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互见 平中求奇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_yang_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印坛,人才辈出。蒋永义兄是其中之佼佼者。永义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竹西印社社长。
  
  永义兄少年时就爱好篆刻,1964年,拜扬州印坛耆宿蔡易庵先生为师。他曾这样回忆在蔡老指导下的学艺过程:“遵先生教,以秦汉为宗,白文学汉铸印,朱文学封泥,书法习秦篆,艺途渐入康庄。”四十余年来,永义兄牢记并实践了蔡易庵先生的话,治印能兼收各家之长,不主一体一貌,转益多师、厚积薄发,更于篆书上多下苦功,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永义兄的篆刻就得到了林散之、高二适等老一辈著名书法家的充分肯定。林散之先生曾这样评价:“永义治印,朴茂高华,直逼汉人。”林老还有诗赞道:“古法融今法,前贤让后贤。一灯小如豆,长夜不成眠。意得骊黄外,心留朱白间。名章新镌好,力逼义熙年。”高二适先生也有诗赞道:“荐口尝闻林散之,何人姓字动江湄。古来荐福曾轰石,梦里扬州合打碑。老我文章要后进,期君攻错盖当时。无涯有兴谁人识,一见桑愉共此奇。”那时的永义,还只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
  我结识永义兄三十余年,读过他的不少印稿。我感到他治印最重要的特点是刀笔互见,平中求奇。
  永义兄十分注重刀与笔的互相促进、互相融入。他临秦汉印近千方,又遍临秦汉碑,深谙古人用刀用笔之法,故而他的印笔往以圆,神存以方,深稳厚重,浑朴严整,能将灵动、夸张的笔姿融入端庄雍容的体势之中,线条交待清楚,运行流畅,节奏分明,饶有写的意趣。
  永义兄深谙“以平正守法,险绝取势”的艺术辩证法。他治印峭拔而雄深,平易且自然。文字变化多端,灵动活泼。秦印的奇古,汉印的尔雅,在他的腕底各显姿态、融为一体。近年来,永义兄的印更是于闲适中见强倔,于平和中见奇趣,神流韵闲,炉火纯青。
  
  永义兄早年即注重临池,于《泰山刻石》、《张经》、《华山》、《张猛龙》、《李璧》诸碑尤为用心。他的篆刻之所以得名甚早,与他在书法上的勤下苦功是分不开的。永义兄长期工作在扬州著名的园林——个园,先是在园中的抱山楼,后来迁至觅句廊。园内秀美幽静的环境让人忘却尘世。近年来,永义兄在书法上用功更甚,我每到园子里去拜访他,都会见到他临摹古人的书法。其中最教我倾心的是,他临《泰山经石峪》,把篆意、隶意融入楷,写得高古安详;他临王觉斯的行草,沉着厚重,不沾半点习气,让观者不禁产生“人书俱老”的敬意。无论是正草隶篆,他都写得金石气息浓厚,与他的篆刻相得益彰。
  书印一如其人。永义兄平和质朴,宽厚寡言。我总感到他在沉默之中始终保持着的对艺术的敏锐感,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他不好张扬,不事雕琢,远离名利,淡泊自甘,视时下流行的所谓包装为畏途。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书印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入编各种权威的专集,上世纪80年代,还被推选参加《中日20人书法篆刻展》。
  
  我们常常感叹,一个人能找到并终身从事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幸运。李太白在赞怀素的诗中有句:“古来万事贵天生”,永义兄之于秦汉印,有着天生的默契,好像他就是为篆刻而生。兄刚过花甲,正值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毫无疑问,他的新作会从腕底汩汩流出,给我们、给书坛印坛带来新的惊喜。
其他文献
《笔阵图》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书论,虽然其作者有卫夫人、王羲之及六朝人伪托等多种说法,但并没有影响其学术价值。《笔阵图》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论,由于解读方面的原因,其在书坛上一直起着较大的负面作用,引起了人们对此论正确与否的怀疑和争论,至今成为一段公案。因为此论涉及到书法的“写”与“鉴”的重大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还其本来含义,排除消极因素,才能有利于书法
期刊
创作感言    在创作方面保持必要的克制态度,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一种敬畏之心的表现。这种克制既包括作品表现方面的克制,也包括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表现些什么、表现到哪一步、有多大的价值,等等认识上的克制。  对于书法,我始终认为我们知道的太少,它绝不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个已知的东西,更不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想抓住就能够抓住它。比如欣赏一部故事片,在电影开头之时,如果人们不能把握剧情的可能进程,这是
期刊
世间的物象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面的光线过于强烈,另一个面将会在对比之下显得黯淡。如同摄影,镜头聚焦处的景物明晰,其它周围则会虚化而模糊。对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大概因为刚田在篆刻创作方面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以致人们在心目中把他定格在篆刻家的位置上,而较少论及他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尽管他不断参加各种创作评审或理论研讨。这不能不影响世人对刚田的整体认识。    孙其峰先生在刚田第二本篆刻作品集的序言中有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缘,笔者在安徽省博物馆得见姚鼐的行书《春楼》轴,眼前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林散之书风渊源所自吗?  林散之早年致力于绘画,晚年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他晚年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其诗作辑为《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情怀。启功曾为其书法集作序,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而
期刊
方茂鸿,安徽全椒人。1949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政协委员。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书画作品曾参加过多次全国展览和国际交流展览,国画作品《山沟沟里的希望》获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入选数十部书画专集,《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
期刊
本刊讯9月1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泰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泰山美术馆承办的“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展”在泰安市泰山文化大厦隆重举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泰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主任兼书法篆刻创作室主任曾来德,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导师曾翔、周祥林,
期刊
刘达江高级画师,男,出生于1928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画院高级画师,兼任无锡市残联副主席、聋人协会主席。两岁时因病致残成聋哑,八岁开始自学芥子园画谱和汉碑书法,十四岁师从秦古柳学画。1947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深造,196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进修,先后得到老一辈名画家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先生传教。《春满湖山》1969年入全国美展,并选送法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展出,后被江苏省
期刊
杨延文男,1939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年入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80年代起从事中国画创作,是当前中国画坛上知名的中年画家。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延文多年来致力于线、面、色、墨的有机结合,把西洋画法融会于中国画之中,探索平面分割与形式构成诸种造型语言,力求独辟蹊径。形成特有的宽舒荡漾的艺术风貌。作品曾入选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届全国美展,获得意大利第
期刊
张索及其“理论” 瓯 越    张索,浙江温州人氏。张索,能言,善辩,多思。时有妙语,高度概括,便于传播,涉及做人做事方方面面,久之,圈内人皆出口成诵,称之为“张索理论”。
期刊
积学精研 性灵自得  罗 杨    我与尤靖希先生以文会友,以书相识,缘自近年来常在报刊上散见其书法作品。去年看到他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感到书法功底较为扎实,并得知其从小喜爱书法,并且坚持不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