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数学一向不好。如果没算错的话,我可能是BBC第30任驻俄罗斯记者。令我颇感惭愧的是,直到不久前,我对我们的第一任驻俄罗斯记者了解甚少。
不过,当年埃里克·德穆尼(Erik de Mauny )结束在莫斯科的第二个任期返回伦敦时,我才只有6岁。1997年德穆尼去世时,我还没有加入BBC呢。
现在,莫斯科记者站就要庆祝50周年了,我很想更多了解我们的老前辈——冷战期间BBC派到冰天雪地来常驻的第一位记者。
所以,我联络了BBC电视和广播档案部门,他们给我寄来了一些德穆尼从俄罗斯发回的报道。我还找到了德穆尼的儿子马克。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克也来到俄罗斯,在乌拉尔山区一家歌剧、芭蕾舞剧团工作。
马克给我寄来了他父亲未曾出版的回忆录。逐渐,我了解了德穆尼这位记者。他不仅仅擅长写作,而且是俄罗斯问题专家,个性鲜明、兴趣广泛。
俄罗斯让他着了迷
1963年,德穆尼开着一辆“堪霸”(Humber Super Snipe),从伦敦一路前往莫斯科。车上,打字机、手纸等一应俱全。总而言之,德穆尼带来了自己觉得建立记者站和他在铁幕后开始新生活需要的所有东西。
派驻莫斯科,可以说是德穆尼梦想成真。从很小的时候,俄罗斯就让他着了迷。上世纪20年代,年幼的德穆尼住在新西兰的惠灵顿,他们家的邻居是一位逃离内战的俄罗斯将军。
德穆尼开始自学俄语。他对俄罗斯语言、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但是,文字,好像有更大的魅力。德穆尼是诗人,任何时候,当他坐在打字机前写新闻报道或者“记者来鸿”的时候,他都会为听众描绘一幅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生动画面。
在描述大雪后的莫斯科时,德穆尼曾经写道:“太阳缓缓升起,纯白的大地熠熠生辉。如同天降大赦,宽恕了人间的一切丑陋。乡间,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丛林、田野、农舍,眼前的景色,恍若童话中的梦幻。”
和双料间谍
狂饮6个小时
不过,德穆尼在莫斯科度过的大多数时光,并不太像连环画,更像是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英国间谍小说家)的小说。
德穆尼曾和大名鼎鼎的金·费尔比(Kim Philby)狂饮6个小时。费尔比是英国情报官员、又是苏联特工,这位双料间谍后来叛逃苏联。
他曾秘密采访过苏联著名异议人士萨哈罗夫和索尔仁尼琴。还有一件事更具戏剧化。一位异议人士祈求德穆尼给他送来两片氰化物药品。BBC记者当然没有满足对方的请求。
莫斯科难得一见的时装秀
不过,抛开冷战时期莫斯科天天发生的重头戏,德穆尼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幽默的一面。比如,1964年5月,他曾为BBC电视台做过一次精彩报道。
报道的主题是时装秀。莫斯科搭起T台、请来模特,向东方阵营展示时装。德穆尼的诚实,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报道中说:“在这方面,我可不是技术专家。所以,我把妻子带来,一起看秀。”然后,他把麦克风交给夫人,请她现场提供专家级评论。
在另外一篇新闻报道中,德穆尼谈的是苏联在红场对面修建欧洲最大、拥有3000间客房的“罗西亚大酒店”(Hotel Rossiya, 建于上世纪60年代)。德穆尼调侃道,不知道酒店员工是否需要穿上旱冰鞋、在走廊里穿梭。
当然,5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德穆尼常驻的苏联已经不复存在。顺便说一句,庞大的罗西亚酒店也在几年前已经被拆除。
当然了,德穆尼报道的历史特征——断断续续的电话线、虚虚忽忽的黑白片——也都成了历史。
过去的措辞今天依然适用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仔细研究一番德穆尼报道中的措辞,听听他到底在说些什么,突然间,一切好像都变得那么熟悉。
比如,德穆尼当年在一份报道中形容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是“明显寒冷”,看看现在,还不是依旧如此?
在另外一份报道中,德穆尼谈到了苏联当局和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他说,俄罗斯青年一代“跃跃欲试、试图摆脱束缚”。这句话,就是今天发新闻报道再用一次,还是非常合适。
(编辑/立原)
不过,当年埃里克·德穆尼(Erik de Mauny )结束在莫斯科的第二个任期返回伦敦时,我才只有6岁。1997年德穆尼去世时,我还没有加入BBC呢。
现在,莫斯科记者站就要庆祝50周年了,我很想更多了解我们的老前辈——冷战期间BBC派到冰天雪地来常驻的第一位记者。
所以,我联络了BBC电视和广播档案部门,他们给我寄来了一些德穆尼从俄罗斯发回的报道。我还找到了德穆尼的儿子马克。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克也来到俄罗斯,在乌拉尔山区一家歌剧、芭蕾舞剧团工作。
马克给我寄来了他父亲未曾出版的回忆录。逐渐,我了解了德穆尼这位记者。他不仅仅擅长写作,而且是俄罗斯问题专家,个性鲜明、兴趣广泛。
俄罗斯让他着了迷
1963年,德穆尼开着一辆“堪霸”(Humber Super Snipe),从伦敦一路前往莫斯科。车上,打字机、手纸等一应俱全。总而言之,德穆尼带来了自己觉得建立记者站和他在铁幕后开始新生活需要的所有东西。
派驻莫斯科,可以说是德穆尼梦想成真。从很小的时候,俄罗斯就让他着了迷。上世纪20年代,年幼的德穆尼住在新西兰的惠灵顿,他们家的邻居是一位逃离内战的俄罗斯将军。
德穆尼开始自学俄语。他对俄罗斯语言、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但是,文字,好像有更大的魅力。德穆尼是诗人,任何时候,当他坐在打字机前写新闻报道或者“记者来鸿”的时候,他都会为听众描绘一幅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生动画面。
在描述大雪后的莫斯科时,德穆尼曾经写道:“太阳缓缓升起,纯白的大地熠熠生辉。如同天降大赦,宽恕了人间的一切丑陋。乡间,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丛林、田野、农舍,眼前的景色,恍若童话中的梦幻。”
和双料间谍
狂饮6个小时
不过,德穆尼在莫斯科度过的大多数时光,并不太像连环画,更像是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英国间谍小说家)的小说。
德穆尼曾和大名鼎鼎的金·费尔比(Kim Philby)狂饮6个小时。费尔比是英国情报官员、又是苏联特工,这位双料间谍后来叛逃苏联。
他曾秘密采访过苏联著名异议人士萨哈罗夫和索尔仁尼琴。还有一件事更具戏剧化。一位异议人士祈求德穆尼给他送来两片氰化物药品。BBC记者当然没有满足对方的请求。
莫斯科难得一见的时装秀
不过,抛开冷战时期莫斯科天天发生的重头戏,德穆尼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幽默的一面。比如,1964年5月,他曾为BBC电视台做过一次精彩报道。
报道的主题是时装秀。莫斯科搭起T台、请来模特,向东方阵营展示时装。德穆尼的诚实,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报道中说:“在这方面,我可不是技术专家。所以,我把妻子带来,一起看秀。”然后,他把麦克风交给夫人,请她现场提供专家级评论。
在另外一篇新闻报道中,德穆尼谈的是苏联在红场对面修建欧洲最大、拥有3000间客房的“罗西亚大酒店”(Hotel Rossiya, 建于上世纪60年代)。德穆尼调侃道,不知道酒店员工是否需要穿上旱冰鞋、在走廊里穿梭。
当然,5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德穆尼常驻的苏联已经不复存在。顺便说一句,庞大的罗西亚酒店也在几年前已经被拆除。
当然了,德穆尼报道的历史特征——断断续续的电话线、虚虚忽忽的黑白片——也都成了历史。
过去的措辞今天依然适用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仔细研究一番德穆尼报道中的措辞,听听他到底在说些什么,突然间,一切好像都变得那么熟悉。
比如,德穆尼当年在一份报道中形容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是“明显寒冷”,看看现在,还不是依旧如此?
在另外一份报道中,德穆尼谈到了苏联当局和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他说,俄罗斯青年一代“跃跃欲试、试图摆脱束缚”。这句话,就是今天发新闻报道再用一次,还是非常合适。
(编辑/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