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5日,美国CNN新闻网站国际版推出在线中国新闻专栏《JAIMES CHINA(吉米的中国)》,每周定期在网站首页头条框中刊播有关中国的深度报道,并没有互动性的网络留占与系列社交网站转发专区。
专栏作者Jaime Florcruz(吉米)为CNN首席记者、CNN北京分社社长。他曾于1977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并获得史学学位。加盟CNN之前曾担任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以及中国站站长。在中国40年的经历成就了吉米在中国报道领域的资深地位。“吉米的中国”是如何向西方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其传播效果如何?本文选取专栏自开播之日起至2011年4月22日半年之中发布的共计25篇文章作为样本逐一分析。
说了什么?怎样说的?
1.选题:政治类与社会类并重
“吉米的中国”是一档关于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周专栏(“Jaime’sChina is a weekly column aboutChina’s politics and society”)。我们对这25篇文章进行选题分类统计时发现,其中有13篇为社会类选题,12篇为政治类选题,二者比例相当。
这与以往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明显不同,以往报道的选题更多的是政治性话题。《吉米的中国》专栏在选题上将社会类选题与政治类选题并重呈现。诸如中国的人口普查、中国的家庭、中国新富、中国的烟民、中国人的圣诞节、中国人的春节、中国的物价、李刚事件、上海大火等等都出现在了专栏之中。
社会性话题的增多,有利于西方受众全面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报道中将任何话题都政治化的弊病。专谈政治话题,或将任何话题都政治化,其政治偏见在所难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难以保障。
2.报道:深度与广度并现
“吉米的中国”是一档深度报道类的专栏。作者对于中国的报道,大多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还能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理解事实,不乏广度,真正体现了深度报道的优势。
报道深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深入解释事实成因作为报道旨归。这一点在他的文章标题中就可略见一斑。如,他报道标题通常以“how”和“why”带出解释点:“How do you count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你们如何计算超过10亿的人口?)、“Why China’s Help to Japan carriesweight?”(为什么中国对日地震援助很重要)、“Korea crisis:how willChina respond?”(朝鲜半岛危机:中国将如何回应?)、“Why theNobel Peace upset China”(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令中国不高兴)等等。
而在报道的主旨内容上,则是以事件的成因、背景以及深度细节为主。比如中国新富海外竞拍选题,就足以新富们热衷古物投资的原因为主旨,再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作分析。中国圣诞节选题就解释了两方节日在中国受热捧的社会与商业原因。
二是以大量史料作背景材料,将事实的成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与一般的西方记者所作的深度报道不同,吉米的报道偏爱将新闻事实放在中国历史的维度里展开分析。比如在分析中国市场古董热时,他分析了古董热背后的爱国心理、投资心理、公关心理,最后不忘指出造成古董稀罕的原因:中国“文革”时期除“四旧”造成大量文物损毁,以及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多次对文物的销毁,这些都造成了文物量骤减。又如在报道中国人的兔年春节时,作者所引用的历史背景远及中国的生肖传说,十二生肖的来历,玉皇大帝对动物的指派以及兔年的寓意等等。在对中国的对外关系选题进行分析时,作者所涉及的史实还包括秦朝、清朝、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联系历史分析某一新闻事实时,作者时常通过自己近40年的中国生活阅历进行阐述。比如在谈到圣诞节在中国的兴盛时,作者就举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参加圣诞活动的经历作为比照。由于当时的宗教政策不如现在开放,他和他的朋友去参加圣诞活动时,门口的保安会严肃紧张地盯着走进教堂的人,当作者在教堂里大声讲圣诞快乐时,周围的人都会对他投以紧张的凝视,对他在公众场合讲“圣诞”这样的词语有些担心。但今年的圣诞节却不同了。作者写道:“This time,when I greetpeople‘shengdankuaile’,I expectto get back not blank stares but warmsmiles and handshakes。”(这一次,当我与人们用“圣诞快乐”打招呼时,我可以期待收到温暖的笑脸与握手而不是白眼。)这一前一后的对比,让人看到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用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诠释历史的变化变动,其真实性和感染力不言而喻。
吉米的报道其广度也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引用多方面的、大量的统计数据、事实支撑其分析。比如在报道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的议题时,所用到的数据就包括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中国农民的脱贫率、中国公民的平均寿命、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中国妇联调查报告、北京当地菜市场过去6个月茄子、生姜与大蒜的价格涨幅等等。在报道中国人口普查时,所涉及的数据细致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员的数量、所走访的中国家庭数、中国政府所投入的人口普查资金、中国城市居民中的农村移民数、中国的成年人赡养老人率等等。
除了数据之外,专栏中所引用的事实也很多样,尤其引用了许多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比如在报道上海大火时提到的《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中国物价上涨时提到的天涯论坛的年度热词排名、新华社报道;报道中国新富海外文物竞拍热时引用的北京电视台的某档古玩类节目;报道李刚事件时提到的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国网站的转帖、新浪微博上的文章等等,可以说加入了很多中国化的声音,用鲜活的数据与中国社会内部的事实性信息充实报道。
二是广泛采访不同的对象,让多种声音交响在报道中。综观吉米的报道,作者的采访对象除了国外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世界性组织工作人员、外国在华人员以及国外高校的教授学者外,还包括大量的中国采访对象。例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匿名出现的中国政府中层官员、中国著名高校教授、高龄中国独居老人、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中国学生、北京市人口普查的带队人员、中国的律师、上海市普通居民、从农村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北京二手市场内的顾客、中国学生、中国独立电影制作人、拿保障金的中国老人、媒体总编辑、北京街头卖炒面的商贩等等。当某个有关中国的事件与现象发生时,他们的声音便出现在文章里。作者从民间采访渠道挖掘到的声音,无疑大大增添了报道的广度。
互动中的深化与扩散
1.留言设置:网友间意见互动让话题深化。“吉米的中国”这一专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在报道文章后设有留言专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在这里留言。据统计,留言的条数从几十条到几百条不等,最多的留言条数曾一度达到755条。
透过留言者所设置的头像、启用的网名以及发表的留言内容可以发现,专栏留言的读者中有明显的东方受众(尤其是中国受众)与西方受众的分别。针对同一个关于中国的议题,两派力量常常因为固有的分歧产生短兵相接的观点辩论,留言专栏成了网民间关于中国问题的意见汇集之地。报道所引发的话题,不知不觉就在这互动中得以深化,也就潜移默化地为人所接受。
2.转发设置:多次传播渗入受众日常生活舆论圈。除了供受众留言的留言栏,专栏还设置了大量的互动网站转发设置。比如Facebook、Twitter、Mixx、Digg、Delicious、Reddit、Myspace、LinkdIn等等西方主流社交网站。而且在专栏的首页还专门就Facebook等两家互动网站网友转发量进行了统计,对二次传播的重视可见一斑。积极利用网络特性,立体扩张受众接触率,这也是CNN网站新媒体运用的特征。
主流社交网站是与受众联系最紧密的信息渠道甚至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这些网站获取信息联系好友,通过将专栏与这些社交网站进行转发串联,达到了多次传播的效果,渗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舆论圈。统计显示,专栏网络二次转发的数量最高次数曾达到单条新闻的Facebook1870多条,而500多条与300多条的转发量也出现了几次。鉴于专栏仍处于新生的阶段,转发的次数尚不能算非常高,但其所代表的一种传播效果趋势是不容忽视的。
专栏作者Jaime Florcruz(吉米)为CNN首席记者、CNN北京分社社长。他曾于1977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并获得史学学位。加盟CNN之前曾担任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以及中国站站长。在中国40年的经历成就了吉米在中国报道领域的资深地位。“吉米的中国”是如何向西方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其传播效果如何?本文选取专栏自开播之日起至2011年4月22日半年之中发布的共计25篇文章作为样本逐一分析。
说了什么?怎样说的?
1.选题:政治类与社会类并重
“吉米的中国”是一档关于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周专栏(“Jaime’sChina is a weekly column aboutChina’s politics and society”)。我们对这25篇文章进行选题分类统计时发现,其中有13篇为社会类选题,12篇为政治类选题,二者比例相当。
这与以往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明显不同,以往报道的选题更多的是政治性话题。《吉米的中国》专栏在选题上将社会类选题与政治类选题并重呈现。诸如中国的人口普查、中国的家庭、中国新富、中国的烟民、中国人的圣诞节、中国人的春节、中国的物价、李刚事件、上海大火等等都出现在了专栏之中。
社会性话题的增多,有利于西方受众全面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报道中将任何话题都政治化的弊病。专谈政治话题,或将任何话题都政治化,其政治偏见在所难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难以保障。
2.报道:深度与广度并现
“吉米的中国”是一档深度报道类的专栏。作者对于中国的报道,大多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还能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理解事实,不乏广度,真正体现了深度报道的优势。
报道深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深入解释事实成因作为报道旨归。这一点在他的文章标题中就可略见一斑。如,他报道标题通常以“how”和“why”带出解释点:“How do you count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你们如何计算超过10亿的人口?)、“Why China’s Help to Japan carriesweight?”(为什么中国对日地震援助很重要)、“Korea crisis:how willChina respond?”(朝鲜半岛危机:中国将如何回应?)、“Why theNobel Peace upset China”(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令中国不高兴)等等。
而在报道的主旨内容上,则是以事件的成因、背景以及深度细节为主。比如中国新富海外竞拍选题,就足以新富们热衷古物投资的原因为主旨,再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作分析。中国圣诞节选题就解释了两方节日在中国受热捧的社会与商业原因。
二是以大量史料作背景材料,将事实的成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与一般的西方记者所作的深度报道不同,吉米的报道偏爱将新闻事实放在中国历史的维度里展开分析。比如在分析中国市场古董热时,他分析了古董热背后的爱国心理、投资心理、公关心理,最后不忘指出造成古董稀罕的原因:中国“文革”时期除“四旧”造成大量文物损毁,以及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多次对文物的销毁,这些都造成了文物量骤减。又如在报道中国人的兔年春节时,作者所引用的历史背景远及中国的生肖传说,十二生肖的来历,玉皇大帝对动物的指派以及兔年的寓意等等。在对中国的对外关系选题进行分析时,作者所涉及的史实还包括秦朝、清朝、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联系历史分析某一新闻事实时,作者时常通过自己近40年的中国生活阅历进行阐述。比如在谈到圣诞节在中国的兴盛时,作者就举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参加圣诞活动的经历作为比照。由于当时的宗教政策不如现在开放,他和他的朋友去参加圣诞活动时,门口的保安会严肃紧张地盯着走进教堂的人,当作者在教堂里大声讲圣诞快乐时,周围的人都会对他投以紧张的凝视,对他在公众场合讲“圣诞”这样的词语有些担心。但今年的圣诞节却不同了。作者写道:“This time,when I greetpeople‘shengdankuaile’,I expectto get back not blank stares but warmsmiles and handshakes。”(这一次,当我与人们用“圣诞快乐”打招呼时,我可以期待收到温暖的笑脸与握手而不是白眼。)这一前一后的对比,让人看到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用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诠释历史的变化变动,其真实性和感染力不言而喻。
吉米的报道其广度也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引用多方面的、大量的统计数据、事实支撑其分析。比如在报道中国经济通货膨胀的议题时,所用到的数据就包括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中国农民的脱贫率、中国公民的平均寿命、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中国妇联调查报告、北京当地菜市场过去6个月茄子、生姜与大蒜的价格涨幅等等。在报道中国人口普查时,所涉及的数据细致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员的数量、所走访的中国家庭数、中国政府所投入的人口普查资金、中国城市居民中的农村移民数、中国的成年人赡养老人率等等。
除了数据之外,专栏中所引用的事实也很多样,尤其引用了许多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比如在报道上海大火时提到的《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中国物价上涨时提到的天涯论坛的年度热词排名、新华社报道;报道中国新富海外文物竞拍热时引用的北京电视台的某档古玩类节目;报道李刚事件时提到的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国网站的转帖、新浪微博上的文章等等,可以说加入了很多中国化的声音,用鲜活的数据与中国社会内部的事实性信息充实报道。
二是广泛采访不同的对象,让多种声音交响在报道中。综观吉米的报道,作者的采访对象除了国外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世界性组织工作人员、外国在华人员以及国外高校的教授学者外,还包括大量的中国采访对象。例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匿名出现的中国政府中层官员、中国著名高校教授、高龄中国独居老人、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中国学生、北京市人口普查的带队人员、中国的律师、上海市普通居民、从农村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北京二手市场内的顾客、中国学生、中国独立电影制作人、拿保障金的中国老人、媒体总编辑、北京街头卖炒面的商贩等等。当某个有关中国的事件与现象发生时,他们的声音便出现在文章里。作者从民间采访渠道挖掘到的声音,无疑大大增添了报道的广度。
互动中的深化与扩散
1.留言设置:网友间意见互动让话题深化。“吉米的中国”这一专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在报道文章后设有留言专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在这里留言。据统计,留言的条数从几十条到几百条不等,最多的留言条数曾一度达到755条。
透过留言者所设置的头像、启用的网名以及发表的留言内容可以发现,专栏留言的读者中有明显的东方受众(尤其是中国受众)与西方受众的分别。针对同一个关于中国的议题,两派力量常常因为固有的分歧产生短兵相接的观点辩论,留言专栏成了网民间关于中国问题的意见汇集之地。报道所引发的话题,不知不觉就在这互动中得以深化,也就潜移默化地为人所接受。
2.转发设置:多次传播渗入受众日常生活舆论圈。除了供受众留言的留言栏,专栏还设置了大量的互动网站转发设置。比如Facebook、Twitter、Mixx、Digg、Delicious、Reddit、Myspace、LinkdIn等等西方主流社交网站。而且在专栏的首页还专门就Facebook等两家互动网站网友转发量进行了统计,对二次传播的重视可见一斑。积极利用网络特性,立体扩张受众接触率,这也是CNN网站新媒体运用的特征。
主流社交网站是与受众联系最紧密的信息渠道甚至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这些网站获取信息联系好友,通过将专栏与这些社交网站进行转发串联,达到了多次传播的效果,渗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舆论圈。统计显示,专栏网络二次转发的数量最高次数曾达到单条新闻的Facebook1870多条,而500多条与300多条的转发量也出现了几次。鉴于专栏仍处于新生的阶段,转发的次数尚不能算非常高,但其所代表的一种传播效果趋势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