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院评估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7691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本文结合我院5月份进行了评估工作讨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还就我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必需,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来适应这种变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还要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才能,具备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性人才。为此,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滞后。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精髓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没有观念上的突破,就不会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高职教育的改革就会成为水中望月。二是教学观念陈旧。目前仍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把讲授学科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三是实际应用落伍。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习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缺少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视书本的知识,忽视实践的训练,致使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现今市场的需要。其实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求知,而且在于致用,也就是实践,就是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一、深化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搭筑平台
  专业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专业要依托区域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依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了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校企合作应具备以下特点。
  1.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的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催化剂,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2.校企人员互相兼职,使学院教学工作与企业生产工作水乳交融。
  高職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利方法。聘请一批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水乳交融。
  3.共建共管,使学校与企业同舟共济。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二是共建实训基地。三是共建师资队伍。
  4.进行“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1]。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二、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而并非生搬硬套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随时调整。在基本的知识和加工工艺方面还是要依靠教师的讲授,培养扎实的功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目前机电专业采用的都是期中 期末 平时的方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可能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2011年我院的机电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也将投入很多新设备,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机电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2.在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结合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院所有班级召开电子班会,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和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施教学改革,推动教学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经过众多职业教育学家、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职业教师积极的理论研究,广泛的实践探索,不但可以动用现代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魏华.数控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科技创新导报.
其他文献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的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人们对价值和伦理的判断。本质上,管理科学或运筹学仍然是一种人文科学。事实上,许多管理科学家都提倡
近闻,某单位在青年班组长中搞了一次调查,问:"你感到苦脑的是什么?"40%多的青年班组长回答:"干部提醒我们的少,惩罚我们的多。"青年职工希望得到干部的提醒,这本来是不该"提
价值哲学是现当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们对价值观的研究或者是着眼于价值的属性或本质,或者是着眼于价值的认识或评价,或者是着眼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结构等等方面;这
摘 要: 学习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探讨了加强自主学习、形成良好学习风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行为 问题 指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获得宽厚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先进的专业知
<正>包裹性肺脓疡由于病位局限,全身症状不典型而极易误诊,且常规治疗方法亦难取效.笔者运用溃脓攻下法治疗包裹性肺脓疡1例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陈某,男,7岁.1992年8月2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能耗强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是以系统节能为基础,以高效用能为方向,将高效节能技术广泛应
书院兴于两宋时期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本文依据文献史实,从科举制日益腐败,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成熟,儒佛道文化的正统地位之争,以及宋代教育领域的整体繁荣四个角
:1999年 ,“新疆细羊毛生产者协会”创立了新疆乃至全国第一个优质细羊毛品牌“萨帕乐” ,并通过南京羊毛市场推向全国。“萨帕乐”牌优质细羊毛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的除边整
摘 要: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为探讨依据,探索了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贫困学生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实施措施不力 实施成效 完善办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保障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机会。2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