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经济建设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目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搞好生态建设,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防治、加强监督的原则
为从根本上遏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治穷致富、振兴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小治理,大保护”战略,水土保持由流域源头扩大到全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东明县水务局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了多次执法活动与宣传,并相继建立了专门监督执法机构,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法》的实施,使东明县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2、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方针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林田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形成了有效的防治体系。同时,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扶贫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近期东明县发展并推广的坝滩联合整治工程,以水域为单元相继实施的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国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水保项目,带动了全县水保工作的整体推进。
3、建设基地,创建精品,以点带面,全面推动
东明县示范流域、精品流域建设在兼顾三大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而水保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使当地现有的水土资源和治理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治理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推广成功经验。在已显现出效果的小流域内,群众高兴地称这种配置模式为“脚下铺着绿地毯,头上打着遮阳伞”。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带治理的良性循环,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从而把治理水土流失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4、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为从根本上扭转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东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全面实施了多个重点治理工程,其中规划封育治理面积占到总规划面积的80%以上。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禁止乱挖滥采、毁林开荒、陡坡垦植,初步形成了防治结合的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框架。
5、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治理开发“四荒”的步伐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东明县、乡水保部门制定了“四荒”治理开发的实施办法。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培植典型,鼓励先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局面,拓宽了水土保持建设的路子。
二、解决好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 应当在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东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2、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3、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保意识
生态安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责,保护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态安全要有足够的重视,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
2.搞好规划,资金集中使用
尽管国家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在逐渐加大,但相对于需要治理的小流域来说又十分有限。建议根据规划,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考虑农民积极性,区别轻重缓急,将国家补助性质的资金集中使用。在规划中,充分安排具有近期效益的治理模式,最大可能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尊重他们管理土地的主人地位,调动他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调动社会力量,搞好保护性开发
仅靠财政补助资金治理小流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治理,实行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管理、多层次发展。为此,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小流域开发政策,结合集体林权改革和土地承包的落实,吸引闲置资金进行治理,或借助土地流转实行返包倒租式经营开发。
4.扶持水保大户,搞好典型示范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农村,投资果树开发与农业休闲旅游区开发,给小流域综合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个体户缺少技术方面的知识,资金实力也不一定雄厚,政府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扶持,使其治理和管理成果给周边小流域开发治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国家投资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通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高原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5(4):87-92.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经济建设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目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搞好生态建设,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防治、加强监督的原则
为从根本上遏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治穷致富、振兴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小治理,大保护”战略,水土保持由流域源头扩大到全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东明县水务局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了多次执法活动与宣传,并相继建立了专门监督执法机构,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法》的实施,使东明县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2、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方针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林田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形成了有效的防治体系。同时,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扶贫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近期东明县发展并推广的坝滩联合整治工程,以水域为单元相继实施的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国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水保项目,带动了全县水保工作的整体推进。
3、建设基地,创建精品,以点带面,全面推动
东明县示范流域、精品流域建设在兼顾三大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而水保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使当地现有的水土资源和治理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治理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推广成功经验。在已显现出效果的小流域内,群众高兴地称这种配置模式为“脚下铺着绿地毯,头上打着遮阳伞”。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带治理的良性循环,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从而把治理水土流失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4、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为从根本上扭转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东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全面实施了多个重点治理工程,其中规划封育治理面积占到总规划面积的80%以上。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禁止乱挖滥采、毁林开荒、陡坡垦植,初步形成了防治结合的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框架。
5、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治理开发“四荒”的步伐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东明县、乡水保部门制定了“四荒”治理开发的实施办法。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培植典型,鼓励先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局面,拓宽了水土保持建设的路子。
二、解决好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 应当在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东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2、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3、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保意识
生态安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责,保护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态安全要有足够的重视,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
2.搞好规划,资金集中使用
尽管国家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在逐渐加大,但相对于需要治理的小流域来说又十分有限。建议根据规划,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考虑农民积极性,区别轻重缓急,将国家补助性质的资金集中使用。在规划中,充分安排具有近期效益的治理模式,最大可能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尊重他们管理土地的主人地位,调动他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调动社会力量,搞好保护性开发
仅靠财政补助资金治理小流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治理,实行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管理、多层次发展。为此,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小流域开发政策,结合集体林权改革和土地承包的落实,吸引闲置资金进行治理,或借助土地流转实行返包倒租式经营开发。
4.扶持水保大户,搞好典型示范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农村,投资果树开发与农业休闲旅游区开发,给小流域综合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个体户缺少技术方面的知识,资金实力也不一定雄厚,政府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扶持,使其治理和管理成果给周边小流域开发治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国家投资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3]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通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4]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高原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5(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