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虫:嗨,各位,都认识我吧?一只疯狂钻书的虫!因为我爬过四大名著,游过世界经典,遛过童话寓言,蹚过散文小说……所以我经纶满腹、学富五车、博古通今……近视整整一千度,我骄傲!
经纪人小樱:好了,好了!知道你要开讲,赶紧入题,要不读者都走光了……
小樱:话说起来,你上一次给父母写信是什么时候呀?
书虫:中学的时候吧,写信抗议,我不想上那么多的辅导班了!抗议成功!
小樱:唔,写信真是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呢。
書虫:是啊,鼓起勇气,才能和我们最爱的家人真心交流……
这一期,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本我的床头书——《亲爱的安德烈》。
当你和家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感到你们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妨读读这本书。也许书里没有关于亲子问题的标准答案,但是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得到属于你的答案。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三年中互通书信的结集。三十六封家书展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方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这些书信最初的目的,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地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这样有爱,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下面,就让书虫带你一起看看,这对在信件往来中逐渐重新熟悉起来的母子,他们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呢?
(一)谈教育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妈妈龙应台自然也是望子成龙,但在教育孩子时,她非常注意方式。
龙应台说:
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纳,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教育从来不限于书本,教育的意义,很多时候是帮助我们走出书本,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我们的双脚去丈量世界。
当成年的安德烈真的走入了真实的世界,他对人生有了许多疑问。安德烈问龙应台: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是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的?
龙应台这样回答: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慧可以天天去讲。
相信这样诙谐的智慧,不仅会给安德烈带来启示,也给读者们的人生道路新的提醒。作为一位母亲,同时又作为一名学者,龙应台写下的叮嘱,如同大海上的灯塔,照亮了儿子人生的黑暗。连书虫都忍不住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呢!
(二)谈亲情
安德烈和母亲龙应台的通信,仿佛生活的望远镜,让人们看到了远方的天空,又仿佛生活的放大镜,让人窥测到生活的不易和平凡。信件里的道理之所以被讲述得如此动人,除了深邃的哲学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那份动人的守望——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读到这里,书虫忍不住湿了眼眶,深深沉浸在这份柔情的守望中。安德烈和妈妈龙应台的信足足写了三年。这三年里,龙应台感应到了安德烈的成长与烦恼,安德烈也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跨越几十年阅历的银河,两个灵魂慢慢地接近,从分享彼此的生活,到认真地对话。那千言万语,共同书写了爱的真谛。
【周边知识】
1.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外文系。
2. 1984年,《龙应台评小说》一书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3. 龙应台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经纪人小樱:好了,好了!知道你要开讲,赶紧入题,要不读者都走光了……
【读前花絮】
小樱:话说起来,你上一次给父母写信是什么时候呀?
书虫:中学的时候吧,写信抗议,我不想上那么多的辅导班了!抗议成功!
小樱:唔,写信真是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呢。
書虫:是啊,鼓起勇气,才能和我们最爱的家人真心交流……
【虫家讲坛】
这一期,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本我的床头书——《亲爱的安德烈》。
当你和家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感到你们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妨读读这本书。也许书里没有关于亲子问题的标准答案,但是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得到属于你的答案。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三年中互通书信的结集。三十六封家书展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方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这些书信最初的目的,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地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这样有爱,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下面,就让书虫带你一起看看,这对在信件往来中逐渐重新熟悉起来的母子,他们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呢?
(一)谈教育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妈妈龙应台自然也是望子成龙,但在教育孩子时,她非常注意方式。
龙应台说:
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纳,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教育从来不限于书本,教育的意义,很多时候是帮助我们走出书本,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我们的双脚去丈量世界。
当成年的安德烈真的走入了真实的世界,他对人生有了许多疑问。安德烈问龙应台: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是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的?
龙应台这样回答: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你现在明白为何我推掉几乎所有的演讲、座谈、上电视的邀请吧?我本来就没那么多知识和智慧可以天天去讲。
相信这样诙谐的智慧,不仅会给安德烈带来启示,也给读者们的人生道路新的提醒。作为一位母亲,同时又作为一名学者,龙应台写下的叮嘱,如同大海上的灯塔,照亮了儿子人生的黑暗。连书虫都忍不住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呢!
(二)谈亲情
安德烈和母亲龙应台的通信,仿佛生活的望远镜,让人们看到了远方的天空,又仿佛生活的放大镜,让人窥测到生活的不易和平凡。信件里的道理之所以被讲述得如此动人,除了深邃的哲学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那份动人的守望——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读到这里,书虫忍不住湿了眼眶,深深沉浸在这份柔情的守望中。安德烈和妈妈龙应台的信足足写了三年。这三年里,龙应台感应到了安德烈的成长与烦恼,安德烈也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跨越几十年阅历的银河,两个灵魂慢慢地接近,从分享彼此的生活,到认真地对话。那千言万语,共同书写了爱的真谛。
【周边知识】
1.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外文系。
2. 1984年,《龙应台评小说》一书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3. 龙应台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