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欣赏诗歌,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还要参照历史典故,地域风情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写作目的,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切实领会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使至塞上》浅析
盛唐著名诗人中,王维以其罕见的才华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许多作品富有现实意义,鲜明地反映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青少年离家赴两都。谋求进取,以工诗善画,博学多艺,受到时人青睐。开元九年(712)进士擢第。仕宦期间多次遭遇贬谪,被迫归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他逃避不及被叛军捉缚,强迫他任伪职给事中,后唐军收复两京,王维被收系狱中,唐肃宗赦其罪,重授官职,后在尚书右丞任上卒。王维特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其写景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大师,其诗具有声韵和谐,语言精警等优点。各诗体都臻工妙,在唐代诗人中颇为罕见。清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就其诗歌艺术成就,这种评价确实恰如其分。苏轼评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我们就从这里切入,看王维对浩瀚荒漠风光的描绘。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受到历代大家广为推崇的一首绝妙风景诗。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夏,王维出使河西,此诗即初至京州时所作。我们先来看此诗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叙说了奉上渝赴河西,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边防,以典属国的身份,去慰问边疆守卫的将士。“属国过居延”,“属国”原意指原匈奴王依附汉王朝后,存其国号纳贡称臣,谓之属国。《汉书、霍去病传》……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居延:地名。汉有居延泽,唐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路博德曾筑居延城于居延泽上,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关于“属国”的含义,陈贻火欣《王维诗选》说:“这句是说经过居延属国。”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说:“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指代使臣。如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很多评论者都以为这句是指王维出使塞上,路过居延,实际上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不需经过居延,这里泛指边塞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之外。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我象一团随风飞扬的蓬草,又象是一只北归的鸿雁,驶出了中原的关隘,飘荡在西域的天地间。这里王维自指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他去执行使命的边疆地区。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广袤无边的沙漠上升起一缕直冲云霄的烽烟,圆圆的夕阳就快要坠落入长长的黄河之中了。第三联的这两句是该诗最精妙之所在。这里的诗情画意是最值得我们去品味想象的,这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典型的大漠风光图。根据文字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由几笔最简洁直观的一些线条构成的简笔画。“大漠”是画中横贯的一条线,是苍凉的荒漠与远天相交之处,“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漠戈壁。横线之上垂直的竖线,一缕青烟直插云天,这种“孤烟直”的态势,衬托出“天苍苍、野茫茫”的韵味。“长河”是在横线之下两条弯弯曲曲的平行线,它的终点隐设于横线处,更显现其旷远无际,“黄河远上白云间”是最贴切的注释。“落日圆”在平行与横线的结合部是与之贴近的一个圆线。这看似简单、幼稚的画面,却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极精辟的分析,极高的赞赏。“……我看他(王维)《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里曹雪芹从练字角度切入,指出了看似大俗无理的字眼如果提炼得当,也能得其精髓,取其神韵。大俗能会大雅,无理既成有情,这种很有辩证法意味的分析,确实非常精辟。《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经碛卤,绝大漠。”李周翰注“野戍孤烟起。”《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佳”。经考证:“那种回风,袅烟沙而直上”的现象,气象学上叫尘卷风,它是一种夹带尘沙的空气涡旋,总出现在温暖季节晴朗的日子里,尘卷风起时,可以见到有一股尘沙的烟柱如从地上冒出,然后不停地向空中伸展,形成一幅壮观的奇景。郭培岭《王维使至塞上考释》。还有一种说法:“孤烟”也可以指平安火。《通鉴》卷二一八“及暮,平安夭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侯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唐席豫《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春冬见岩雪,朝夕侯烽烟。”烽烟即指平安火。笔者认为诗中指的烽烟就是平安火。这里的描写极致的显现了大漠戈壁的寥落之形,旷远之态,得之原始韵味之神美。但我们如果从这幅诗中画里,还能品味出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里的“孤”、“直”、“圆”不仅仅只能巧用俗字,它使我们在欣赏这帧大漠烽烟图时,在作者勾勒的广袤粗犷的景象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调,赋予自己对品格的追求。只有深刻挖掘,才能理会王维诗歌的深邃内涵。这二句的词语搭配,以现今的语法来看,在结构上是松散不严密的,但它运用到诗里却往往产生意外的佳句,因为诗歌的语言往往不以准确的规定性为尚,而是讲究富于含蓄性、暗示性,联想性为佳。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说的是作者在萧关遇到一去骑马的侦察兵,才知道要去慰劳的都护尚在远方的燕然山。这里的“萧关”是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侯骑:负责侦探敌情的骑兵。何逊《见征人分别》:“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王维赴河西并不经过萧天,这里的萧关取自何逊之诗,并非实指,不能拘泥于词语本意。都护:官名。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宫。唐初先后设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各置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掌管辖区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燕然:古山名,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东汉大将军窦宪与耿秉曾率兵与北单于作战,取得大胜,匈奴军四散溃逃,单于也逃跑不知去向。《后汉书,窦宪传》载:“……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可知尾联两句,是取史书之意而作。意思是说,在塞上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得知都护率兵破敌后,还在前线没回来。欣赏诗歌,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还要参照历史典故,地域风情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写作目的,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切实领会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使至塞上》浅析
盛唐著名诗人中,王维以其罕见的才华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许多作品富有现实意义,鲜明地反映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青少年离家赴两都。谋求进取,以工诗善画,博学多艺,受到时人青睐。开元九年(712)进士擢第。仕宦期间多次遭遇贬谪,被迫归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他逃避不及被叛军捉缚,强迫他任伪职给事中,后唐军收复两京,王维被收系狱中,唐肃宗赦其罪,重授官职,后在尚书右丞任上卒。王维特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其写景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大师,其诗具有声韵和谐,语言精警等优点。各诗体都臻工妙,在唐代诗人中颇为罕见。清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就其诗歌艺术成就,这种评价确实恰如其分。苏轼评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我们就从这里切入,看王维对浩瀚荒漠风光的描绘。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受到历代大家广为推崇的一首绝妙风景诗。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夏,王维出使河西,此诗即初至京州时所作。我们先来看此诗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叙说了奉上渝赴河西,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边防,以典属国的身份,去慰问边疆守卫的将士。“属国过居延”,“属国”原意指原匈奴王依附汉王朝后,存其国号纳贡称臣,谓之属国。《汉书、霍去病传》……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居延:地名。汉有居延泽,唐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路博德曾筑居延城于居延泽上,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关于“属国”的含义,陈贻火欣《王维诗选》说:“这句是说经过居延属国。”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说:“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指代使臣。如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很多评论者都以为这句是指王维出使塞上,路过居延,实际上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不需经过居延,这里泛指边塞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之外。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我象一团随风飞扬的蓬草,又象是一只北归的鸿雁,驶出了中原的关隘,飘荡在西域的天地间。这里王维自指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他去执行使命的边疆地区。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广袤无边的沙漠上升起一缕直冲云霄的烽烟,圆圆的夕阳就快要坠落入长长的黄河之中了。第三联的这两句是该诗最精妙之所在。这里的诗情画意是最值得我们去品味想象的,这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典型的大漠风光图。根据文字描写,我们似乎看到了由几笔最简洁直观的一些线条构成的简笔画。“大漠”是画中横贯的一条线,是苍凉的荒漠与远天相交之处,“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沙漠戈壁。横线之上垂直的竖线,一缕青烟直插云天,这种“孤烟直”的态势,衬托出“天苍苍、野茫茫”的韵味。“长河”是在横线之下两条弯弯曲曲的平行线,它的终点隐设于横线处,更显现其旷远无际,“黄河远上白云间”是最贴切的注释。“落日圆”在平行与横线的结合部是与之贴近的一个圆线。这看似简单、幼稚的画面,却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极精辟的分析,极高的赞赏。“……我看他(王维)《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里曹雪芹从练字角度切入,指出了看似大俗无理的字眼如果提炼得当,也能得其精髓,取其神韵。大俗能会大雅,无理既成有情,这种很有辩证法意味的分析,确实非常精辟。《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经碛卤,绝大漠。”李周翰注“野戍孤烟起。”《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佳”。经考证:“那种回风,袅烟沙而直上”的现象,气象学上叫尘卷风,它是一种夹带尘沙的空气涡旋,总出现在温暖季节晴朗的日子里,尘卷风起时,可以见到有一股尘沙的烟柱如从地上冒出,然后不停地向空中伸展,形成一幅壮观的奇景。郭培岭《王维使至塞上考释》。还有一种说法:“孤烟”也可以指平安火。《通鉴》卷二一八“及暮,平安夭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侯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唐席豫《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春冬见岩雪,朝夕侯烽烟。”烽烟即指平安火。笔者认为诗中指的烽烟就是平安火。这里的描写极致的显现了大漠戈壁的寥落之形,旷远之态,得之原始韵味之神美。但我们如果从这幅诗中画里,还能品味出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里的“孤”、“直”、“圆”不仅仅只能巧用俗字,它使我们在欣赏这帧大漠烽烟图时,在作者勾勒的广袤粗犷的景象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调,赋予自己对品格的追求。只有深刻挖掘,才能理会王维诗歌的深邃内涵。这二句的词语搭配,以现今的语法来看,在结构上是松散不严密的,但它运用到诗里却往往产生意外的佳句,因为诗歌的语言往往不以准确的规定性为尚,而是讲究富于含蓄性、暗示性,联想性为佳。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说的是作者在萧关遇到一去骑马的侦察兵,才知道要去慰劳的都护尚在远方的燕然山。这里的“萧关”是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侯骑:负责侦探敌情的骑兵。何逊《见征人分别》:“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王维赴河西并不经过萧天,这里的萧关取自何逊之诗,并非实指,不能拘泥于词语本意。都护:官名。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宫。唐初先后设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各置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掌管辖区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燕然:古山名,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东汉大将军窦宪与耿秉曾率兵与北单于作战,取得大胜,匈奴军四散溃逃,单于也逃跑不知去向。《后汉书,窦宪传》载:“……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可知尾联两句,是取史书之意而作。意思是说,在塞上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得知都护率兵破敌后,还在前线没回来。欣赏诗歌,需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还要参照历史典故,地域风情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写作目的,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切实领会其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