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利于传承文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熔铸。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人类的知识是在学习中继承的,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读书盛,才能国家兴。任何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都需要以知识为助推器。没有深厚文化积淀为背景的国家,其生命力就不能算强大。如今,世界各国的国力竞争已开始变为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教育、创新精神等软实力的作用日益突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国家,必须重视读书学习,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涵养民族精神气质,提高国民素质,铸就文化基石。中华民族的腾飞也必将以知识作为巨大的动力,读书造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
世界读书日的口号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社会共同认可的人的最基本文化权利。对我国来说,把全民阅读延伸到农民才能真正达到全民阅读的目标。
全民阅读的目标,关键是“全民”,重点在“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主体,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关系着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于经济落后,公共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着“看书难、看书少、看书贵”等突出问题,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0.19册。针对农村现状,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财政部等八部委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从2007年以来连续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强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上日程。中央各有关部门从全局工作出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力推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步伐。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个。农家书屋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状,使农民能够获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无书看、借书难的现状,促使全民阅读活动落到实处。
随着农家书屋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若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工程很可能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昙花一现,“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应从一开始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探索积极有效的建、管、用长效机制,使农家书屋得以持续发展。
一、政府推动,各方联动
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受地域差距和经济能力限制,农民自主获取有偿性的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依靠国家、社会力量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仍是农民实现文化权利的主流渠道。农家书屋这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工程,必须政府牵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要切实抓好工程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责任落实,规范建设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完善农家书屋建、管、用长效机制。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外,还应加快城乡文化的统筹兼顾,扩大资源与服务共享;建立文化援助机制,设立“农家书屋”基金会,公共图书馆、个人、社会团体可实物赞助和服务援助,募集社会资金长期扶持。形成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各界援助、农民自主管理、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长效支撑体系,使农家书屋得以持续发展。
二、合理配置,满足需求
农家书屋发展应科学合理布局,有序发展。要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切实从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出发,精心选配,确保农家书屋书刊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放置一些与现实脱节的“过时”书刊来滥竽充数。严禁封建迷信、格调低下、黄色庸俗的读物流入农家书屋。除新闻出版总署下达的推荐书目外,各省还要根据各地农村在种、加、养和产、供、销方面的不同特点,突出特色,配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与本地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涵盖党的政策、实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科技文化等是农民朋友所盼的、急需的、有吸引力的阅读产品。通过深入农村调查,征询农民需求,并创造条件,形成更新机制,不断更新和补充新图书。使农家书屋品类多、知识丰富、经济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把图书的教育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把生产劳动需要和生活消遣结合起来,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供需对路,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切实增长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三、科学管理,发挥效益
要建设科学管理机制,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将农家书屋项目纳人村镇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有热心公益服务的专、兼职人员管理,可由县公共图书馆对农家书屋进行业务指导,培训书屋管理人员,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图书管理的最基本的分类、编目技能。各农家书屋都要制定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每一本图书都应登记造册,规范借阅制度,防止图书丢失、损坏。保障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益。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使服务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为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服务,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是近几年发展的新事物,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封闭、单调,许多农民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受农村闭塞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对农家书屋的了解,更缺少去农家书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得农闲时期的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屡禁不绝。因此各级政府应强化农家书屋的宣传引导工作,依托农家书屋这一农村文化活动平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文化阵地。如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在全国农家书屋开展主题为“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的征文活动,2010年举办“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2009年8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农家书屋工程公益海报活动。都对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吸引农民对农家书屋产生浓厚兴趣,发挥巨大作用。因而,农家书屋不仅需要优秀的阅读产品,服务农民阅读,解决看书看报难问题,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提升文化科学素质。除基本阅读活动外,应积极创新特色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农村党员教育、农业技术培训、读书竞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开展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文体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讲解农技图书,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开展读书竞赛、写作知识讲座,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和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文艺表演、录像播放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文化风尚。这些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阅读、求知、进步的欲望和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农家书屋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工程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农民群众、受到农民欢迎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各地应重视农家书屋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引导全社会对农村阅读问题的关注,吸引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农家书屋建设中来,让书屋扎根农村,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需要的“营养屋”、“希望屋”、“致富屋”,促使农家书屋健康、平稳、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
[1]柳斌杰.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N].中华读书报.2008-4-30
[2]马竹英等.如何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运行机制[J].图书馆建设.2009(10)74-76
[3]王旭东,朱立芸.“有屋没书”与“有书没人”现象的剖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17-119
世界读书日的口号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社会共同认可的人的最基本文化权利。对我国来说,把全民阅读延伸到农民才能真正达到全民阅读的目标。
全民阅读的目标,关键是“全民”,重点在“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主体,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关系着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于经济落后,公共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滞后。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着“看书难、看书少、看书贵”等突出问题,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0.19册。针对农村现状,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财政部等八部委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从2007年以来连续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强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上日程。中央各有关部门从全局工作出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有力推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步伐。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个。农家书屋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状,使农民能够获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无书看、借书难的现状,促使全民阅读活动落到实处。
随着农家书屋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若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工程很可能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昙花一现,“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应从一开始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探索积极有效的建、管、用长效机制,使农家书屋得以持续发展。
一、政府推动,各方联动
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受地域差距和经济能力限制,农民自主获取有偿性的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依靠国家、社会力量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仍是农民实现文化权利的主流渠道。农家书屋这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工程,必须政府牵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要切实抓好工程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责任落实,规范建设标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完善农家书屋建、管、用长效机制。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外,还应加快城乡文化的统筹兼顾,扩大资源与服务共享;建立文化援助机制,设立“农家书屋”基金会,公共图书馆、个人、社会团体可实物赞助和服务援助,募集社会资金长期扶持。形成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各界援助、农民自主管理、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长效支撑体系,使农家书屋得以持续发展。
二、合理配置,满足需求
农家书屋发展应科学合理布局,有序发展。要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切实从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出发,精心选配,确保农家书屋书刊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放置一些与现实脱节的“过时”书刊来滥竽充数。严禁封建迷信、格调低下、黄色庸俗的读物流入农家书屋。除新闻出版总署下达的推荐书目外,各省还要根据各地农村在种、加、养和产、供、销方面的不同特点,突出特色,配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与本地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涵盖党的政策、实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科技文化等是农民朋友所盼的、急需的、有吸引力的阅读产品。通过深入农村调查,征询农民需求,并创造条件,形成更新机制,不断更新和补充新图书。使农家书屋品类多、知识丰富、经济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把图书的教育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把生产劳动需要和生活消遣结合起来,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供需对路,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切实增长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三、科学管理,发挥效益
要建设科学管理机制,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将农家书屋项目纳人村镇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有热心公益服务的专、兼职人员管理,可由县公共图书馆对农家书屋进行业务指导,培训书屋管理人员,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图书管理的最基本的分类、编目技能。各农家书屋都要制定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每一本图书都应登记造册,规范借阅制度,防止图书丢失、损坏。保障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益。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使服务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为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服务,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是近几年发展的新事物,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相对封闭、单调,许多农民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受农村闭塞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对农家书屋的了解,更缺少去农家书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得农闲时期的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屡禁不绝。因此各级政府应强化农家书屋的宣传引导工作,依托农家书屋这一农村文化活动平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文化阵地。如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在全国农家书屋开展主题为“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的征文活动,2010年举办“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2009年8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农家书屋工程公益海报活动。都对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吸引农民对农家书屋产生浓厚兴趣,发挥巨大作用。因而,农家书屋不仅需要优秀的阅读产品,服务农民阅读,解决看书看报难问题,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提升文化科学素质。除基本阅读活动外,应积极创新特色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农村党员教育、农业技术培训、读书竞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开展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文体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讲解农技图书,开展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通过开展读书竞赛、写作知识讲座,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和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文艺表演、录像播放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文化风尚。这些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阅读、求知、进步的欲望和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农家书屋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工程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农民群众、受到农民欢迎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各地应重视农家书屋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引导全社会对农村阅读问题的关注,吸引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农家书屋建设中来,让书屋扎根农村,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需要的“营养屋”、“希望屋”、“致富屋”,促使农家书屋健康、平稳、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
[1]柳斌杰.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N].中华读书报.2008-4-30
[2]马竹英等.如何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运行机制[J].图书馆建设.2009(10)74-76
[3]王旭东,朱立芸.“有屋没书”与“有书没人”现象的剖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