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5)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抱虎归山
  此式动作名称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有“抱虎推山”、“抱虎归山”,其中“抱”或“推”是动作意识的表现,是一种技击的手法。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抱虎归山”的动作外形虽然与“右搂膝拗步”极其相似,但在演练时要突出右掌搂抱的动作意识。这是这两个动作之间明显的区别。
  此式动作先以腰髋的右转,带动双掌的前后展伸,然后再以腰的回转,将双掌巧妙地回收。这一张一弛,一开一合,充分地体现出太极拳理“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原理。
  从十字手的定式开始,向右转体时,要以腰髋的转动使身体沿纵轴方向平稳旋转,同时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转,左膝关节要相向而动。膝关节与脚尖上下相对,保持身体的稳定。身体重心微下沉,松腰沉髋是动作旋转的关键。双臂随转体而动,动作时不仅要有■在两臂的意识,而且还要微微向外撑展。当身体转到西南方(即体右斜前45度)时,动作的感觉是拧腰合髋。此时,身体重心要稳固在左腿,以腰髋的继续右转,带动右脚提起向右前方迈出。髋关节的转动是使右脚轻松前迈的关键,这样既避免了右脚先迈出而身体还未转到位的弊病,同时也避免了身体前俯、突臀、左右歪髋的毛病。“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是保证身体纵轴旋转的精髓。“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是意到、手到、气到,整体劲力的保证。“松腰沉髋”,是身体转动、上下动作协调配合的前提。只有注意到这几方面的要领,动作才能圆活、自如、协调、和顺。拳谚云:“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
  十五、肘看底捶(肘底捶)
  此式的动作名称,民间有称做“肘底看捶”、“肘底藏捶”、“肘底打捶”、“肘底捶”的,动作实质是相同的。“肘底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五种拳法之一,也是套路练习中从隅向回到原演练方向(正向)的重要环节。
  身体向左转,左脚外展,要具有“碾动”的意识。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身体转动是指以身体腰髋部位的转动带动上体沿纵轴旋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肩与胯合”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双臂的动作运转才能自如、圆活、连贯。双掌于体侧平展成阴阳掌时,右脚跟的提起不仅加强了身体转动的灵活性,同时也加强了双臂的力度。左臂微外旋,转动掌心向上时,要松肩垂肘,顺腕舒指,肩关节要松沉、撑开,使掌指与肩保持弧形。左臂不仅要有向外撑扩的感觉,而且要借腰髋的转动之势,加强向左引带的■劲,同时而动的右臂保持向外的撑劲。双掌指、双臂,通过含胸拔背的身形要求成一弓形,使双臂具有弹性。虚领顶劲、身形挺拔、尾闾中正,保持了中定的感觉。右脚及时的跟进,巩固了身体的底盘。松腰沉髋,避免了身体转动时动作姿势的起伏。右脚跟向内的拧转、踏实,右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一致,防止了突臀、歪髋。双掌的圈合、绞动,左掌的穿撑,右臂的扣拧旋转,左脚虚步的形成,在身体回转的同时协调而动,动作一气呵成。拳谚云:“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能去能就,能刚能柔,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
  十六、左右倒撵猴
  在民间此式动作的名称有“左右倒撵猴”、“左右倒辇侯”、“左右倒卷肱”等,虽然字意上不同,但讲的都是同一个动作。本文采用的名称是澄甫宗师所传。
  “左右倒撵猴”的动作,无论是左式还是右式,都要注意虚领顶劲及身形中正,以腰髋的转动带动双掌前后对称地、对拔地撑开。譬如“右倒撵猴”的动作,从“肘底捶”的定式开始,右拳变掌下落回抽至右髋侧时,不只是单纯的手臂下落的动作,还要具有动作意识也就是动作感觉和劲力的体现。右手下落时,右臂及右掌指要成弧度,不仅要含有向下沉的■劲,同时还要有向后回抽时的肘劲,意贯肘关节。右臂下落回抽时是两种分力的结合,是合力的体现。动作外形要圆,肩、肘、腕、指在同一个弧线上,只有这样才能劲力饱满。左掌要随腰而动,借转腰之势侧立掌向前平撑,力贯小臂下侧,为立■。虽然动作转体幅度不大,但是这一撑、一顶的动作意识必须具备,只有这样动作的内在意识也就是内劲才能充分表达。身体继续向右转动,身法中正,松肩垂肘,肩背舒展,双臂夹角为135度。这样不仅加强了双掌的前后展伸,同时也是劲力的延长。下盘稳固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前提,右支撑腿的大腿、膝关节、右脚尖在同一立面,使得重心稳固,只有这样左脚才能轻松提起向后退步,退步的方向应在左侧后45度,前脚掌踏地,稳定身体的重心。尾闾中正,身体沿纵轴左转,带动左脚拧转落实。同时,右臂卷收、左臂外旋,体现了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连绵感觉。松腰沉髋,身体重心左移,形成左坐步。双掌于胸前相对交错时,以腰髋之力带动右脚随之转正,更加渲染了左臂回带、引收的劲力及右掌向前推撑的意识。“倒撵猴”的定势要体现虚领顶劲、身形自然中正、含胸拔背、垂肘沉肩、腰髋松沉、收腹敛臀的要领。左膝关节与左脚尖的方向一致,也是动作姿态正确的保证,充分体现出肩与胯合、上下相随、腰为主宰的理论。
  “倒撵猴”的动作过程强调了整体性、连■性和协调性。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倒撵猴”的动作分左、右对称进行,动作过程是一样的,要领是一样的,劲力的表现是一样的,只是动作左右相反、身体动作方向不同而已。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唯一的一组采取退步的形式、结合进攻的手法的动作组合。无论是“左倒撵猴”还是“右倒撵猴”的定式动作,都要完成好、做到位。一组动作最后完结,下一组动作才能由此继续连■地开始,在练习时切不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动作的连■性,而忽略了动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体现。正如拳谚所云:“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
其他文献
夏至过后,葡萄渐渐成熟了,这周末爸妈带着我和妹妹去摘葡萄.来到了目的地,只见那绿油油、紫晶晶、黄灿灿的葡萄有的躲在绿叶丛中,也有胆大的大摇大摆地躺在葡萄藤梢上晒太阳.
太极拳中的“兽头势”拳势,似陈式太极拳独有。  考:“兽头势”来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第十八式:“兽头势如牌挨进,凭快脚遇我慌忙,低惊高取他难防,接短披红冲上。”(图1)  陈式两仪堂本“长拳谱”第七式为“兽头势如牌挨进”,“炮捶架子”第十七式为“兽头势”。太极拳十三势五套拳中,都没有“兽头势”拳势。  考:以下几本代表性著作,均在“翻身二起脚”势后接“兽头势”  陈鑫《太极拳图说》第三十势
裆部是人体要害部位之一,末梢神经丰富,一旦受击,轻者疼痛难忍,倒地不起,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在武林打斗中,各门各派都将破裆技击法视为毒招和秘招,珍藏精修不肯轻易传人,从而达到制人而不被人所制之境界。  1双方交手,我突然发右手弹掌抖打对手面门,对手后闪避化,接着我身体右转连发左弹腿狠踢其裆部要害(图1、2)。  要点:手、腿技法连贯,准确有力,力达触点,意念凶狠。  2双方交手,我突然从对
太极拳技击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形论,而何为“形”和“形论”?一般人将“形”解释为“有形的实力”、“有形的物质”等,而孙子的解释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乱治,数也:勇怯
目的总结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指征的把握和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治疗50例,保守治疗63例(因病情变化,
一、铁鸳鸯之构造  铁鸳鸯与铁蟾蜍二物极相似,亦为暗器中饶有兴味之物。  全体用铁铸成,身长约三寸,阔约一寸有半,颈部弯曲,头部上昂,嘴则向前,两翼活落,可以张闭,完全制成鸳鸯之形状,口略张开,上下二片,俱锐利有刃,略如龙舌枪头,唯较小耳,每枚约重六两有奇。  其胸部则完全扁平,似鸳鸯在水面时,仅见其上半身而不见其足。其舌亦活落,舌之后部紧按在一个弹簧机关之上,而此弹簧机关之后部,又有一钩如驽牙,
一、引手掌  练五行通背门的人都知道,在搏击、散打激烈的实战中,有效地防护好人体中线,是击技散手运动中至关重要的法门,五行通背在散手搏击中最讲究“守中打中”的实效性。  五行通背技击代表动作名为“引手掌”。拳谚云:  当场递手鹤形现,鹰目猿神精气贯。  引手虚伸蛇吐芯,五护八断藏其中。  敌人打上我取中,中门之路妙无穷。  进退起落如波浪,绝掌妙击敌魂飞。  引手,又称“阴阳手”。右脚在前、左脚在
9月4日下午,来自焦作温县的崔先生来到了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领奖,他中得七星彩第17103期一等奖1注,奖金500万元,大奖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河路三家庄路口的41082500211
目的探讨冷冻切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对18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观察rhTNF-α毒副作用,出院前及以后每6个月复
韶华易逝,转眼年近半百。有道是:人生有梦,岁月无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运动量小,身体抵抗力减弱,一些小疾小病便时常来侵扰。更有亲友,一些时日不见,忽地就成了"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成员,每天与药罐打交道,吃不好,睡不安。精神压力不仅使人容颜憔悴,对镜便添烦愁,更有甚者,时常长吁短叹,“老是想着我老了,没有几年活头了,有一点头疼脑热就很紧张,思想负担很重……”(汪曾祺)。  后来读了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