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虬髯客传》四译本中角色塑造对文章政治目的及“天命”主题的体现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理解唐传奇《虬髯客传》的政治目的和天命思想,对其四个译版进行对比,评价优劣得失。本文主要通过文章对“李世民”这一人物的描写,对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评析各个译本对文章天命思想和政治目的的体现。
  本文将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研究,摘选中文文本中部分语句和文化,对小说分析。四个版本分别为:①筆译理论与技巧授课老师周劲松所译版本、②杨宪益于Selected Tang Dynasty Stories中收录版本、③Curly Birch于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中收录版本、④以及William H Nienhauser于Tang Dynasty Tales: A Guided Reader中收录版本。
  政治目的及天命思想
  《虬髯客传》是一部政治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体现其政治目的。表面上,小说刻画的是“虬髯客”、“李靖”、“红拂”三人作为“风尘三侠”的侠士精神,但其主线,则是通过这三个不同身份的人来讨论天下大事,小说的人物描写“烘云托月”,其主要人物的言行都是为突出李世民而服务的,这一政治目的,可从以下几点看出,小说多次突出“望气”、“相面”等迷信活动的重要性,借以表达朝代更迭的天命思想;“李靖”这一人物为李世民当朝真人,但其历史活动与史实全然不符;小说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伪造历史,掩饰李靖反对李渊起兵的史实,同时为李世民编造有帝王天命的神话,为其日后发动玄武门事变开脱。纵观通篇小说,李世民的出场及言行着墨并不多,但是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以其为中心,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已然确立了李世民呼之欲出的真主身份,故而,其一出场即光彩照人,俨然真命天子形象,致使欲成大事且有文武雄才的虬髯客也为之气馁,进而急流勇进,通过对比更加显出李世民的不同凡响。
  小说多次宣扬天命归于李世民的论点,为李唐王朝制造舆论。先是虬髯客听闻太原有“奇气”,寻访之后,果然遇到了李世民,天命所归,不可抗拒,之后虬髯客推出中原,也是在天命前望而却步。因而,李世民后来夺取皇位,是“顺天命行事”,无可指责,这就是小说政治目的所在,可谓用心良苦。因而,在进行翻译时,若考虑小说的政治目的和天命色彩,则可从李世民这一角色入手。
  李世民——与生俱来的王者气质
  李世民:李世民这一角色并不是文章的主角,故事发展也不是从他的视角进行。他的式出场仅仅两次,其他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得出的。但是,仅有的两次出场,在描写上都十分隆重,并且在描写上都具有玄幻色彩。李世民注定成为王者,这一点无需像普通人的能力一样从细节证明,只从他的面相、气场甚至“气”就能体现。因而,对李世民的描写,并不像李靖和虬髯客一样从语言、行为、心理来刻画,只需从外貌气场寥寥勾勒几笔,便无需多做解释。
  使回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分析:这一句的描写与虬髯客的“龙虎之状”大有不同,虬髯客只有着装正式时才会给人帝王的震撼,而李世民从未刻意将自己装扮得气派非凡,只靠自身流露的气质,便足够与众不同。从外貌评价上,对李世民的初次登场描写远远高于对虬髯客“龙虎之状”。
  周劲松:Following his men, the fated person showed up. He was found an eccentric wearing no shoes or gown but a fur garment; nevertheless he was an illuminating with a mien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分析:原文中“不衫不履”的行为是与寻常人不同的,是不羁而洒脱的,不受礼仪束缚的。译文中将其描述为“eccentric”,这样的译法译出了其行为与众不同,但是,从理解上来讲,这样的译法是通过粗陋的外表反衬出气场的强大。前文的“不衫不履”与后文的“nevertheless”相呼应,“illuminating”将李世民的光彩照人表现得十分形象化。这样的理解是合理的,与虬髯客“裼裘而来,亦有龙虎之状”形成鲜明对比。
  杨宪益:Presently Li Shimin arrived, wearing neither coat nor shoes, but with a fur coat thrown over him. He was over- flowing with good sprats, and his appearance was very striking.
  分析:這版翻译并未对“不衫不履”添加补充,只是单纯描写李世民的穿着。虽然这样的译法也是恰当合理的,但是从功能和政治目的上讲,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单纯的穿着描写无法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表现出李世民的不羁洒脱,也无法衬托出粗陋穿着下非凡的神采。
  Cyril Birch:...and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he was with them. The youth wore neither outer robe nor shoes, but had on a simple fur-lined jacket. There was about him an air of elation, and his whole appearance was of great distinction.
  分析:这里对“使回而至”做了补充描写“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将李世民年轻气盛,生龙活虎的样子表现了出来。后文虽然也是单纯描写穿着,但是因为用了“simple”一词,因而也可以表现出应有的表达效果。   William H Nienhauser:Shortly after, Emperor Taizong arrived. He did not wear a robe or shoes, and was wearing his silk garment which partially covered his fur coat. His spirit was high and his appearanc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分析:李世民的第一次出場,便被描述为“Emperor Taizong”,略有逻辑问题。将“神气扬扬”翻译为“his spirit was high”,只能表现其情绪高涨,并不能表现其气场的无与伦比。后面的“貌与常异”译为“his appearanc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这是对原文的直译,没有做添加和解释。但是,由于原文的“貌与常异”太过含糊虚幻,翻译到英文之后,如果不加解释,则会难以理解,因而,这样的译法并不恰当合理。
  总结:这一句话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李世民出场,李世民的外貌穿着,李世民的神态气场。这是李世民的首次登场,为了政治目的考虑,他的出场应该极为精妙,尤其在神情气场方面,更应该非常独特,这样,才符合文章的天命思想。周版使“穿着”同“气场”形成对比,反衬李世民的特殊;杨版并未注意在前两个层次描写中体现李世民的天子之气;Birch版在这三个层次都有所顾及,比重均匀;Nienhauser版在神态气场层面描写薄弱,并未从译本中看出李世民的天子之气。
  参考文献:
  [1] Curly Birch.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M].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5
  [2] William H Nienhauser. Tang Dynasty Tales: A Guided Reader[M].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0
  [3] 楊宪益. Selected Tang Dynasty Stories[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3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声乐演唱需要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的解释和体会,使演唱者 自身能够通过其歌声,对音乐作品进行完美的展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最能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形式。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演唱中的表演。艺术歌曲具有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婉转性、情感的真挚性以及音乐形象的独特生动性等风格特点,应该在了解艺术歌曲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演唱处理方案,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作
期刊
摘要:《木兰诗篇》的编剧刘麟老师成功的在群体形象中突出了一个气质高尚的“替父从军”经典女性形象。真实、细腻。她的独特在于,小仅有独特的外表和行为。而且还有独特的性格和情感。本文通过作品分析,来充分说明演唱一首歌曲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感情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演唱情绪;演唱音色;演唱体会  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她自我牺牲、保护父亲、分担家庭忧愁、替父从军、}一年征战、凯旋而归。战
期刊
摘要:金农,工书法、善楷隶,尤以隶书见长。金农隶书以拙取胜。从不同角度对《华山庙碑》与金农临《华山庙碑》进行比较,以及对金农各时期所临《华山庙碑》进行对比,这些不仅表现了一位天才艺术家非凡卓越的气魄与胆识,也充分证明金农是书法史上翻古法灵采独标的成功典范,由古而新,又由新而古,不断的变古出新,冲破古法的束缚,体现了金农隶书风格的创新性。  关键词:金农; 隶书; 华山庙碑; 隶书创新  作为革新派
期刊
摘要:张书旗先生绘画的选材时非常广泛,花鸟和山水都有涉及,本文重点分析张书旗先生对于传统的中国绘画的研究还有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当时中国环境进行对花鸟画描绘对象的选择和创作。  关键词:张书旗;花鸟画;创作对象;选定  张书旗绘画的选材可以说较为广泛,他最擅长绘画花鸟。所以第一个讲述的就是张书旗先生的花鸟绘画。我国最早的花鸟画是在殷商时期,那个时期的花鸟画还是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花鸟画受到人们喜欢的开
期刊
《三个乞丐》[1]在夏季入伏前后五天的描写中,可谓容量大得惊人。“入伏的那天上午,九点钟的样子,位于油菜坡脚下的老三篇食堂门口,突然来了三個乞丐。”[2]故事开始了。但作者故意省略了许多东西。三个乞丐中的一个是高个子男人,很瘦,背有点儿驼,岁数看上去五,六十岁,腋下夹着一个脏兮兮的行李卷;另一个是皮肤很白,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再一个是看不出性别,四岁左右的孩子。三个人疲惫不堪,一脸菜色,据说已经两天
期刊
摘要:《夏洛特姑娘》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83年的诗歌,描写了一位困于塔楼的少女试图通过打破诅咒去追寻自己内心,但最终香消玉殒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性别政治的角度出发,探讨夏洛特姑娘的悲剧命运:首先从她的名字出发,讨论夏洛特姑娘的生存境况;继而关注她的个人选择及后果;最后从空间位置方面试图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夏洛特姑娘》;性别政治  一、夏洛特姑娘,无名的少女 
期刊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船,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一词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手。作这首词时,李清照已逢人生巨变,她的词中带着对亡国的深忧。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大多是满怀愁绪之作。而《武陵春》算得上是其中佼佼之作。  “《武陵春》仿佛是李后主的‘此中日夕以泪洗面’,也像是后来《西厢记》写崔莺莺送别张君瑞后唱的‘遍
期刊
摘要:二胡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根据陈钢编曲的同名小提琴作品移植的乐曲。这首乐曲的旋律,节奏鲜明,具有很强的塔吉克民族风情。本文通过三个演奏版本的比较,使二胡学习者更加清晰的了解这首乐曲,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演奏好这首优秀的二胡移植乐曲。  关键词:二胡曲;移植;版本比较  一、三个版本乐谱的比较  宋飞、严洁敏、刘长福三个演奏家在演奏此曲子时各有不同,虽然都是由小提琴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
期刊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扎实工作,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对策建议  1 概述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直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
期刊
摘要: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词坛大家,苏轼的“自是一家”说与李清照“别是一家”各自词学主张核心,这两种主张在词坛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通过对比两种词论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探讨两者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自是一家;别是一家;词学主张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