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现行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如何通过创造好的情境把数学课堂“抽象、缜密、系统”特征转化为学生乐学、善思、积极向上的因素,尤其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课堂导入,教师又如何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与时俱进——新
大量的概念、定理,不停的计算、证明常常使得数学课堂像一个严肃的老人,缺乏生机活力,而以新闻故事为背景来创设教学情境往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讲解合并同类项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例1今年11号台风“凡亚比”给我国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献爱心活动,我校同学也积极响应捐钱捐物,其中八年级(1)班捐钱150元,衣服50件,(2)班捐钱120元,衣服80件,(3)班捐钱140元,衣服60件。请问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资?
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的善举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资呢?
生:钱410元,衣服190件。
师:对,三个班共捐钱410元,衣服190件,这说明只有同类的东西才可以合并,不同类的就不可以合并。那在我们所学的单项式中有没有同类的呢?如果有,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又怎样合并呢?
这个教学情境是在同类项教学时采用的,当时正是台风“凡亚比”过后,新闻不停报道其给我国福建、广东等地造成严重损失,于是我结合了这一新闻背景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觉得很鲜艳,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 故事引入——情
初中的学生,年龄仍然比较小,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数学历史知识所吸引,这就说明了他们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里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2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定理,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这最早是由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而实际上,聪明的中国人早在古代西周时期便发现并使用着这个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发现六百年,这个定理,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他们迫切得想知道什么是勾股定理,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在不知觉的状态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3. 就地取材——巧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形成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在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一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不用刻度尺,借助于我们身边的工具将我手中的粉笔三等分呢?
(因为老师已经介绍了用尺规无法进行三等分线段,所有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便开始讨论,最后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老师,教师随手从身边同学的桌上取出一本数学本。)
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数学本上的横线将
粉笔三等分呢?
(学生继续讨论,当气氛达到最热烈的时候教师诱发。)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分法?……
师:好,学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一目了然了。
数学本上的横线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而就地取材用于情境的创设,这让学生很兴奋。其实,数学教学就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渴望、一种习惯,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4. 师生互动——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设计有趣的悬念进行师生互动往往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例4在轴对称一课教学时,我特意穿了一套安踏运动服进了教室。
师:老师今天怎么样?
学生大声喊:帅呆了。
师:真的帅呆了?从哪些方面可说明?
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穿名牌运动服显得精神,有活力…
师:谢谢同学们,不过你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老师呢?
学生这时注意到衣服上的彩色条和色彩的设计,同时我有摆上双手叉腰的造型,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兴趣更加高昂,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课题——轴对称。
5. 竞争机制——活
不服输是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总想给人留下“第一”、“最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5在进行平方差公式教学时,我先让数学课代表学习了公式,并和他约定要在课上“露一手”。
师:请同学们计算:2512-2492,看谁算得快。
其他同学算了一会儿后,课代表在我的暗示下抢先报出结果,同学们都惊讶于他的速度,但都不服输。
师:请同学们再计算:1562-1442,看谁算得快,你可以借助于手中的计算工具。
在老师的允许下,同学们拿出来计算器,但还是被课代表抢了先。同学们更惊讶于他的速度了。
师:课代表同学,你总是最先报出结果,难道你有什么法宝吗?
课代表:我的法宝是平方差公式。
师:课代表同学真的有计算法宝,你们服输吗?
生:不,等我们学了平方差公式后再比一比。
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科又为数学提供了创设问题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垂直”时,我引用古诗“大漠孤烟直”,使学生对垂直有一个熟悉的感觉;在进行“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然后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数学建模。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特别是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导入环节多着笔墨,多动脑筋,精雕细琢,往往会收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与时俱进——新
大量的概念、定理,不停的计算、证明常常使得数学课堂像一个严肃的老人,缺乏生机活力,而以新闻故事为背景来创设教学情境往往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讲解合并同类项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例1今年11号台风“凡亚比”给我国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献爱心活动,我校同学也积极响应捐钱捐物,其中八年级(1)班捐钱150元,衣服50件,(2)班捐钱120元,衣服80件,(3)班捐钱140元,衣服60件。请问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资?
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的善举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资呢?
生:钱410元,衣服190件。
师:对,三个班共捐钱410元,衣服190件,这说明只有同类的东西才可以合并,不同类的就不可以合并。那在我们所学的单项式中有没有同类的呢?如果有,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又怎样合并呢?
这个教学情境是在同类项教学时采用的,当时正是台风“凡亚比”过后,新闻不停报道其给我国福建、广东等地造成严重损失,于是我结合了这一新闻背景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觉得很鲜艳,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 故事引入——情
初中的学生,年龄仍然比较小,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数学历史知识所吸引,这就说明了他们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里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2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定理,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这最早是由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而实际上,聪明的中国人早在古代西周时期便发现并使用着这个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发现六百年,这个定理,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他们迫切得想知道什么是勾股定理,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在不知觉的状态中进入了学习状态。
3. 就地取材——巧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形成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在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一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不用刻度尺,借助于我们身边的工具将我手中的粉笔三等分呢?
(因为老师已经介绍了用尺规无法进行三等分线段,所有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便开始讨论,最后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老师,教师随手从身边同学的桌上取出一本数学本。)
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数学本上的横线将
粉笔三等分呢?
(学生继续讨论,当气氛达到最热烈的时候教师诱发。)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分法?……
师:好,学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一目了然了。
数学本上的横线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而就地取材用于情境的创设,这让学生很兴奋。其实,数学教学就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渴望、一种习惯,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4. 师生互动——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设计有趣的悬念进行师生互动往往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例4在轴对称一课教学时,我特意穿了一套安踏运动服进了教室。
师:老师今天怎么样?
学生大声喊:帅呆了。
师:真的帅呆了?从哪些方面可说明?
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穿名牌运动服显得精神,有活力…
师:谢谢同学们,不过你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老师呢?
学生这时注意到衣服上的彩色条和色彩的设计,同时我有摆上双手叉腰的造型,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兴趣更加高昂,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课题——轴对称。
5. 竞争机制——活
不服输是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总想给人留下“第一”、“最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5在进行平方差公式教学时,我先让数学课代表学习了公式,并和他约定要在课上“露一手”。
师:请同学们计算:2512-2492,看谁算得快。
其他同学算了一会儿后,课代表在我的暗示下抢先报出结果,同学们都惊讶于他的速度,但都不服输。
师:请同学们再计算:1562-1442,看谁算得快,你可以借助于手中的计算工具。
在老师的允许下,同学们拿出来计算器,但还是被课代表抢了先。同学们更惊讶于他的速度了。
师:课代表同学,你总是最先报出结果,难道你有什么法宝吗?
课代表:我的法宝是平方差公式。
师:课代表同学真的有计算法宝,你们服输吗?
生:不,等我们学了平方差公式后再比一比。
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科又为数学提供了创设问题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垂直”时,我引用古诗“大漠孤烟直”,使学生对垂直有一个熟悉的感觉;在进行“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然后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数学建模。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特别是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导入环节多着笔墨,多动脑筋,精雕细琢,往往会收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