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再次强调要“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温总理的讲话,句句实在,高瞻远瞩,不仅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温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总理的讲话,符合我国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的多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一千余万人,其中,县镇以下教师八百五十万人左右,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的近80%。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异,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校舍都一样或绝对均等,而是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缩小或消除教育质量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缩小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手段。当前,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关。因此,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能使各项农村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 全国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了90%,而农村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70%,城乡差异超过20个百分点;城市学校的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占80%,而农村学校尚不到50%,城乡差异达近30个百分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欠缺。面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很不合理,超编和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校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另外,学科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尤其短缺,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据调查,全国部分县每县平均5所农村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平均10所农村小学才有一名音乐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初中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县镇,从县镇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等逆向流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教师队伍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制约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另外,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退休等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使得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按照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实际需要的教师相对城市要多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多为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住,学校必须配备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农村学校一名教师要上几个年级的课,一人兼教多种科目,甚至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特殊职业。但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法律约束和激励还不够强,特别是政府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并未形成。由于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农村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农村学校的教研难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大为改善,但与公务员和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应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中央政府应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适当给予补助。根据农村学校所在地的贫困、偏远程度,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贫困、偏远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施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问题。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从“两基”攻坚县扩大到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学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学前教育阶段;增加计划人数;提高工资经费标准,每人每年的资助额度提高到2万元以上;鼓励地方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延长资助年限,建议中央财政资助期从3年延长到6年。在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经验、合理确定教师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省级师范院校尽快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并合理确定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的年限,重点满足县以下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师资需要。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给予支持,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内地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解决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为农村学校培养、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
  (三)开展多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素质。在职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应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加大“国培计划”的实施力度,对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骨干校长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国家级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农村中小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以及幼教、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以及班主任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四)实施特殊政策,建立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实施特殊的政策,设立以“师班比”为指标的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和村小、教学点的特殊需要,配齐配足教师。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省级地方课程计划将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化为学科教师配置结构比例要求,编制标准应适当考虑未来逐步实施小班教学的需要。按照要求足额配置教师,确保教师编制不被挤占。要坚决克服教师队伍有编不补的现象,减轻现有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要真正落实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将治事与用人统一起来,按照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配置、管理教师队伍。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多种政策共同联动。我们相信,随着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决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得到充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状况一定会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温总理“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苗培
其他文献
一、概述 现代轻轨车辆是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当前在欧洲及美国的现代化有轨电车在车辆结构及技术水平方面与轻轨车辆并无不同。本文所述轻轨车辆包括有轨电车。 轻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  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指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教育只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虽然与其他家长有共同规律,但也有它独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过于规律、稳定的生活会使孩子缺乏应变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稳定、规律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无疑是有利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也可能有害处,会使有的孩子缺乏应变能力,因
[摘要]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幸福的德育是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内在追求与发展的德育。探索和实践为了幸福的德育,需要对现行学校德育进行反思和整体设计。  [关键词]幸福;德育;反思;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程方平,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幸福,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的概念和话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明确的追求目标。大家之所以都在讨论和关注德育与幸福的话题,是渴望探究一种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
大多数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均为褐色鱼肉。每年在我国渔获量都较大。褐色鱼为低值鱼。如何进行加工增值是很重要的。但褐色鱼肉在僵硬期内就会产生鱼臭,使力。工受到很大限制。鱼
在一个学校里,即使一个最普通的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长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人才和一个班级整体的强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放大,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名片”。所谓的“班级名片”,就是在一个学校中,你的班级能被识别的特色,就是被别人所羡慕的过人之处,它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是班级自信的源泉。  在“班级名片”的选择上,可选择“成绩名片”与“文化名片”。“文化名片”更能体现一
我国的冷藏事业,解放后得到充分发展.大小冷库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冷库在“菜篮子”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老冷库年久失修,目前大多数冷库正处于大
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具有乙级城乡规划资质、乙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丙级土地规划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本文提出,幸福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主观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幸福感是可培养的;“关爱”兼有德性与幸福品质的属性,为德育实现学生幸福与德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在德育实践中,通过实施幸福教育与德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策略,完全可以实现令学生幸福的德育。  [关 键 词] 幸福;德性;关爱  [作者简介] 冯光,浙江嘉兴学院思
[摘要] 陶行知训育方法是其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关键还是要看其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在训育方法方面,陶行知有其独到之处,包括教训合一法、教学做合一法、小事大做法、集体生活教育法以及兴趣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 键 词] 训育;方法;生活  [作者简介] 何增光,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博士    陶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