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青年为世界杯开球的奥秘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4年6月13日4时(巴西时间12日17时),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揭幕战在巴西圣保罗科林蒂安球场打响。在狂欢的体育场内,身患截瘫的28岁巴西青年朱利亚诺·平托身着一套称为外骨骼机器衣的装置来到场边,为世界杯象征性地开球。平托的机械腿触球的一刹那不仅温馨感人,而且显示了脑机或神经机器对接的神奇功能。
  脑机接口——大脑指挥假肢
  人们一旦外伤导致截瘫后,下肢就不能行走,这是因为大脑支配下肢运动神经元的信号不能传递给下肢。多年前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巴西籍的神经科学教授米格尔·尼科莱利斯等人萌发了一个设想,如果为截瘫患者装上一个外骨骼机器衣,其中包括假肢(机械腿),可由大脑意念支配假肢,就可能让患者行走、踢球。
  这个装置也称为神经假肢装置,即脑机接口或脑机交互设备。尼科莱利斯等人的研究课题也称为“重新行走”。不过,尼科莱利斯把外骨骼机器衣这套装置称为外骨骼机甲装备。平托穿上的外骨骼机器衣类似太空服,穿起来不仅舒适灵活,还能支撑起平托的身体,起到替代脊髓的作用。外骨骼机器衣包括头盔、传感器、笔记本电脑、假肢(机械腿)等,整个机器衣制作成本高达8万美元,重量约10千克。
  穿上这件衣服的患者,如平托,可由自己的大脑操控衣服和假肢。首先是头盔设备检测到平托大脑发出指令时的脑电波活动——大脑神经信号。这一点与以前的设计有差异,以前的设计是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获取大脑信息,但现在是通过无创脑电信号(EEG)传感器帽来接收大脑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被无线发送到外骨骼机器衣内的笔记本电脑上,再由电脑把脑电波指令转换成数字化指令,指挥假肢行走和踢球。外骨骼机器衣首先稳住穿戴者身体,在300毫秒之后,大脑信号就会命令外骨骼机器衣上的假肢(机械脚)踢球,甚至可以用巴西式的踢法,将球勾起,向上抛出。
  因此,与传统假肢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包含在外骨骼机器衣上的机械假肢接受的是把大脑的意念转化成数字化的指令,从而完成行走和踢球动作。那么,脑机接口的原理和设想是如何实现的呢?
  大脑意念转化为数字指令的过程
  尼科莱利斯等人最初设计的大脑意念控制外骨骼机器衣和假肢的第一个步骤是,要把电极直接植入瘫痪者的大脑中,以收集大脑的电信号。在大脑放置电极时,不仅要把电极植入颅骨下的脑组织内,而且还要求电极能同时探测大脑皮质中数以千万计的神经元发出的脑信号。
  指挥人行动的大脑运动皮质位于大脑额叶中,是大脑内负责产生运动指令的区域,它发出的指令通常会传递到脊髓,控制和协调肌肉活动,健全人就是靠这一指令和程序完成动作的。而要采集到大脑的运动意念(指令)就需要一种传感器(探测器),即电极。尼科莱利斯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传感器,称为记录魔方,它包含1000多个能记录大脑电信号的微细线。
  把记录魔方植入大脑后,可以探测大脑皮质中各个方向的神经信号。以前的微电极阵列只有电极的尖端能记录神经元信号,但记录魔方可以沿着中轴方向感知上、下及周边的神经信号。也就是说,记录魔方可以立体采集神经信号,而且效果惊人。一个微细线至少可记录4~6个神经元的信号,如此,每个魔方可以捕捉和收集4000~6000个神经元的电信号。因此,在负责高级运动和决策的额叶和顶叶皮质区植入多个记录魔方,就能够同时获得上万个神经元的信号。根据尼科莱利斯团队的计算,大脑神经元的这些信号足以操控外骨骼机器衣和其中的机械腿,让瘫痪者恢复自主运动。
  但是,收集到有效的大脑电信号(意念)还不足以让瘫痪者行动和踢球,还需要把这些神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以指挥假肢行动。
  传输大脑指令是由一个拥有128个频段的无线记录仪来完成的,这些无线记录仪同时与传感器植入大脑,传感器收集大脑电信号后可以通过无线记录仪把信号传递到外骨骼机器衣内的小型计算机的处理单元中(甚至可以传送到更远距离的计算机中)。计算机的多个数字处理器接到大脑信号后便运行各种软件,把大脑的运动信号翻译成数字命令,从而控制机械假肢,包括各个活动部位、关节,以及调整机械假肢的各种硬件装置。
  不过,后来尼科莱利斯等人转而使用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帽来读取大脑的信息。原因在于,尼科莱利斯观察了其他研究小组发表的侵入性试验(把传感器植入大脑)后,认为不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尼科莱利斯等人选择了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而且他们有更好的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运算法则,能让它顺利而有效地提取大脑意念。
  在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读取了平托的大脑指令下肢运动的信号后,再由电脑转换为数字指令,在后者的驱动下,穿着外骨骼机器衣的平托就为巴西世界杯赛象征性地开出了球。
  研发的历程
  让大脑指挥机械装置,如机械手或机械腿的行动的设想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研究人员就在探索动物的大脑。如果动物大脑能将神经信号传送至计算机,计算机能否发出指令启动机械装置?这就是脑机接口研究的萌芽。
  1978年脑机接口初现光芒,第一个直接植入人类大脑的视觉辅助装置产生。这是一个带有68个电极的阵列,被植入一位成年的后天失明者的大脑,使这位患者产生光感。除了植入大脑的电极阵列,这套设备还包括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电视摄像机,负责向植入大脑的脑机接口传送视觉信号。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有局限,与这套系统配套的是一台巨型计算机,重量达到2吨,难以有突破性进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探测到猕猴手臂运动方向与其大脑单个皮质运动神经元的电子信号,但由于试验设备的计算能力有限,无法记录大量大脑运动神经元的电信号。
  后来,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以及巴西埃德蒙与莉莉·萨夫拉国际纳塔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同发起了“重新行走”项目,也即研制外骨骼机器衣。在最初的研发中只有几名研究人员参与,到后来全球陆陆续续共有17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到这项研究中。   1990~2010年是“重新行走”项目动物试验取得关键进展的时候。尼科莱利斯等人研制出了更适合于植入大脑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称为微细线,像发丝般细柔。这种传感器首先植入大鼠和猴子的大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灵敏的微细线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动物大脑额叶和颞叶皮质中成百上千个神经元发出的微弱电信号(动作电位),额叶和颞叶皮质正是自主运动的主要控制脑区。这就证明,脑机接口的基础是存在的。因为,只要有大脑信号被收集到,就可以把大脑信号传输到机械手和机械腿,让后者行动起来。
  2011年,尼科莱利斯等人的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两只猴子学会了利用神经信号控制电脑中的虚拟手臂去抓取虚拟物体。而且每只猴子的大脑都接收到了虚拟手臂在抓取虚拟物体时产生的触觉信号。而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训练动物的结果,通过训练,可以让猴子感觉到它用虚拟手指触摸的物体是什么样子。
  在动物试验取得成功后,2013年研究人员招募残疾人志愿者进行人体试验。在巴西世界杯赛的开幕式上让外骨骼机器衣包含的机械腿踢出第一脚球就成为尼科莱利斯等人的重大目标,这也是检验脑机接口的机械腿能否行动的标志。为此,他们在巴西培训的一部分瘫痪青少年中选出了一些志愿者参与试验。
  试验表明,置入大脑中的传感器与大脑神经元相连的越多,外骨骼机器衣接收的信息就越精确,机械腿完成的动作也就更加准确。而且,人脑内的神经元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与电脑进行更有效沟通,从而发出动作指令。
  脑机接口装置的未来
  显然,现阶段的脑机接口装置还并不理想。人们在世界杯开幕式上看到平托只是轻轻地触碰了一下球,而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大力开球,把球踢得又高又远。这说明,现在的外骨骼机器衣所包含的假肢还不能像正常人的下肢一样有力而自如地踢球,不过,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不仅是研究人员,就连普通公众也认为,理想的外骨骼机器衣能让穿上它的人不仅要迈开步子行走、调节自身行进的速度,还应当屈膝、弯腰、爬楼梯和踢球。此外,理想的外骨骼机器衣或机械外套还能让其穿戴者感知脚下的地面。这需要在脚部装入一种既可以检测特定动作的力度,又能将来自外套的信号反馈给大脑的微型传感器,而且这种传感器要融入外骨骼机器衣,如此就能让外骨骼机器衣“复制”出触觉和平衡感。同时,这种感觉也能让瘫痪者感觉到脚趾与足球间的接触。
  另外,瘫痪者穿上外骨骼机器衣后还需要训练才会操作这套衣服和其中的假肢,这个过程包括,穿衣者的大脑把这个机械外套当成自身身体的一部分。在训练时,穿衣者通过与地面的连续接触,感知机械腿的位置,并逐步积累感觉经验,使得穿衣者能够从容而自如地走路并踢球。
  显然,以这些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外骨骼机器衣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不断改进,这种脑机接口的装置不仅能帮助瘫痪者站起来和踢球,也能帮助其他患者,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也称运动神经细胞病)、帕金森氏病和其他运动障碍患者,让他们能自如地伸肘、握拳、行动和说话。如此,类似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的病人不仅可以行走,还能说话。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下面这七座小岛之所以得名“蛇岛”,有的是因为其上布满了蛇类,甚至是令人恐惧的毒蛇,有的则是因为别的原因;所以,下面这几座小岛,有的是无人涉足的禁地,有的则是旅游休闲的去处。  1.巴西伊利亚德大凯马达岛  伊利亚德大凯马达岛是位于巴西圣保罗州附近的大西洋海域的一座崎岖不平的小岛。这座43万平方米的小岛目前无人居住,不过它上面的灯塔遗迹表明过去曾有人生活在这里。看守这座灯塔一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
萨满教作为一种远古宗教,它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远古少数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与死亡的敬畏。因此古代少数民族在造就出萨满教之际,就赋予它一项重要的职责——祭祀。从古至今,萨满教历经沧桑变化,从起源到兴盛再到没落,但祭祀却是它一成不变的天职。  祭天仪式  如果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萨满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更像是一项远古的巫术。它的每一项仪式都充满着神灵色彩,祭祀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一种。作为一种与神灵沟
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在地球上,有个地方的湖水会自己燃烧起来。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非洲刚果(金)与卢旺达两国交界处,有一个名叫“基伍湖”的神秘大湖,它就像一个装满燃料的巨桶,时刻都处于待燃状态,给周围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这个大湖里究竟有什么可燃物呢?  恶魔潜伏湖底  基伍湖是非洲最大和最深的湖之一,这里湖面广阔,烟波浩渺,湖中鱼儿畅游,水鸟鸣啁……如果你来到基伍湖旅游,一定会被眼前的
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萨满教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古老宗教信仰。在中国北部,很多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其中不乏古老的匈奴、鲜卑、突厥、靺鞨以及契丹等民族,这些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他们之外,更有蒙古族和满族这种曾建立起全国性的中央王朝、并作为一个时代的主体而存在的民族,他们在为中华历史书写浓墨重彩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带入到中原
从飞机诞生至今的百余年航空发展历史中,飞机的尺寸不断刷新记录,分别向着更大或更小两个方向发展。目前,人类设计并成功飞行的飞机中,个头最大的当属苏联的“安225”。“安225”翼展约88米,机长84米,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巨无霸”,它不仅是体积最大的飞机,而且也是载重量最大的飞机。至于说世界上个头最小的、可飞行的飞机,只有1枚硬币那么大,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扑翼微型飞行器——“机器蜂”、我国同济大学的昆虫
1.旅行者飞出太阳系  2013年9月12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历经36年的时间,“旅行者”1号航天器已飞出太阳系,成为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它的下一站是“奥尔特星云”,那里是太阳引力影响的边缘。以“旅行者”1号的飞行速度来计算,估计需要30000年的时间才能抵达。  2.类地行星知多少  根据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天文学家评估了类地行星的数目。类地行星是指那些像地球一样,围绕着
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到:“若无书籍,文明必死,短命如人生。”阅读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书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历史的细节在多元与突变中不断演化,为人类塑造出关于阅读的种种可能。  回首过去,回溯书籍本身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书籍的诞生过程、种类的丰富、内容的变迁。历史长河中的阅读文化,在其他社会建制和科学发明的冲刷下日臻成熟。眺望未来,图书数字化已经拉开序幕,以谷歌图书项目为代表的网络图
风光旖旎的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千岛湖景区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堪称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湖泊。然而,千岛湖并非天然形成的湖泊,它是新安江水库汇聚而成的人工湖。1957年,被誉为 “长江三峡试验田”的新安江水力发电站破土动工;1959年,库区拦坝蓄水,仅半年时间,周边村镇尽沉湖底。当游客醉心于千岛湖的美景时,很难想象在湖底竟还沉睡着两座湮灭近半个世纪的千年古城——贺城和狮城。  千年古城 
这是地球上的一条曲线,它穿过四大文明古国,经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也经过世界最深的海底——马里亚纳海沟;在它经过之处,发生过无数的灾难和神奇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它就是北纬30度。
环境遥感,虽然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但如果没有亲身体会和实际接触过,仍会觉得充满着神秘色彩。说其神秘,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遥感都是与卫星、电脑和通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的。不过,从本质上看,传统的环境遥感就是一架放在外太空的特殊照相机而已。  “遥感”一词是从英语remote sensing翻译过来的;在英语中,remote的含义并非“遥远”,只要是非接触的,都可以称其为remote,比如,遥控器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