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有疑者则有所思。疑问是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学生主动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探求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自主学习情况的初步映射。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不但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善抓时机,及时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往往会事半功倍。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所学自然段与下文内容关系不太大时,指导学生就该自然段质疑。二是当几个自然段都是写一个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在通读这几个自然段后质疑。这样做能使课堂教学指导的重点更明确。三是在重点段落中随机质疑。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特点及内容。
给予方法指导,提高质疑质量
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教会学生质疑是多么重要。最初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这时,教师应采取耐心倾听、不批评、多鼓励的方法,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质疑。
思维定向,渗透质疑。疑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每节课都要设计质疑提示。如对一篇课文如何质疑,一个自然段如何质疑,一句话又如何质疑,教师通过这一系列引导,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法可学,有序可循。
图文结合,变序质疑。教师要善于利用书上每一幅插图,图文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序质疑,培养学生变序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更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突破文章的难点。
以学生为主体,释疑解疑
释疑、解疑能很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他们在对知识的主动求索过程中不断领悟教材。因此,阅读中有了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做透彻的分析。在释疑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有智慧潜能的主体。而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就是这一主体“爱”与“会”的良性循环,学生由质疑产生“爱学”的求知欲,进而通过释疑、解疑达到“会学”。
对于比较容易的质疑,如不需要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的,可以让学生查阅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直接予以解答;或者采用反问法引导质疑者自悟。对于与课文中心有直接联系的质疑,可以将其放在精读课中解决,真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可采取精讲、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这四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教学中一时难以统一答案的质疑,教师应客观地谈一谈自己對该问题的看法,并注意询问学生的看法,和学生共同讨论。有时也可以把质疑暂存,课下査阅资料后再讨论。这样做非但不会贬低教师形象,反而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责编 马孟贤)
善抓时机,及时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往往会事半功倍。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所学自然段与下文内容关系不太大时,指导学生就该自然段质疑。二是当几个自然段都是写一个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在通读这几个自然段后质疑。这样做能使课堂教学指导的重点更明确。三是在重点段落中随机质疑。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特点及内容。
给予方法指导,提高质疑质量
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教会学生质疑是多么重要。最初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这时,教师应采取耐心倾听、不批评、多鼓励的方法,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质疑。
思维定向,渗透质疑。疑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每节课都要设计质疑提示。如对一篇课文如何质疑,一个自然段如何质疑,一句话又如何质疑,教师通过这一系列引导,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法可学,有序可循。
图文结合,变序质疑。教师要善于利用书上每一幅插图,图文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变序质疑,培养学生变序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更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突破文章的难点。
以学生为主体,释疑解疑
释疑、解疑能很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他们在对知识的主动求索过程中不断领悟教材。因此,阅读中有了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做透彻的分析。在释疑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有智慧潜能的主体。而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就是这一主体“爱”与“会”的良性循环,学生由质疑产生“爱学”的求知欲,进而通过释疑、解疑达到“会学”。
对于比较容易的质疑,如不需要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的,可以让学生查阅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直接予以解答;或者采用反问法引导质疑者自悟。对于与课文中心有直接联系的质疑,可以将其放在精读课中解决,真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可采取精讲、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这四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教学中一时难以统一答案的质疑,教师应客观地谈一谈自己對该问题的看法,并注意询问学生的看法,和学生共同讨论。有时也可以把质疑暂存,课下査阅资料后再讨论。这样做非但不会贬低教师形象,反而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