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媒体遇到新情况(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dia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远不止是媒体,所有的文化产品都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观看方式的变革,因为文化产品给人带来的享受首先要依靠视觉获得,像海伦·凯勒那样的盲人学者兼作家一百年都出不了一个。凡干这行的都想在人睁着眼睛的16小时里占有一席之地,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目前电视因具有综合性优势占上风,因为它最符合人“一心多用”,即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时间吸纳更多信息的右脑功能进化趋势。1982年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斯佩里发现,人的左脑功能主要和科技活动及缜密思维有关,灵活性欠缺,就好像我们所说的学理科的人死脑筋不善交际和接受新事物。与之相比,右脑功能最为活跃,善于接受外界信息,决定了一个人的直觉、灵感和活跃程度,是所谓“文化细胞”的本源,其记忆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日本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提出,左脑是人的原始脑,一直变化不大,而右脑500万年来却发生极大变化。人类智慧进化所带来的原创力和想象力都集中于此,人类对外界的信息分析、文化影响和随之做出的重大决定都来自于右脑。由此可见,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符合人类整体进化趋势的,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本需求。现在数字产品的流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便捷、更廉价、更高质地接受各种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如今人手一部的移动电话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君不见,大街上白领佳人贩夫走卒,手机成了须臾不可离的贴身物,夏天穿得再轻薄,手里也要攥着它。原先说人“一心不可二用”,后来发明了收音机,可以一面听广播一面做事情;现在又有了手机,刚一开始明令说驾车的时候不准打,可现在太普遍了,法不责众,开车打手机已是家常便饭。其他视觉表现形式与文字在新形势下都成了“老一代人”,快不中用了。它们在数字化时代迅猛来临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有点儿措手不及,好在从蒸汽火车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在,风头渐失但底气尚存。以后怎么样,有人已经说了,传统媒体只会淡出不会消亡,但想搞成一个大产业赚钱是有些难了。文化产业的变迁,以及嚷嚷得响但盈利难已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在地球上,哪儿都一样。文明古国埃及前不久办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阿拉伯世界书展和国际电影节,前者惨淡收场,后者干脆取消。据统计,埃及买书看的人只占人口的千分之一,花费排在各项消费支出的末尾。文化信息产品毕竟不是烧饼油条,也不是汽油自来水,有钱的可以多来点儿,没钱的也可以捡份过时的报纸杂志看看解闷,再没钱的单凭一身子力气也能活下去。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至少在欧洲算有名的了吧,他娶的老婆是地道的德国人。但当他们夫妇来到德国西部小镇拉腾堡,也就是王后西尔维娅的出生地,光临一家小餐馆的时候,老板娘根本没认出这对贵客,将他俩拒之门外,说:我这儿忙着呢,你们另找一家吧。事后老板娘虽有些后悔,但对记者说了真心话,“我们一天到晚忙生意,没时间看报纸杂志,至于上面的新闻人物,与我们没有关系。”事情不大,却也说明问题,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面前,非爆炸性的新闻影响有限,哪国都一样。
  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大家应该知道,文化传媒产业就算高雅事业,而古往今来,凡高雅事业都是难赚大钱且长久的。美国有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在爱书的文化人中很知名的电影《查令十字路口84号》。查令十字路口是伦敦有名的书店一条街,曾是世界文人云集之地。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这条街上的信誉极佳且经营有方的书店,尤其是文化造诣极深的书店老板,属于文化人中的文化人。书店从1950至1980年间自兴到衰最终关门倒闭。这个略显悲壮的结局,不是书店本身的过错,而是时代的抛弃,在人的自由选择面前,任何东西都显得无能为力。在爱读书人扎堆的英国(英语读物的出版水平和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都是如此,其他国家就更甭提了。总之,时代的变迁既无情也无规律,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原则上是无止境的,但太多了,就有个取舍问题,再有就是个获取成本问题。过多的信息逼得人们不得不有选择地接受,不像以前了,是本带画的书就珍惜得要命。现在大家听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百年不遇”,动不动什么事就是“百年不遇”,好像世界真的快走到了尽头。原因不复杂,在中国,且不说百年以前,许多事情60年以前还没有记载,或者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时候北京的私人汽车几乎一辆没有,摩托车只是几辆;人们睡的是木板床,大多数人还在街头上厕所。家里男人有钢笔,女人有口红,全家有个收音机,都算小资产阶级。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1902年来到人间的时候,给女人带来的惊喜不亚于LV包。现在动不动就提到的DNA是1953年发现的,无人不知的麦当劳快餐店是1954年开业的,当下最时兴的微博2009年才问世,1972年我国才有彩色电视机,等等。还有些事说出来你都不信,1975年7月4日,正值美国独立199年纪念日,当时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是老布什,想开个美式的冷餐招待会,在中国的头号城市北京愣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世上最简单的”食品热狗和炸土豆片,不得不自掏腰包从香港空运来700份热狗和100包土豆片,招待500位见过大世面的宾客。而现在,这两种“垃圾”食品遍布中国所有大城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到18岁的时候才有三个第一,即:在省会长沙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一个叫美国的国家;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报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38年以后,他站在天安门上向世界宣布成立新中国,继而第二年跟他很晚才知道的国家——美国打了一场三年的战争。总之,一切来的是那样地快,普及的是那样地迅速,令人始料不及。历史的进程通常不在人们的想象和设计之中,但有两个东西绝对是越来越多,一个是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再一个是看不见的信息量。当下,美国宾夕法尼亚的“铁山”数据保护和储存公司雇佣近3000名员工,在不见阳光的地下建筑内每天存储大量纸质文件,将其转换成电子数据。目前已保存了100亿份电子邮件,每天还以800万份递增、2万台服务器和40万台电脑忙忙不迭地做着各种数据备份。“铁山”公司干的活绝对是朝阳产业,在过去的两年里,业务量增长少说也有7倍。比尔·盖茨把它的2000万张照片也都存在了这里,其中不少是属于“再也没人想看”的老掉牙照片。其实从有摄影到现在,2000万张照片算什么?现在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就能轻松照出2000万张照片,其中有点儿小价值的怎么说也有一万张左右。如果这么算,现在7个月就相当于过去150年照片产量的总和。再说得吓人点儿,懂不懂的照片还能看个热闹,文字今后的出路更为莫测,因为以往的文学表述方式,现代人没工夫去品味;新闻媒体又以图像和现场表述为主,所以纯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接受群体的小众化不可避免。摄影还有众多的爱好者撑台,而业余文学爱好者则少之又少,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的惨淡结局就是前奏。
  未来很可能属于平板电脑,平板电脑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型化的数字信息终端,最终什么都能干,手机虽然也能承担这个功能,但毕竟太小,成不了大气候。如今平板电脑,只要把价格、无线上网以及电池续航能力这三个问题解决,那么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将为它“打工”,成为它的内容供应商,到那时候,摄影也许会把失去的一部分地盘又夺回来,因为看连续画面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便捷,用手机看照片效果不佳,像摄影这样的定格画面,其注重的是文化和深层表达效果,既要有一定的“尺寸”,也要便于移动性观看,平板电脑会填补这个空白。而且在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形式中,现代摄影人的“上手能力”似乎要高于电视和纯文字的写作人员,所以摄影的“转运”是有可能的。手中持有一“魔镜”想看什么有什么,是人类千年以来的梦想,从一千零一夜里的巴格达窃贼到孙悟空的照妖镜,古今中外无数的故事里都提到过它,这个梦想即将实现,这就是未来的平板电脑,它可以兼容今天的所有移动数字设备,将其融为一体。未来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情愿在虚拟空间里畅游,也不愿在现实社会中拼搏的一代,这到底是人类的进化还是退化,一时定论难下。但现实越残酷,虚拟空间越美好,那里有买不起的大房子、有娶不起的美女、有开不起的豪车,要神马有神马;在虚拟世界里,英雄不问出处,搞对象不问有钱没钱,体现了人类追求平等自由的向往,绝对苏格拉底没想到,亚里士多德嗟叹,羡煞伏尔泰,气死黑格尔;只有柏拉图当年大概猜到了,他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现实世界是虚拟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试想今后光是嫁不出去娶不进来的单身男女有多少,就不难猜到网上虚拟社交空间会有多热闹,美国FACEBOOK网站如日中天就是一例。世界发展到这一步,传统媒体谁也别想在数字媒体世界里再当老大。好莱坞最终敌不过小制作的网络电影;电视台的单向节目再好,也代替不了网上聊天排遣寂寞和寻找乐趣的互动功能,不信咱们走着瞧。从此以后,除了天塌地陷,或再来一次世界大战,能吸引所有人注意的新闻很有限了,即便有也只是非常短暂。在短短的100年前,人有三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今自然风貌被钢筋水泥面子工程取代;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今被商品化太没劲;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今彼此都是契约关系,情感淡薄;谢天谢地,人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于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即便没钱没势没工作,没房没车没伴侣,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破电脑,也能帮你度过无聊的人生。
  摄影一方面由于工程师和商人们的努力使之变得越来越容易和成本低廉,一方面又由于参与者和用途甚多而无处不在。摄影的未来不是问题,PS也不是问题,既然可以有漫画和仿真插图,为什么不允许有动过手脚的照片,明说就得了呗,今后肯定还会有全球PS大赛呢。新闻摄影今后很可能出现三个层级的人才,一个是管理和引导层面的,一个是职业记者和有一定水平的发烧友,再一个是所有在现场具备拍照能力的原始记录者,这三类人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既然老媒体在变化、适应和调整之中,摄影也同样。
其他文献
谢万清只读过4年书,放过10年牛,跟“知青”学会摄影。40多年来,虽然没有甩开贫穷和饥饿,但他即使不装胶卷空按快门、即使在农家土屋里挖坑当盆冲印照片,也从来没有停止在影像世界里的追求。    “我要赶回去栽玉米”  5月的西安,花团锦簇。陕西省陇县农民谢万清正在西安博物院为他的摄影展览《黄天厚土·生灵》忙乎着。  这次展览,是陕西民俗老摄影家吴玉龙先生提出,由陇县文化馆、陕西省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办,
期刊
1999年的深秋,云南大学里的银杏大道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金色流光中,一个女孩子拿着一台理光小相机在给自己的女同学拍照,就在这时,一个挎着尼康F5相机80~200毫米镜头的帅小伙突闯入了她的镜头。“看着他背的相机,相比我手里的理光小相机,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啊。经同学介绍方才得知此帅哥乃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王长山……就这样一个偶然机缘,让我对新华社摄影记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多年后,那个拿着理光小相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超过8000万人在拍摄风光,同时在摄影界,对于风光拍摄的争论似乎也最为激烈。其实,在照片拍摄的热潮几乎接近于网上论坛的今天,如果说在网上,谁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我们又有何必要干涉个人拍摄的选择?    拍摄自由与批评  随着摄影技术的演进和简化,尤其是在数码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里,摄影可以说已经成为全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有人把这份热忱看作是视觉的卡拉OK。虽然说在风光
期刊
这里呈现了艺术家王雁伶几组不同探索方向的作品:《类质同像》、《标本》、《不见》,这几组数量庞大的作品通过对图像语言的实验来探讨认知的本质。这些图像既是个人化的,又具有公共性的潜质。或许,这是在当下被图像围观和强占的世界里,我们对自己所造就的这一现实的反思?    2007年你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毕业,你的中国画也很有实验性,怎么会开始用摄影这个媒介来创作呢?是出于什么原因?  我有一台老
期刊
事实上,Koni-Omega Rapid M型相机是一款个性十足的产品,有着一系列的特点。由于原型源自军用,其牢靠坚固性成为该机的一大亮点。比如,机身采用全金属构件,就连Koni-Omega字样的装饰面等使用的都是铜材,致使带标头和120机背及手柄的相机质量达到了2.25公斤。坚固性还表现在总体设计方面,为了达到这一要求,Omega放弃新闻相机常用的折叠模式,省略了移轴功能,这样就使调焦部分减少了
期刊
2011年10月18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EOS数码单反相机的全新旗舰机型EOS-1D X。作为面向专业级用户的顶级机型,EOS-1D X打破常规,实现了在专业级机型上将高像素和高速反应合二为一的历史性突破。搭载了佳能新开发的有效像素约1810万的35毫米全画幅CMOS影像感应器和双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的EOS-1D X,可以满足风景和商业摄影中所需的高像素和
期刊
一个“天蝎座”的摄影人  在新华社,沈桥照片拍得好是大家公认的。这个身材高大、稳健俊朗的摄影人,在精神范畴属南方人,灵秀细腻中略带内敛,而行为方式却是典型西部人的直率、真诚。   沈桥1957年10月30日出生,按照当下最流行的“占星术”,他对应的是“天蝎座”。我试着上网查了天蝎座男人的特点,结果之吻合令对星座一无所知的我惊讶不已:性格专横且富有神秘色彩,很难从平静的外表看到他内心世界的全貌。能成
期刊
用相机记录人文,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长期拍摄,可以了解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弘扬社会公德,鞭笞人间丑恶,这是社会赋予摄影人的职责。数码摄影的成功发展,使这一职责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也吸引更多的人拿起数码相机,记录人间的情与怨、是与非。凡是有社会责任心、勤奋、热情的人,都能参与其中。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体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充分发挥照相机真实、准确、快速记录
期刊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气候宜人,迎来了丰收时节。继佳能9月中旬在上海发布5款新品后,9月26日,从佳能印度公司转任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影像信息消费产品事业部市场部总经理的千田俊一,在北京金宝大厦接受包括本刊在内的数家摄影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采访。千田俊一比较了印度和中国两大市场的特点,回答了媒体关于技术、新品和市场的提问,畅谈履新4个月的感受。在憧憬佳能在中国市场的前景时,他满怀信心地说:“从卡片机
期刊
金秋十月的北京,“祖国颂——金秋影友摄影作品联展”呈现在我们眼前。一幅幅展示美丽、歌颂豪迈的摄影作品,震慑心怀。  照片的作者,是一批为党勤奋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他们是共和国的精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成才,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虽然已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依然满含热情,奔走在各行各业火热的建设一线,置身于祖国的锦绣大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