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课堂育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渠道,师德师风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课堂育德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即以课堂教学自觉育师德意识、以课堂教学感悟育师德情感、以课堂教学反思育师德行为.有效强化新时代教师课堂育德意识,可以建构“导—育—评”一体化课堂育德实践框架,以“导”为目标,以“育”为方式,以“评”为促进,深度提升新时代教师课堂育德理解.
【机 构】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课堂育德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渠道,师德师风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课堂育德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即以课堂教学自觉育师德意识、以课堂教学感悟育师德情感、以课堂教学反思育师德行为.有效强化新时代教师课堂育德意识,可以建构“导—育—评”一体化课堂育德实践框架,以“导”为目标,以“育”为方式,以“评”为促进,深度提升新时代教师课堂育德理解.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区别各种社会制度的根本依据.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有人认为坚持市场经济竞争原则,就要取消企业的“所有制标签”,其实质是否定所有制的内涵和特征,弱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区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企业的领导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的重要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精辟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总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一伟大实践离不开伟大理论的指导.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科学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构建扶贫大格局、坚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减贫等内容,在反贫困方法论、反贫困制度论、反贫困价值论、反贫困合力论、反贫困动力论以及全球减贫论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思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是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文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从内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包括中国和世界发展两个方面,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
开展“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教育,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开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教育,就是要学习一代代优秀中国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开展“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教育,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认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进行客观的国情和世情教育,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百年来,中国共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工作导向,这是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党的文化事业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就是要以不断满足人们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小康社会建设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为美好生活观的生成提供了历史逻辑前提;美好生活观则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理念与新指向,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逻辑演进.回顾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史,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一直都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从实现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人民的美好生活观念也随之呈现出物质条件丰富、生活质量提升、高级需要满足等层级性特点.探析美好生活观在小康社会建设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深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认识与研究,对于巩固拓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快速迈进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所带来的实体空间的身体在场与虚拟空间的思想在场的混杂交织与融合,改变着人们的实践方式与思维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与“转型”的双重影响.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探索.它通过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环境中所呈现出的非线性、交互性,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扩展性与叠加性特征,实现对其要素的高效配置,进而全方位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演进过程,全程性勘察以主流价值观为底色的“域”内协同共育的动态过程,全息性地满足不同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经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理论,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立场,始终坚持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奋斗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各方面的统一领导.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本,对于党进一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不能仅限于就业率的高低,更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要建立完善以高校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机制,推进多元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优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