎合潮流。其一,白莽的诗多取材于革命斗争,为无产阶级讴歌,与当时的诗歌主流格格不入:“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所谓的“有别一种意义”,未必是当时的人们都能认识清楚的。趋时的迎合潮流的评论家,不会关注这些“微光”和“萌芽”,为这样的“东方的微光”和“冬末的萌芽”张目造势。反其道而行之,这在当时显得那么得不合时宜,甚至有被杀头的生命危险。然而鲁迅对此却是义无反顾,评论白莽的诗,显然已经超出了评论一个作家的范围,成了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为揭露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被反动派枪杀的暴行,鲁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表达对被害革命青年作家深沉的愛,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恨。其二,单就诗歌的艺术而论,或许白莽的诗与“圆熟简练”“静穆幽远”有相当大的距离,被那些自称“某某派”的诗人所不屑,但鲁迅则是不吝其辞地以予赞扬:“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需要避免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其实也就是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由此,又让我想到了散文作家(散文写作)和小说作家(小说写作)之间的龃龉。中国古代,做散文的鄙视写小说的。当年韩愈写了一篇类似小说的文字《毛颖传》,引来了一片指责声。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为了抬高小说的文学地位,不惜在长篇小说里,增添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此彰显作品的文学价值。现今,写小说的轻视做散文的,好像散文成了人人都可创作的“游戏文字”。曾是鲁迅的挚友林语堂因为“好心”地劝鲁迅多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招致了两人的友谊就此断裂。鲁迅写过一篇《做杂文也不易》,为的就是给“杂文”(散文的一种)正名:“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问题不在于“大”和“小”,“长”和“短”,是看能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能不能对社会现实有所裨益。
  “不十分容易做”,就是写散文要避免“不真”、“卖弄”、“趋时”、“迎合”的弊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囊括了90余部小说,被称为是反映法国19世纪前期社会面貌的百科全书,而鲁迅的杂文集,共16本,可能从文字的字数上衡量,比不上巴尔扎克的数量,但谁又能说,鲁迅的杂文不是反映中国20世纪前期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呢?
  如此,什么是好的散文,也许可以明了了。
  (作者单位: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刘慈欣日前在鲁迅文学院做了“用科幻的眼睛看文学”的学术讲座。刘慈欣認为,科幻是一种主要依靠想象力的文学体裁,它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体裁大相径庭,是以超现实为基础的。如果借用神话学的视角,可能能够更好地体味科幻与文学在当下的分野。刘慈欣用古代神话和现代神话举例,分析了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关系。古代神话是古人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理解,其中的神是把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他们认为这就是现实,不是虚无缥缈的”,所
由北京文艺网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共有7位诗人获奖并现场朗诵了各自的诗作。今年北京文艺网首次设立荣誉奖项“北京文艺网桂冠诗人”,获得者为著名诗人食指。据介绍,国际华文诗歌奖旨在推动当代华文诗歌创作,该奖强调专业性和思想性,深植华文之根系,放眼全球之视野,发掘出一批批实力新锐诗人,获得诗坛及各界人士瞩目。本次华文诗歌奖自2014年7月15日启动至2016年7月15
蝌蚪已经爬满我的身体。幼小的时间  也已经爬满我童年的那一方池塘  在一次默契的背影光芒中  我游向黄昏,游向人生的第一次孤独  此刻,我相信  没有比苦难更折磨人的爱了  也没有比成熟如化石般的青蛙标本  更能打动我的泪水了  是的,因为跳跃,我执行过自己灵魂的死刑  (选自2021年第3期《中华诗词》)  —— 鉴赏空间 ——  蝌蚪不满足于一方池塘,游向黄昏,于是有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孤独。因为
格非小说《望春风》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望春风》是格非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创作的一部新长篇,小说描绘了“儒里赵”村数十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土中国的画卷。在研讨中,评论家談到,《望春风》通过具有色彩和画面感以及饱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乡村变革中的苍凉诗意,呈现了传统农村的走向,特别传达出对人性的依恋和关注。作品体现出自然、亲切、单纯的特质,格非尊重了历史原样,尊重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将其还
日前,2014—2015《小说选刊》双年奖在京颁奖。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骏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芳,《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等参加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颁奖仪式由《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主持。在此次评选中,曹文轩的《第五只轮子》、尤凤伟的《金山寺》获得短篇小说奖,凡一平的《非常审问》、陈仓的《墓园里的春天》、周李立的《火山》获得中篇小说奖。安谅的《你跑什么跑》、谢志强的《舅舅的鼓
内容摘要: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江苏大学率先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分类教学,开设专业硕士ESP课程,旨在协同国际化、专业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研究生导师反馈等方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学术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之前有较大提升,学生检索和阅读专
日前,《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美国著名詩人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部被遗忘长达165年的小说被发现后即将重见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小说的题目全称为《自传:杰克·恩格尔的生活历险记(纽约的时代故事)》,大约36,000英文字,属于一个连载的故事,基本是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幅。这部作品,先由美国《惠特曼评论季刊》第34卷全文刊登。目前,正在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摘要:梦境与真实,虚妄与迷离,诚如落入人间的幻彩星辰,缥缈寂寥、稍纵即逝,演绎伪与真或叛离或血乳相融的相扶相依。诗人王钻清是如何在诗集《大时空诗》中让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穿透,在诗性与诗思之间涌流呢?王钻清的诗歌从山水管窥人性,从自然透视人心,以微渺之物纵横沟壑,以大时空丈量宇宙,在凡俗琐碎之外将宇宙精神赫然昭示。  关键词:王钻清 《大时空诗》 现实与虚幻  梦境与真实
闫文盛,男,1978年生。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发表文学作品300万字。首部散文集《失踪者的旅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年卷”。另著有散文集《你往哪里去》、小说集《在危崖上》等作品六部。2012年起,创作发表多卷本长篇散文《主观书》六卷:《主观书》《为燃烧的烈火》《痴迷者的迟缓》《变形的灵魂》《之在曲》《主观书笔记》,共六十万字。曾任文学杂志《都市》执行主编。现就读
美国企鹅兰登书屋日前宣布,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為》出版上市。米歇尔·奥巴马透露,这部自传是对她个人经历的深度呈现。她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在芝加哥南部度过的童年、成年后的职业生涯和作为母亲的经历,当然也包括了她在白宫的经历、在公共卫生领域展开的运动,奥巴马执政中的重要时刻也在自传中有所展现。“《成为》一书的写作,使我得以第一次坦诚地面对我人生中意想不到的轨迹,”米歇尔说,“在这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