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习惯?习惯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说,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
关键词:教育;孩子;习惯
一、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多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
二、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1.以身作则,良好示范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说了无数遍,收效甚微;而我们成人的行为,却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孩子往往是用眼睛学习的,而不是用耳朵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和老师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2.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成功,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一是行动,二是坚持。孩子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为行动并坚持下来。
一般来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抓住两个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讲求科学,循序渐进
(1)要求要适度。我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经常会给孩子提要求,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要适中,不能过高。尽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出具体、形象、直观的要求。要求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才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使孩子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2)把握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3)注意渐进性。同做其他事情一样,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也要坚持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孩子体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4.正面强化,鼓励为主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教育应以正强化为主,对孩子良好习惯的正强化,能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继续按正强化的方向前进。
(1)方式要适当。正强化的方式主要有赞许、表扬和奖赏。什么情况用赞许,什么情况用表扬,什么情况用奖赏呢?一般来讲小进步用赞许,中等的用表扬,突出成绩用奖赏。
(2)时机要及时。表扬、奖励要及时,及时评价印象深刻,起到的强化作用大。如果延误时间久了,孩子对所做的事就淡忘了。因此,表扬、奖励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强化,加深印象。
三、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1.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也并不是所有孩子的目标都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指导孩子制订人生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合理。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必须是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它的高度,应该遵循“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如果目标伸手可及,则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如果目标太高,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又只能增加孩子的挫败感。
(2)要有时间期限。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时间期限等于没有目标,它只是一个梦想,因为它无法衡量进度,也无法衡量结果。
(3)目标要明确。诸如“我想考上大学”“我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此类目标都是不明确的。自己究竟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是重点、本科、还是专科?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这些都必须要弄清楚,因为目标越明确越容易实现。
(4)把目标视觉化。就是要经常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达到目标时的情景,情景越生动逼真,越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越能激发自己追求成功的欲望。
(5)制订达成目标的详细计划。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将目标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2.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
目标确定以后,计划也出来了,不少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因此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且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自信,鼓励自己不断努力,最终取得的成功。
3.激励孩子付诸实际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产生梦想,行动创造结果。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足够的自信,要想梦想的美好蓝图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付诸实际行动。
关键词:教育;孩子;习惯
一、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许多事例表明:不同的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
二、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1.以身作则,良好示范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说了无数遍,收效甚微;而我们成人的行为,却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孩子往往是用眼睛学习的,而不是用耳朵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和老师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2.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成功,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一是行动,二是坚持。孩子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为行动并坚持下来。
一般来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抓住两个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讲求科学,循序渐进
(1)要求要适度。我们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经常会给孩子提要求,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要适中,不能过高。尽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出具体、形象、直观的要求。要求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才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使孩子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2)把握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3)注意渐进性。同做其他事情一样,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也要坚持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孩子体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4.正面强化,鼓励为主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教育应以正强化为主,对孩子良好习惯的正强化,能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继续按正强化的方向前进。
(1)方式要适当。正强化的方式主要有赞许、表扬和奖赏。什么情况用赞许,什么情况用表扬,什么情况用奖赏呢?一般来讲小进步用赞许,中等的用表扬,突出成绩用奖赏。
(2)时机要及时。表扬、奖励要及时,及时评价印象深刻,起到的强化作用大。如果延误时间久了,孩子对所做的事就淡忘了。因此,表扬、奖励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强化,加深印象。
三、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1.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也并不是所有孩子的目标都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指导孩子制订人生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合理。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必须是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它的高度,应该遵循“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如果目标伸手可及,则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如果目标太高,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又只能增加孩子的挫败感。
(2)要有时间期限。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时间期限等于没有目标,它只是一个梦想,因为它无法衡量进度,也无法衡量结果。
(3)目标要明确。诸如“我想考上大学”“我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此类目标都是不明确的。自己究竟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是重点、本科、还是专科?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这些都必须要弄清楚,因为目标越明确越容易实现。
(4)把目标视觉化。就是要经常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达到目标时的情景,情景越生动逼真,越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越能激发自己追求成功的欲望。
(5)制订达成目标的详细计划。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将目标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2.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
目标确定以后,计划也出来了,不少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因此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且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自信,鼓励自己不断努力,最终取得的成功。
3.激励孩子付诸实际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产生梦想,行动创造结果。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足够的自信,要想梦想的美好蓝图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付诸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