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故事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镇,一位名人,一段传奇。青木川,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最早知道这个小镇,缘于陕西省著名作家叶广芩的小说《青木川》。七年前,因工作关系参加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抒写西部·秦直道采风活动”,我有幸与叶老师同行一周,近距离感受她的博学多才和平易近人,听她讲小说《青木川》的创作过程。叶老师是一位在行走中创作的作家,最早走进青木川,是为另一本小说搜集土匪题材。她说:“我与青木川的接触带有戏剧性质,80年代初,我要写一篇叫《洞阳人物录》的小说,其中涉及土匪,那时我不知道陕西哪里有土匪,就在地图上找,找最偏僻最复杂的地方,于是我的笔就沿着陕西的边缘走,走到了川、陕、甘三省的交界处,正好,地图上的这里有个小圈,标明是个镇,叫青木川,在秦岭山地属于汉中宁强县管辖。青木川,名字很像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就用了青木川……”后来,叶老师多次走访青木川,发现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隐藏着太多故事。于是,便诞生了小说《青木川》。
  那时,青木川在我脑中如一个迷人的文化符号,神秘而又遥远。
  2014年年初,小说《青木川》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的风雷镇就是青木川镇,马帮栈道、传奇人物、土匪故事……给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青木川在我的心中再次复活,使我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目睹它的冲动之情。
  国庆长假,终于踏上了青木川之行。
  青木川,仿佛一个未曾谋面的情人,我满怀激动和兴奋,深深期待着彼此见面的那一刻。
  一
  青木川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川、陕、甘三省交界处,为羌汉杂居地区,有“鸡鸣闻三省”、“一脚踏三省”之说。青木川历史悠久,发轫于明代,成型于清代,鼎盛于民国,曾经商贸云集、繁华富庶。
  历史也会褪色,百年的繁华,留下的只有些许印记。当年的繁盛早已烟消云散,青木川似容颜消逝的女子,带着记忆和故事,安详隐居于世外一角。随着小说《青木川》的成名和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青木川这一容颜消逝的女子再次焕发青春,鲜活于人们的视野中。隅居于陕西省最西端的小镇青木川仿佛又回归了民国时期的热闹与喧嚣,不绝回响着游人寻古探奇的脚步声。
  当我们一行抵达青木川时,已是傍晚,小镇沉浸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之中,古老而淳朴,仿佛一位饱经沧桑而又沉默安详的老人,无声诉说着过去和现在。旅途一路劳顿,与小镇真正谋面的那一刻,没有激动和兴奋,也没有惊奇和震憾,只有一种回家般的亲切和温暖。
  第二日清晨,我们登上青木川最高峰凤凰山的回龙阁,极目远眺,古镇全貌才真正展现出来。
  青木川的确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镇子不大,但很有特色。小镇沿嘉陵江支流金溪河而建,两岸青山依次排开。一条回龙场古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将新街和老街从中分开。
  清晨的青木川宁静而娴雅,凤凰山起伏绵延,金溪河悠悠流淌。晴空丽日,空气中流淌着潮湿的气息。远山云雾缭绕,与天际相接。鳞次栉比的古居乌瓦白墙,古韵流转。再配上青山绿水,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杰作就这样相生相融,如一幅水墨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凤凰山,漫步回龙场老街,脚下道路青石铺就,两侧建筑古色古香,大红灯笼处处高挂。转眼,又是小桥通幽,流水潺潺,有种江南小镇之感。行走于这样的街头巷尾,深深呼吸古老的文化气息,细细品味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早已忘记前行路上的步履匆匆,收获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和心情。
  民国时期,这里有洋行、货栈、商店、旅舍、酒楼、茶馆、妓院,店铺林立,是陕、甘、川三省边境地区的物流集散地,大名远扬,客商络绎不绝。回龙场是青木川引进外界小商品的主要窗口,青木川的兴盛繁荣与此息息相关。这里曾经铃声遥响、马帮穿梭,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富景象。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小镇昔日繁华不再,但依旧保留着当初的淳朴面貌,那些店铺大多营销本地特产或民俗小件,没有叫卖和喧嚣声,三三两两游人顺路进出,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不经意。
  二
  青木川这座深山小镇,只所以能成为陕、甘、川三省最繁华之地而名声大振,是因一个人的缘故。他就是电视连续剧《一代枭雄》主人公何辅唐的原型魏辅唐,但真实的魏辅唐绝非我们在荧屏中看到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完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匪,一个真真实实的绅士。
  只有走进历史,走进青木川,才能真正了解魏辅唐其人其事。
  魏辅唐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传奇的人。
  史料记载中魏辅唐的一生是这样的:青木川穷苦人家出身,8岁入私塾读书,14岁辍学,16岁加入“红帮”混事。后因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而继承了十几亩山地,用来种罂粟卖大烟,积累了财产。为了保护烟土,他购枪自卫,并组织民团,自任团总,几年后就成了青木川的首脑人物。他一生争强好胜,善恶并行。1950年,率300多人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1952年,因反革命罪被处决于青木川。
  魏辅唐统治青木川20多年,政由已出,人称“土皇帝”。民国时期,魏辅唐就是青木川,青木川就是魏辅唐。当时,因与众不同的土政策和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式的青木川,甚至曾被称为“青木国”。
  当地群众说起魏辅唐其人,如数家珍,褒多贬少。他们心目中的魏辅唐是这样一个人:他生性顽劣,不好读书,但却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育人才;他广种大烟,靠烟土生意发家,但自己从不染指,也不允许镇上的人抽,违者必罚;他一生生活封闭,从未走出大山,却崇尚文明,购买当时最为先进的汽车、电话、沙发;他自己酷爱枪支和女人,家中建有枪械库,娶有六房妻室,但不准嫖娼偷盗,不准酗酒、赌博,不准欺负客民,不准妇女骂街……真是一个多面而立体的人物。
  在青木川,世外桃源般的古镇风韵迷醉的只是游人的双眼,真正牵动人们心扉的却是悍匪魏辅唐的传奇故事。   三
  魏氏庄院是魏辅唐留给后人的珍贵古建筑,位于青木川北侧偏安一隅,背依青山,面向溪流,如一坐古堡,是青木川最显眼、气派的建筑。
  当年,魏辅唐有钱有势、雄霸一方后,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于1927年和1932年两次大规模修建宅院,被称为老宅和新宅。两座宅院珠联璧合,相对独立又连成一片,宅前小桥亭榭、水流鱼戏,宅后北凤凰、南龙池两山雄峙,隐寓“凤凰遥对鱼龙池,神仙居墅度华年”之意。
  魏氏庄院是魏辅唐生前办公接待、生活居住之地,也是每一位游客的必访之地。虽然时光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如今的魏氏庄园,依旧令每一位到访者愕然。
  离开回龙场老街,过飞凤桥,是一条繁华的新街,店铺、客栈、饭馆毗邻,热闹非凡。穿过新街向北行,热闹被甩在身后,视野突然变得开阔,建筑全无,环境幽雅,草坪、绿树、鲜花、荷塘、鱼池……完全与外面的世界隔离起来,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一条长长的青石道路将我们引向魏氏庄园,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和豪华,普通的白墙灰瓦,墙上写有“为国为民,造福一方”八个醒目大字。院门也不大,两尊石狮分蹲两侧,给人一种森严之感。
  进得院门,一组宏伟的建筑镜头般铺展在我们眼前,真正称得上豪宅。
  高台阶的深宅大院是老宅,魏辅堂和他的六房太太、子女及几十个奴婢,曾在这里居住,高台阶上的正房是魏辅堂母亲的佛堂。院落布局井然,雕梁画栋,房间宽敞,设施齐备,可见院落主人当年生活之奢华。
  紧挨老宅的一座木质洋楼即新宅,是魏辅堂接待来宾和办公的地方。如今,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布局和样子,有魏辅堂的会客室、有侍卫们的房子和存放枪支弹药的库房。楼内有回廊、天井,宽大开阔,富丽堂皇。
  整座魏氏庄园以青砖、青石或木制为主,兼以木雕、石刻,庄重典雅,显现出魏辅唐当年的气派。院落门楣上“西秦胜境”、“龙池烟云”、“花堂生辉”、“日昇月恒”等横联及对联,于粗犷中透出几丝细腻,霸气中掠过几分书香,让人叹为观止。
  参观完宅院,我驻足于那块介绍魏辅唐生平事迹的巨大匾额前,思绪万千。1950年,他率自己的队伍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两年后还是以反革命罪被枪绝。戏剧性的是,“1987年5月,法院重审此案,认为魏辅唐属投诚人员,故撤销1952年的刑事判决,对其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后将魏辅唐定性为开明绅士,于青木川立碑。
  魏辅唐,一个土匪与绅士集于一身的人,造就了青木川的繁荣昌盛,但却无力掌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孰是孰非,难以评判。
  四
  当我走进辅任中学,脚步有些沉重。这所学校由魏辅唐出资修建,教室、宿舍、礼堂、图书馆一应俱全。学校在校学生最多时有600余人,大多来自陕、川、甘三省,而且全部免费。在这里,大龄生不受班级限制,允许随时插班。凡镇上年满7岁的孩子必须到辅仁中学读书,否则其父母要受到惩罚。当时学校除开设传统课程外,还开设有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等科目。学习成绩好的,魏辅唐就出资将他们送入大学深造,毕业后回来者给予保长待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辅唐50岁的生命最后也在这里悲凉地划上了句号。当年,他被押到自己亲手建造的辅仁中学操场,双膝跪地,面对曾经受他福荫的人群……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他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如今的辅仁中学校门、礼堂尚存,规模依旧,后经扩建,面积已是原来的几倍,中小、小学、幼儿园全集中于这里。建筑中西合璧,颇有特色。牌楼式样的学校大门上方镌刻着“辅仁中学”四个大字,校园面对笔架山,大门也设计成笔架样式,其用心可见一斑。大礼堂两侧门楣上书写着“普及教育,提高文化”八个大字,体现出魏辅唐对兴办教育的重视。
  学校位于回龙街南侧马家坪高台上,山树环绕,环境幽雅,是一处适合读书学习的安静之地。我不由猜想,清晨,大山还在薄雾中沉睡,树林中的鸟儿开始歌唱,校园传来学子的朗朗读书声……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步入辅任中学并不大的操场,模糊的历史突然变得清晰,我恍然坠入时空隧道,肃杀的刑场,围观的群众,各色表情,各种叹息,枪声,鲜血……1952年4月27日的那一幕在眼前上演,震撼,迷惑,慨叹,清醒……
  历史的脚步匆匆,游人的脚步匆匆。回龙街人来人往,辅任中学却过客稀少。时光过去了60多年,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我却在这里久久停留,于思绪跳跃中衔接历史和现在。
  离开青木川时正值午后,艳丽的阳光刺痛着我迷离的双眼,也刺痛着我伤感的心。历史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神秘莫测和难以把握。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魏辅唐这个传奇人物,说他是首领、英雄、土匪、绅士,都不为过。这诸多因素集于一身,概括为“一代枭雄”,算是比较精准、到位吧!
其他文献
1906年12月3日,星期一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就如同昨天一样。阳光明媚,照暖了大地,以至于在夜间最冷也只到8~10℃。我们只穿普通衣服,便会在托古孜—萨莱(九间房)停留一整天。由于今天是集日,所以我们只有15名民工出勤。今天一整天都在忙于清理窣堵波,并将其垃圾杂物直接搬运到沟壑中。除了环绕窣堵波的其他带彩绘的柴泥塑像之外,我们并未发现其他任何东西。它们的保存状态很糟。其中一件塑像衣袍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临夏东公馆建筑为例,从装饰、建筑元素、材料质感、视线等方面分析砖雕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引出对于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东公馆;建筑设计;临夏砖雕;折衷主义;地域性创作  一、临夏东公馆简介  甘肃省临夏市古称河州,临夏市内的回民又自称“八坊人”。八坊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最早的八坊具体指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
期刊
【摘要】《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一书材料生动丰富,所附的民间剪纸纹样朴拙厚重。随着作者的符号学理路,剥开民俗剪纸的层层意义,华夏民族的面具和面具化过程逐渐清晰,民俗剪纸的功能逐渐清晰,其形成、存在的基础是构筑社会、文化和心理秩序,其顽强的艺术传承生命力映射着汉民族文化体系的建构史。  【关键词】《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剪纸;符号学;华夏文明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当年曾经是个
期刊
【摘要】青海民和喇家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中,新发现了少量白陶残片,研究者十分重视,经科技检测分析确认为高岭土材料,考古学分析确认是马家窑白陶。笔者查阅检索了相关资料,并未获得关于甘青地区有发现史前白陶的信息,于是提出甘青地区新发现白陶,马家窑文化白陶已进入青藏高原。报道发表后,考古界同行有人冷言,认为半山马厂就有白陶。笔者对曾有见白陶却不予重视、不做报道的考古学家表示了回应,认为不该轻视甘青地区发
期刊
【摘要】据文献记载,至少在战国晚期,铜镜已经在我国广为流传,一直沿用至封建社会灭亡,延续4000多年。全国其他地区钱纹铜镜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面钱纹铜镜时代最早,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反映了东汉以降战乱纷飞年代普通民众对和平盛世的希冀。  【关键词汉代铜镜;钱纹铜镜;青铜器;甘肃省博物馆  镜,古又称鉴。《说文》:“镜,取景之器。”《玉篇》:“鉴,镜属也。”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铜
期刊
1906年11月15日,星期四   这一天几乎完全被用于清理地基上的土台护坡,在一片经过高度夯实并经过以泼水而硬化的地面上,坎土曼刨下去比刨墓地中的砖头还困难。这个土台护坡在整个地基上延伸,将已经发掘出土的两侧连接了起来。但我们于此尚未发现在土台护坡本身上的地基墙,它可能已经坍塌了。在土台护坡前部不远处,基本上是在中央大墓的中心线附近,我们还发现了一座穆斯林墓葬。在此墓旁边,有一种粗糙的罐子,其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云浮市图书馆实际,分析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基本概况,阐述了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山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2  一、文化共享工程概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推动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也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公共文化服
期刊
[摘要]县级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占主体地位,其数量多、分布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发展主题特色不明,服务意识差、功能单一,应通过加强藏品交流、精选陈列内容、丰富精神及物质藏品、提高讲解水平、追求传播手段多元、强化科研意识等途径,有效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  国内外对博物馆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
期刊
2008年5月31日,天刚蒙蒙亮,太阳尚没有抛头露面,我们便被导游吆喝着乘车去观赏黄河壶口瀑布。  一提到黄河壶口瀑布,我就不由自主地默念起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来。我猜想,“诗仙”李白在诗句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大概就是黄河壶口瀑布的真实写照吧。《尚书·禹贡》上记载:“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只八个字,壶口瀑布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汽车到达终点,游人下车,或踩着河床上高低起伏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对新疆南疆地区党支部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调研,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优秀青年入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南疆地区;基层党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党员是党的基层组织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目前,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农村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