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贸区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分享的是“政策红利”,这也势必会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
中国市场一直面临着尴尬:这是一个规模巨大潜力无限的市场,但也是个远不成熟、不自由、不透明的市场。为此,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被视作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中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业创新等都在自贸区方案中有所突破。
自贸区试点建设将为上海带来至少十年的发展红利。自贸区使上海能够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货币兑换、外汇管制等)方面给予企业各类特殊优惠政策,直接影响转口和离岸贸易。目前上海综保区已在放宽外汇管理、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构筑进口贸易基地等便利化环境方面有所尝试,而与贸易相关的离岸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外汇集中运营和离岸管理、期货保税交割、保税仓单质押融资等也在逐步推行。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之重,还将远远超过上述范围。一是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将引领中国金融业创新和新格局形成。二是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后, TTP、TTIP、PSA等新协定正在展开,试图构建一套平行于WTO的新机制,上海自贸区将被打造为中国尝试推进新一轮自贸谈判的重要窗口。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正式获批,但距离细则出台还面临一系列障碍需要突破。
一是适用法律不一致的挑战。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旨在先从法律上取得突破。上海自贸区所需要的法律突破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地方政府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权力的范围,也引起了一些关于“法外治权”的担心,可见其所面临的法律挑战不小,所耗费的行政资源、法律领域的“扯皮”难以避免。
二是监管思路创新的挑战。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将会突破现有海关监管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政策。未来可能的方向是贸易限制被取消(如外国船舶可自由进出)、边界的绿色通关(如改进海关程序、实行跨国口岸一体化管理的(AEO)制度)、关税降低或被取消(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等)。同时为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探索“负面清单管理”,需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
三是政策开放度如何把握的挑战。随着贸易开放范围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必然会随之跟上,主要是围绕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8月21日上海发布了包括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放开个人境外直投、推荐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等金融措施,并指出上海将结合自贸区建设要求,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如何把握监管与管制放开的度,评判区域金融开放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是上海自贸区寻求特殊金融特区地位时要面对的问题。
四是如何让要素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挑战。上海和国际上其他竞争者相比,如果没有国际性要素的集散和交易、没有市场定价能力、形不成有特色的产品和工具,在人民币国际化未能显著推进的情况下,自贸区很可能成为仅是游资流入、流出进行套利的场所。而把好这一关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此外,来自包括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内的多个部委和其他地区的异议也有传出。此前有消息称,中国证监会认为,境外期货交易所在中国设立期货交割仓库的条件并未成熟;中国银监会在反馈报告中表示不同意开展境外银行业务;中国保监会不认同设立外币医疗保险机构;财政部和税务部门建议延后考虑将融资租赁业务纳入出口退税试点。
自贸区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分享的是“政策红利”,这也势必会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不仅是上海,重庆、浙江舟山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都曾参与争夺自由贸易区的归属权,竞争相当激烈。尽管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最后将在全国推开,但核心政策如税收优惠,可能对其他地区带来虹吸效应,带来政策上的不公平,中央政府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值得关注。
关于上海自贸区计划的争论,反映了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艰难。难也得干,只要是符合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再深的水也得趟。
(本刊编辑吴思根据多位政策专家观点整理)
中国市场一直面临着尴尬:这是一个规模巨大潜力无限的市场,但也是个远不成熟、不自由、不透明的市场。为此,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被视作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中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业创新等都在自贸区方案中有所突破。
自贸区试点建设将为上海带来至少十年的发展红利。自贸区使上海能够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货币兑换、外汇管制等)方面给予企业各类特殊优惠政策,直接影响转口和离岸贸易。目前上海综保区已在放宽外汇管理、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构筑进口贸易基地等便利化环境方面有所尝试,而与贸易相关的离岸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外汇集中运营和离岸管理、期货保税交割、保税仓单质押融资等也在逐步推行。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之重,还将远远超过上述范围。一是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将引领中国金融业创新和新格局形成。二是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后, TTP、TTIP、PSA等新协定正在展开,试图构建一套平行于WTO的新机制,上海自贸区将被打造为中国尝试推进新一轮自贸谈判的重要窗口。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正式获批,但距离细则出台还面临一系列障碍需要突破。
一是适用法律不一致的挑战。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旨在先从法律上取得突破。上海自贸区所需要的法律突破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地方政府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权力的范围,也引起了一些关于“法外治权”的担心,可见其所面临的法律挑战不小,所耗费的行政资源、法律领域的“扯皮”难以避免。
二是监管思路创新的挑战。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将会突破现有海关监管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政策。未来可能的方向是贸易限制被取消(如外国船舶可自由进出)、边界的绿色通关(如改进海关程序、实行跨国口岸一体化管理的(AEO)制度)、关税降低或被取消(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等)。同时为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探索“负面清单管理”,需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
三是政策开放度如何把握的挑战。随着贸易开放范围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必然会随之跟上,主要是围绕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8月21日上海发布了包括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放开个人境外直投、推荐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等金融措施,并指出上海将结合自贸区建设要求,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如何把握监管与管制放开的度,评判区域金融开放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这些都是上海自贸区寻求特殊金融特区地位时要面对的问题。
四是如何让要素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挑战。上海和国际上其他竞争者相比,如果没有国际性要素的集散和交易、没有市场定价能力、形不成有特色的产品和工具,在人民币国际化未能显著推进的情况下,自贸区很可能成为仅是游资流入、流出进行套利的场所。而把好这一关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此外,来自包括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内的多个部委和其他地区的异议也有传出。此前有消息称,中国证监会认为,境外期货交易所在中国设立期货交割仓库的条件并未成熟;中国银监会在反馈报告中表示不同意开展境外银行业务;中国保监会不认同设立外币医疗保险机构;财政部和税务部门建议延后考虑将融资租赁业务纳入出口退税试点。
自贸区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分享的是“政策红利”,这也势必会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不仅是上海,重庆、浙江舟山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都曾参与争夺自由贸易区的归属权,竞争相当激烈。尽管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最后将在全国推开,但核心政策如税收优惠,可能对其他地区带来虹吸效应,带来政策上的不公平,中央政府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值得关注。
关于上海自贸区计划的争论,反映了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艰难。难也得干,只要是符合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再深的水也得趟。
(本刊编辑吴思根据多位政策专家观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