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陪你到这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极不愿意去车站送别的,受不了那离别的气氛,如秋风吹落叶,簌簌,荒凉寂寥,好像随时催发泪腺。然而,弟弟客居他乡,中秋短暂的相聚之后面临着长久的分别,不得不送弟弟到车站。
   一路无语,从反光镜中看,弟弟脸色凝重,母亲伤感的叹息沉重冗长,就连一向活泼的侄女墩墩,也一改往日的明朗,打蔫地靠在弟弟身边。
   车很快到达动车站,母亲叮嘱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才说:“行了,进去吧,只能陪你到这里!”
   弟弟拉着行李箱,牵着侄女的手,抛给我们一个背影。过了闸口,那背影在楼梯处渐渐矮下去,最终被高大的广告牌遮住了。我拍拍母亲的背:“走吧,我们也回吧!”
   母亲还在牵念,还在眷恋,她一步三回头。我知道她是希望弟弟回瞥一眼,然熙熙攘攘的人群,难觅那熟悉的背影。母亲走在我前面,她彷徨的背影,像一只迷途的老鸟,忧郁的翅膀找不到飞翔的航向。她仿佛老了十岁,虽然衣着还光鲜,但那光鲜已被离别压得灰不溜秋。
   “走吧,回去吧。”我拉住母亲的手,曾经温润的手不知何时布满核桃般皱褶,粗糙的纹理硌得我心酸:母亲老了,经不起一次次离别了。
   “谁让你们小时候经常离开我们,现在这滋味不好受吧。”我说。
   母亲讪讪地笑。
   小时候,父母在外地经商,一年只有正月回家团聚六天,初五是一定要离开家乡的。离别的场景总是跟喜庆的春节氛围格格不入。
   弟弟像块黏性十足的膏藥贴在母亲大腿上,无论祖母怎样撕都撕不下来,哭喊声震天动地。后来,祖母在邻居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扯下弟弟,母亲仓皇而逃。弟弟的心像被扯开一个口子,泛着淋淋的血水,扒着窗户喊“妈妈”。母亲颤抖着身子,手背悄悄拭泪,急急走出道坦,转过桥头,淡出了视线。弟弟推开众人,跑向后窗,向着母亲离去的方向哭喊,声音被新年的爆竹掩盖,声嘶力竭的挽留全落进了我的心里,如滂沱大雨淋湿了我整个童年。
   只能陪到这里——六天,是父母陪我们的时间界限。
   一晃童年过去了,少年过去了,青春也过去了大半……需要陪伴的人物翻了个儿,变成了日益苍老的母亲。凑巧的是弟弟过年陪母亲的日子不多不少,正好六天。
   轮回,就这样不期而遇。那头漂染过的青丝中,落了一瓣小小的寂寞。
   长大后,我分在了城关工作,每逢周末,总是回老家陪祖母一起过。返回单位时,祖母总是一路相送到车站,行在一座座小桥,一个个河埠头把生活虚化成背景。我的手指轻轻滑过老家的竹篱笆,鲜红艳丽的鸡冠花在风中摇曳,咯咯咯的母鸡从竹篱笆窜出,旁若无人地当道觅食,留下一堆冒着气泡的鸡屎。祖母笑骂着母鸡的不合时宜,一路提醒我避开一堆堆“地雷”。
   后来,祖母生病了,我独自悄无声息地走在越来越冷清的回乡小路上,老家的鸡冠花早已不知所踪,码头上已不见停靠的舴艋舟。我知道祖母有一天也会如这消失的舴艋舟一样零落无踪,独留残破的记忆给我。
   祖母知道我的脆弱,熬到我成家立业,熬到我生命中有了自己的孩子,熬到我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面对死亡,她才沉眠南山。
   我送她最后一程,走过熟悉的一线天街,走过铺满水葫芦的轮船埠头,走过虔诚守岁的庙宇,走过恩怨,走过悲喜,走向虚无的空间里。唢呐很悲,呜咽声中棺木缓缓被推进了洞穴,主持丧事的帮工开始封“龙门”。
   我和祖母之间只隔了一道门,这道门她迈不出来,我亦不能迈进去。我只能陪她到这里。细雨织满了天空,一滴从脸颊上滑下的水,打痛了所有的记忆,那些模糊而清晰的爱的细节在眼前呼啸而过。
   驿站。码头。车站。机场。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一别无归期。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离别都是此去经年,望断天涯路。
   没有人能陪你一辈子,即使亲若父母子女,亦只能陪你走一阵子。
   抽不完的青枝,折不完的柳条,陌上花开,生命列车远驰,靠站时,总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离开的是我们的先人,进来的是我们的后人。在一场场断舍离中,如有下一个相聚可期,请好好把握,那是漏进生命的一缕微光!
其他文献
距今40年的相亲往事一直难忘。   我那时是知青,插队在偏远贫困山区,所在的祁峰村,光棍成群。   插队那年冬天,家里为我添置了一件新棉袄,普通棉布做的,军绿色,里外一模一样,正反两面都可以穿,很合身,平时舍不得,只有农闲时偶尔穿在身上。村里年轻人见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一天晚上,队里一个叫庆平的小伙子,急急忙忙来到我的住处。一进门,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熟花生放在绳床上,随后拘谨地站
期刊
1976年底,我铁道兵第49团13连在青海湖边刚察县火车站负责修建的青藏线北段西宁至格尔木刚察段的20公里铁路已基本完工,进入维护保养阶段。为保障铁路的行车安全,负责武装巡逻的15班16名战士夜间两人一组,每天来回巡逻在20公里长的铁轨中间的水泥枕木上。   一天夜里,营房外面下着鹅毛大雪,零下三十多度,疲劳一天的战士在帐篷里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在临近12点的时候,15班两位巡道战士把一个偷拆铁路
期刊
过日子,中国人都喜欢讲究运气。一直以来,我的父亲就是个财运极差的人。   记得小时候,做木匠的他仗着木匠这个在农村很吃香的行业,带着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也勉强存了一些钱。有一年,盖了一个假楼房(因为经费问题,第二层的房子没有全部做齐),我们五个人挤着住也还行。我们姐弟三个心里想着,如果能像邻居家买台“韶峰”牌黑白小电视机看看也是好的。“知子莫若父”,父亲自然知道我们的心思,他跟我们许诺,第二年的
期刊
从湖河走村道往返到吉河,都要经过毛家山。   毛家山的名字好记,总会让人把这山和伟人联想在一起,不过,这个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山上没有姓毛的人家,也许最初的时候有姓毛的人户,不知何年何月搬走了。   每次车过山顶,我对同行的人说:“这儿有棵爱情树,下去看看吧。”于是,感興趣的,无意趣的,见我热情,都下车去看树,看一番,问一番,拍一番,感叹一番,然后又继续赶路。   这一次过毛家山,是一车采访
期刊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碎虎家时,他不在。   这次,是我第几次去碎虎家,已记不清了。对他家,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以前下乡时,我们常去他家嘘寒问暖、慰问、走访调查。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也有近一年没去他家了。这次到他家,他家完全变了,变得不仅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甚至还有点陌生起来。如今,他家的院子全都用水泥打了,听村上的李书记说,这是村民帮着打的。就连厕所都是新盖的,并且上面还架着一个太阳能。院墙也全部用
期刊
母亲急匆匆地打来电话:“快……快回家,你父亲又犯病了……”电话里传来母亲急促的声音。   我丢下钢笔,一路疯跑。   等赶到医院,父亲已经从抢救室出来了。大夫告诉我,父亲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看着病床上干瘪皱巴、鼻上插着氧气、身上布满了监测仪管线的父亲,我甚感生命的脆弱,但是又心存感激,因为许多人感慨: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无,已剩归途。即使我们的父亲老弱病残,但只要看
期刊
小时候,只听说温州城底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至温州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温瑞塘河。塘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各种各样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客船、货船都有。家乡的砖瓦运往温州,一次性量不是很多的话,一般用“河箱”(仙岩方言,一种木船)和水泥船。一次性量很多的话,则要启用大家伙,我们叫“土驳”(一種木头制成的大船,一般载重量大约5吨左右),要四五只、五六只连接在一起,一只拖一只,最前面的是动力船
期刊
借一副匍匐的身姿,借一双眼睛,看见铜绿。不要以霜的冷静,带我回去,我的行头格格不入。最是綠涛掩映的枯涸,与谁相濡以沫?  取景框中,岸渐行渐远,婴儿车上,地平线在等待朝阳和黄昏,此时却当正午。静谧的多伦路倏然走上危险栈道,风景一幕一幕通过,脚抵大地的支柱正生着铜绿。
期刊
生活在小城镇里,总是常常想起记忆中的那些树。   树,应是村庄的灵魂吧。房前屋后,沟畔塘边,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绿意盎然地屹立着。春来繁花满树,秋至硕果累累,有了它们的点缀,贫穷的村庄才显得如此美丽和温馨。   枣树是一个谦谦君子,不张扬,不喧哗,默默站在院子的东南角,米色的花朵静静地散发甜甜的幽香。上中学时读苏轼的那句“簌簌衣巾落枣花”,脑子里跳出的就是记忆中这棵枣树。麦收时节,往田里送
期刊
如若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圆,都只是从起点回到终点,那么,我是否可以奢望,在那个点上总有暖日照耀,得以让生命在阳光下起止——这样想时,我三十八岁、一米七高、七十公斤的身躯正陷在南窗下的竹藤椅中,兀自啜饮一杯满五年的福鼎寿眉白茶,暮春的朝阳像群新生的蜻蜓,无数的羽翼穿过南窗在我的杯中液态飞舞、荡漾、涌流,却仍止不住想起阮籍《咏怀》中的两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我一直偏执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