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实的自足补偿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一种丰满的作者生活,而非单纯的语言练习,召引着诗和诗人的来临。我们选择回到眼前的生命现实中,从沉溺语言的歧途中回到朴素的自足、敞开的现场,经由我们发声的器官,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歌者,这样诗歌才所以为诗歌。吉布日洛她身份和生活的单纯性,恰恰地避开了曲折的语言回归、指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充分可靠的生命现实的歌者和爱者。
  但生命现实不是一种可控的东西,它往往携带了缺憾、无奈、否认、迷离、不可捉摸、不可逆转,所以在吉布日洛的诗歌里充满了否定词,她言声中包含了大量的“不”“没有”,而且很多是劝诫式的:“不要贪恋人间/也不要有太多的邪念/不要踩着别人的脚/也不要被别人踩着”。这种语气背后是小心翼翼的心灵,她充分地知道“我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一个平方的空间让我踱步”,现代生活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每个人在急促过往的时间里感到过分的压力,他们做出了两种极端的选择,一种是,必须强烈地奋发,不停地用励志语言刺激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彻底地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陷入深度的抑郁和空虚状态,失去了自我认可和自信。除此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可如果某天有人赞美我的劳动/我会买份报纸和一块热红薯/给街边那个瘸脚的乞丐/我还会利用一个女人的角色生一个孩子/在千千万万个女人的痛苦中去感受爱/在我最喜悦的时刻”“我独自应对十一月的风与雪/不去在意还剩下多少善与恶/若这世界真的存在光/愿有天我的孤独都能变成糖/让那些在黑暗中走失的孩子/也能尝尝生活的甜”。对于正在历经的现实,吉布日洛选择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在场者,同样的她也作为一个“不在场者”,不带有抱怨和偏见地接受这一切,甚至说要成为一个有去爱的能力的人。
  说到“不在场者”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吉布日洛这组诗歌中那几首非常精彩的寻找生命归置的诗歌,它们究竟携带了一些什么,她的心态来源有没有受造于它。我简单地提出几个词语“民族身份”“故乡”“生命”,她是个极度有追问欲的人,可非常奇怪的是,当她来临到它们面前,所有的句子都是陈述句,她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将这个现实完完整整再现。她描述时间和轮回是这样看待的,一个干活归来的农夫,在山坡上遇见一个牧人,两个人非常恬淡地交谈起来,时间仿佛就停止住了,这成为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场景,这让她想起了新生儿和死去的男人,生和死是自然交替的,这样的旅程是让人享受的。这首诗题目叫做《温柔的秋》,秋是衰败的时候,和它联系起来的更多的还有收獲,还有温和的季节时光,是温柔而没有苛责和悲伤的。当面对身份远离的困惑的时候,比如说《顾虑》这首诗,因为投入现代生活,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不可避免地逐渐远离了生活的重心,但这些事物从来没有停止,我们又一次地见证它的存在时我们和它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还属于它吗?彝文时彝族人专有的语言文字,这是她身份的一种辨识线索,它们像一种血脉,当她和它面对面的时候,她们认出了彼此,这遥远而相近的亲人“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庆幸我/那仅存的血液还未冷却”。
  在短少的篇幅中,详细地去读一个人的诗歌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妨来欣赏她诗歌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很多诗名,似乎和诗歌本身无关,而且带有很明显的个人趣味和表达:《在秋天长在树上,像一片红色枫叶》《我们放声高歌,为我们永久的沉默》《一棵树遇到另一棵树》《我们都要回到山上》 《我想和你一起,把时间忘记》《爱,是我们给这世界最美的情怀》《放牧星星,或者成为被放牧的羊》《把木屋修在你目光所及的地方》。这些非常简单的语言和比喻,也同样展露了一种生命的自足。所以虽然在创作上,语言还不够精准,但像她那些爱情诗里写的“这一刻,你属于世间一切美好的幻想/而从今以后,我将代表我的人类深爱你”,对于诗歌在她生命里也是这样,这种自足将补偿所有的困惑的生命现实。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大卫的诗歌以他一向强烈的抒情以及精到精准的比喻为诗坛所知。这里的一组诗歌也依然展现了他所擅长的风格。刘向东的诗歌朴素沉稳,并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潜流在语言的背后。这组《白洋淀》甚至有种个人史诗的意味。北塔作为翻译家和对外的诗歌活动家,他的诗歌兼具着中外意味的双重探索,这组诗歌便具有着这种内涵。刘巨文的诗歌写得清晰、流动,富有灵性,语言很是舒展和自然。姚宏伟来自山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中国
期刊
老灵魂  一颗老灵魂,既不肯拐弯,也不肯脱身  忙了大半生还在路上行进  它要驾驶着这副皮囊,在人世漫游  像一个老司机,左冲右突,游刃有余  我只有随遇而安,仿佛坐着老摩托兜风  好歹也有大把风景过目  偶尔到湾里山头打尖,喝林恩下午茶  念一节破诗加餐,又回红谷滩晒太阳看赣江  沙井的树木已熟悉了这条残败身影  脚上的大头皮鞋,沾满了黄昏的灰尘  致 谢  我知道  你是在令我成长  令我不再
期刊
星辰如不发光,天空能否宁静?  我只能用悲剧的心情  来祝福天空  ——树才《1990年9月15日》  树才的诗歌,就像是暗夜中的星辰,蕴满着冲破黑暗与摆脱困境的冲动,在摒弃了纷繁复杂的遮蔽后,试图抵达的,是生命与心性最本真的澄明。星辰总是在暗夜中,因此灰暗與冰冷是它的底色,而来自灵魂深处的光亮才是它的内核。诗人总是敏感而孤寂的,他们独自冲向这世界的黑暗,然后以词语的触角拷问事物与自身存在的真理。
期刊
知情者的秘密  后来那天。人啊,千真万确:  曾经的一切  丝毫没有改变,  同样的天体在高处转动,  同样的大地在下面伸展。  但一首歌在远方诞生,  盛大而又奥妙的远方。  据说棺柩在深处启开,  从中飞出  无数只云雀,目光朝向天空。  人啊,后来那天  同任何一天一样。  弯下膝盖,  攥紧双手,  睁开眼睛,惊叹吧。  人啊,我还可以告诉你更多,  但纯属徒劳——  再说,星星升起,  
期刊
给雅尹写一篇评论性文字,确实有些困难。这困难不止来自笔者的才疏学浅和第一次写作评论,同样还来自我阅读谭雅尹这组诗时给我到来的某些“困难”感受。放在90后诗人的坐标系来看,谭雅尹的特殊性可以做一步确立。她很大程度已经摆脱了“日常写作”或者“叙述性现实”而把笔头转向由词语音响性编织的幻象的建构中,如她自己所言,这是“音符构成的想象力”,而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仿佛触手可及的飞逝的幻觉”(《我所贪恋的灵魂》
期刊
新世纪以来,介入性写作一直是诗坛论争的焦点,这与我们的现实境遇有关,也和读者对诗人写作的要求相联,同时还关涉很多诗人的自我期许和诉求。诗人如何有效地参与对当下时代的书写?及物写作是不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干预应不应该成为衡量诗人富有良知的标准?诗人如何从对现实的书写上升到一种精神表达的高度?如何在切入现实后又超越现实,以获得诗意的更多可能性?这些问题曾长久困扰过很多诗人,但他们又无法
期刊
在一个面对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年代,如何把各种信息资源变成诗歌的养料?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能力。在霁晨的诗歌文本中,既有对日常经验的敏锐捕捉,也有对事物内在性的通透把握。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文学经验的青年,他在生活的日常行走犹如在精神的深渊中行走,他不断地试探与摸索那隐藏在深处的神秘领域。霁晨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日常秩序的反抗意识,对生命疼痛感的内在把握,都不单单只是一次自我出离的旅程,也是一段回
期刊
搭起通往星星的梯子  努力到达光明……  阿列伊琴科是一位年轻的白俄罗斯女诗人,她的诗充满自由的哲思,也富于神话般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她正努力搭起诗歌的梯子,以到达一个神性和光明的诗意时刻。  阿列伊琴科的“诗歌之梯”连接起了其创作的两个维度——历史的神话与未来的星空。神话是当代诗人的一种特殊情结,通过这种超越时空和历史的方式,诗人得以从当代语境中抽离出来,在与想象性历史的亲密接触中,唤醒人类隐藏
期刊
主持人语:  卢文丽的诗歌具有温暖、清丽、婉约的气质,对记忆的珍视、对乡土的眷恋、对世界无限多的探究,化为真挚而美善的歌唱。她是一位有“江南根性”的诗人。《礼》是她最新出版的诗集,以编年体方式,对自己1980年代以来的作品进行了精选和整理。涂国文认为,卢文丽诗中有“恋土、抒情、物哀”三个显著特征,她的根性书写是一种现代乡愁,其自然意识和时间意识弥漫着“物哀”。而卢文丽则希望通过写作做到“以诗为礼,
期刊
明亮的宇宙之眼回望百年世纪  明亮的宇宙之眼回望百年世纪,  而我却从未走出梦境的领地。  因我无法回答这古老的问题,  为何橡树向幽暗的天空生长。  为何白雪能洗净安宁与动荡,  为何森林不为采菇人留条小路。  时而沉醉于眺望明亮的霞光  时而忆起父母亲最初的词语。  而我只相信,那永不断裂的  斯卢茨克绶带,把生命与永恒连系。  某一天當我长满六月的青草,  我相信,将会落下治愈之雨。  神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