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明史观”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36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第37题(以下简称“中华文明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融合问题为切入点,将时事热点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历史学科的内容有机契合,将新课程标准着力描绘的“文明史观”充分渗透到高考历史命题之中,设计了一道32分的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本题与去年文综全国卷I第37题“民族主义题”相比,该题在命制思路、能力要求等方面,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命制特征:凸显“文明史观”
  
  其一、通过隐性介入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不回避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且考查方式是通过内涵领悟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即隐性介入。近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时事热点。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来看,考查的都是有关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凸现了目前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开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史学范式——“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大块,本题属于对精神文明史的考查。因此本题的命制不仅隐性介入眼下的时事热点,而且切合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巧妙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
  
  其二、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
  从该题四个设问的考核目标来看,它巧妙地实现了基础考查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尤其是突出了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该题设问中对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明显属于对基础知识层次的要求,其余几个设问中明显属于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从具体的能力考查方式来看,除了第四问要求回答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核要求以外,第一问考查“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发展中华文化的贡献”属于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和阐释历史概念和现象的能力考查。从解题的能力要求来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中,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即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而2005年全国卷I第37题只有一问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此题的能力要求比较提高。
  
  其三、材料来源单一,通俗易懂。
  相对于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38题“长城题”和2004年全国卷Ⅱ第37题“全球化题”的材料来源图文并茂而言,2006年文综全国卷I的“中华文明题”与2005年全国卷I第37题“民族主义题”的材料来源都比较单一,只有文字材料,而没有图片资料。三则材料的选择虽然都是文言文的形式,但是材料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都增加的文字注释,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读材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四、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这已经是广大同行们的共识。今年“中华文明题”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该题先后考查了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发展中华文化的贡献、辽金时期“行汉法”的原因及内容、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从文化史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关内容。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7题的分析,笔者拟对高三备考复习注意的新问题提一些看法。
  
  第一,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没有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于是在高考之前,社会上对热点问题的炒作几近疯狂的程度。有的刊物甚至把近年来国际国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作为社会热点,能列出一两百个来。到头来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悲下场。笔者认为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要科学选择;二要综合思考。所谓科学选择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革命问题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所谓综合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间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例如精神文明史问题,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对于各民族在发展中华文化上的贡献进行前后联系和反复比较。综合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宜浅不宜深,近年来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到历史学科,归根结底还是考查学科基础和基本能力。二要找准“切入点”,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意识。
  
  第二,如何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复习。
  一般而言,高三历史学科备考要先后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三轮。前两轮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科内综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平时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第一轮单元复习十分重要,要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地毯式轰炸”,深挖教材内容体系,在理解上深下工夫。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考试大纲》一般要到二月份才能出来,此时各学校的单元复习已经结束或者临近结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清理,以减轻最后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复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可再生性,从而为最后阶段的跨学科综合服务。学生必须把复习的过程当成知识整理的过程,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抽象出结构、联系、体系、规律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学科能力。这是实现解答各类试题、科学应考的基本条件。
  在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参考新课程标准进行复习,因为高考命题人不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讨论和制订,同时也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们的新视角、新观点同样也渗透到了高考命题的切入角度。2006年的“中华文明题”很明显反映了新课标必修Ⅲ的相关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究。
  
  第三,准确把握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坚持“四度”原则。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纵览全局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把一部中国古代史理解成是各民族如何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期间,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建立知识体系,对反复考到的知识点,要抓住内涵和实质,扩大外延和表象,以适应高考考查的多角度要求。
  在学科主干知识的处理上,必须注意“四度”原则:一是知识的广度:从前言到大事年表,从材料到图表,从注解到习题,包括教材中对正文部分起诠释作用的小字内容,都需要引起广大同学足够的注意。二是理解的深度:也就是对教材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发掘教材隐性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例如洋务运动,我们不仅要复习其起因、过程、影响等,更需要将其上升到“近代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次实践”的角度来认识。三是难度的适度:复习围绕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来进行,不因追求难度而超纲,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提出过高要求,不搞无限度的强化训练。四是知识的跨度:复习内容不要孤立,适当联系、对比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十分必要。对主干知识体系的复习达到“四度”要求,是准确解答选择题的根本保证。
  
  第四,如何解答材料解析类的题型。
  近年来,在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是主要题型。这就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如何解答好材料解析题。许多考生由于没有科学的解答方法,导致在高考中失分惊人。
  从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卷出现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内涵型设问”和“外延型设问”两种。所谓内涵型设问,是指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解答。例如“中华文明题”的第一问。所谓外延型设问,是指既要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中华文明题”的第二、三问。不管解答何类设问,首先要剖解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明确需要“回答什么”;然后要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中“有什么”。内涵型设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直接总结答案,外延型设问还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最后总结答案。归结起来就是:内涵型设问需要坚持“三步法”和“三要三忌”;外延型设问需要坚持“四步法”和“四要四忌”。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其他文献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項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期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集合A={1,2,3},则满足A∪B=A的集合B的个数是( )  A.6 B.7 C.8 D.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长达2309米、海拔高度185米,气势恢弘的三峡大坝于2006年5月20日全面建成。回答1~2題  1.三峡工程不但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也将成为“中国的象征”。三峡大坝的修建体现了政府在积极履行()   ①对外职能②文化职能③经济职能④社会公共
期刊
2006年数学高考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由于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形,而且三角形中的线段可以视为向量,线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以及边角关系均可以用向量式表示,三角形的“四心”与向量也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向量与三角形的沟通、交汇提供了条件。向量与三角形的交汇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的新热点,预计2006年的高考还要加大对这种问题的考查力度。下面结合部分高考
期刊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强调: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变化的形势下,我们两党应该深入体察两岸同胞的所愿所想,深入把握两岸关系以及世界大势的发展趋向,以积极的作为向两岸同胞展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向世界表明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彼此的矛盾和问题,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指出,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
期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原计划2005年1月18日发射的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探测器经过两度推迟后,终于在美国东部时间19日下午2时,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开始为期约9年的长途跋涉,飞向太阳系最边缘、最遥远的行星——冥王星。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往那颗神秘、冰冷行星的第一
期刊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复习备考时,除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外,还要了解命题人是如何设误的。下面结合例句对试题中的24个设误点逐一加以说明。
期刊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期刊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贯穿中学数学全部知识的主线,二次函数是初中、高中阶段所学过的最正规、最完备的函数之一,二次函数几乎涉及在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各种数学思想,所以它最能体现对函数思想的把握.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参数分类讨论法、基本不等式法、赋值法,都与二次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近十年数学高考试卷,每一年都或多或少有它的“身影”,特别是2002年,在全国卷、江苏卷、上海卷
期刊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尘埃落定。高考地理36题,其分值之高,设问层次之多,考查内容之广,能力要求之高,再一次引起广大师生们的关注。笔者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对“36题现象”作一剖析。  一、“36题现象”  将2002至2006年,近五年的高考地理36题的有关内容制成表格,如表1—表5所示,我们从中会得到一些启示。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上述分析看,地理高考36题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均为地理单科试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