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牛”到张胜量的华丽转身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岁学琴,六岁便首次公开演奏莫扎特奏鸣曲与肖邦练习曲,八岁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的最年轻的学生,开始了专业的学习;九岁签约百代唱片公司,成为签约国际古典厂牌的最年轻的钢琴家;十一岁就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钢琴演奏家的记录,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和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独奏音乐会。
  这当之无愧的“音乐神童”标签,让“牛牛”这个名字为圈内圈外所熟悉。
  他是各大媒体眼中的“天才少年钢琴家”。钢琴大师保罗·巴杜拉·斯科达也曾高呼他为“伟大的天才”,波士顿音乐评论家大卫·莫兰在聆听了他的弹奏后更是感叹道:“牛牛是我所听过的最有成就年轻钢琴家。”
  “牛牛”曾在美国度过了八年潜心学习的时光。如今,他已先后毕业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与茱莉亚音乐学院,亮相于上海音乐厅。此刻的他抛开了曾经的“天才”光环,蜕变为张胜量,这是一个神童的自我超越,或者说是一个严肃音乐人的自我修养。
  “神童”的标签对于张胜量来说,无论是沉溺还是摆脱都是一种束缚。在访谈中,我们能看到年轻的他只是像接纳过去的一段经历一样淡然。回望其学琴道路,我们充满了好奇,他自幼的学琴历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与挑战。
  我认为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最开始学琴的阶段,我是比较懵懂的,没有很多复杂的想法。就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家里经常会有学生来上课。我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熏陶,耳濡目染,对钢琴产生了兴趣,萌生出想学琴的想法。于是我在家跟随父亲及老师初步学习钢琴,这样的阶段大概持续了五六年。
  第二阶段是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求学的日子。说实话,在这段时间里,我萌生过放弃的想法。当时我进入青春期,开始产生一些意识,对于一些事情总想去问“为什么”。看着身边附中、附小的同学们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可以在操场打打篮球,放松自己,而我则必须回家练琴,每天穿过他们打篮球的那片操场时,我心里十分羡慕,不禁自问为什么同读一个学校的我要和他们不一样?那时候我产生了想要放弃的想法,我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挑战。在母亲的陪伴及引导下,我克服了这样的想法,认识到我与音乐的关联十分紧密与深刻,所以我还是要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



  第三阶段就是如今,现在的我的确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了解的音乐知识日益增多,这时候就面临着取舍的问题。同样的一个曲目,在我对其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后,该如何加入自己的方式来演释与表达,是我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的这些年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多成长,我认识到音乐学习者应像武林高手一般,在吸收了很多知识之后,需要再次消化并化为己用,牺牲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心理,这样的音乐才是最自然、最感人的。我希望可以与听众一起享受音乐,因为音乐不是证明而是分享。
  从懵懂、枯燥到反思,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清晰地勾勒出一个青年钢琴家技术及思想上的成长轨迹。
  虽然张胜量才二十四岁,但从六岁开始便活跃于舞台的他,录制过多张专辑,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谈及这些年在演奏及音乐风格方面的变化,张胜量也乐于总结:
  其实距离我的第一场音乐会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从小时候学琴到上海音乐学院再到茱莉亚音乐学院,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在我现在的演出中,我的重点还是在于如何给我的听众带来美的感受,无论曲目的难度如何,最重要的是要给予观众在音乐会的一两个小时里放松与享受的感觉。
  我认为来聆听我音乐会的观众不一定要深刻地理解我演奏的每一部作品,也不一定要非常懂音乐,他们能觉得“好听”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我追求的东西,把古典音乐同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是我的目标。所以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之前我会更注重曲目在技术上的呈现,现在我会更重视演奏的自然与真实,给大家带去一些难忘的音响瞬间。



  自2007年以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钢琴家身份签约百代唱片公司之后,张胜量已经录制了六张专辑,包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独奏与协奏作品。2017年底,他在签约了香港环球唱片公司后,又在柏林录制了首张专辑。这样的曲目选择也正符合老师当初对他的规划:先演释浪漫派的作品给他以感性的体验,接触长线条的、肆意拉扯的旋律,提供手指驰骋的空间,横向拓宽一个钢琴家的接触量;之后再接触古典时期曲目,训练结构的思维,纵向延展一个钢琴家的视角。
  张胜量最近发布的专辑《命运与希望》正是一张纯粹古典的唱片,由德国著名的Emil Berliner Studios录音,由格莱美奖得主瑞纳·麦拉德(Rainer Maillard)亲自监制,专辑中收录了由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的钢琴版。这部作品在交响乐领域总是被各大乐队频频上演,但是在钢琴演奏领域却鲜有人触碰。对于为什么会选择这部作品,张胜量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二百五十周年,此外他的作品在疫情期间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力量,所以在这张专辑里,我想选择一首特别的贝多芬的非奏鸣曲作品,之后我锁定了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第五交響曲(命运)》。这部交响曲的旋律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但我发现很少有人在钢琴上将其表现出来。我自己也去网络上搜寻过,发现到现在为止相关的录音都很少,大概只有四五个录音版本。
  我觉得这部作品非常有意义。这首李斯特的改编曲不仅仅是一首成功的交响乐改编曲,同时它也是一个应该被更广泛演奏的钢琴独奏曲。所以我选择将这部作品收录于专辑中,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录音。   这样的考量与选择也体现出张胜量作为一个青年钢琴家的社会责任感。音乐的传播是双向的,通过演奏一些热门作品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还能向公众推介自己的价值取向,用自己的能力将一些尚属冷门的作品推广给公众。但将这样一部交响乐作品集中展现于一架钢琴上,想必对演奏者在体力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吧?
  是的,李斯特的这个改编版本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他将本应在交响乐队中呈现的多重声部及丰富的音响效果尽可能地浓缩于一架钢琴上。特别是现场演奏这首曲目,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它在我目前所有演奏的曲目中也是十分特殊的,因为一般的曲目在整个乐章中只会有一个点是全曲的中心,但这部作品的中心是滔滔不绝、层层叠置的,尤其是四个乐章一起弹奏时,那真的是对情感及体能的双重考验,让人应接不暇!所以这首曲子我非常推荐大家到现场聆听,除了听觉上以外,视觉上也是一个不错的享受。
  在专辑中,这首曲目在视觉画面上做了特殊的设计,采用了橄榄球运动员的画面,对应音乐中跌宕起伏的细节描述,更具象化地体现出原本交响曲内蕴含的同命运对抗的挣扎感及迎难而上的力量,这也使得很多不那么了解这首曲目的听众更好地理解到音乐中暗含的情感与思绪。
  在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当下,许多原定的演出计划不得不推迟,对于钢琴家来说,“希望”这个词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这张专辑本计划于2020年推出,因疫情的影响一再延期,却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张胜量在这段演出计划暂时搁置的时间里受到启发,从一个演奏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位创作者,创作了他的首部钢琴作品《第一号即兴曲(希望)》,这首作品也收录于这张专辑中。关于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张胜量回忆道:



  2020年取消了很多演出。我在家隔离,看着世界各地的新闻,有很多感触,所以萌生出创作一首钢琴曲的想法。每天的闲暇时刻,我就在钢琴上摸索旋律,直到初步形成这首作品。
  这是一首相对短小的作品,音乐从开头的挣扎到之后有些感触,最后到圆满——这大致就是这首作品的转变与状态。
  其实我从小就很喜欢作曲,因为我认为作曲是一个让我自由表达自我的机会。相对于演奏他人的作品,哪怕我再有自己的个性,还是需要遵循这些作曲家原本的风格,所以作曲让我觉得可以更自由地展现自己。我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时修读了许多作曲相关的课程,学习了比较系统与实际的作曲知识。这部作品也受到了贝多芬的影响,我设置的主题动机非常简单,通过维持它、发展它从一而终,最后形成了这个作品。
  现场聆听张胜量的这部原创作品,我本以为会是一首较为常规的钢琴小品,没想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现代化手法的半音进行,还有非常多的左右手不规则节奏对照。高低声部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它们之间包容渗透,隐约间还有李斯特钢琴曲《钟》主题乐思的变奏展现,甚至还有些中国作品起承转合的整体构思。
  综合来看,这是一部乐思勃发的作品。關于为什么会选用“即兴曲”作为体裁,张胜量这样解释道: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因为即兴曲这样的形式比较利于发挥,没有框架的束缚。这首作品除了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感走向,还有一些即兴的色彩在其中。
  我个人非常注重“即兴”,因为我认为很多人忘记了以前肖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即兴演奏家,我们如今绞尽脑汁分析的作品可能只是他们当时即兴的灵感表达。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对作品抱有一种严肃钻研的态度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会有一些即兴的因素在其中。“希望”这个主题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内涵在其中,很契合即兴曲这样的体裁。
  那么在现场演奏这首作品时,你会有自己即兴的成分吗?
  我认为即兴演奏有时不是指随性地弹奏音符,即兴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作品的处理上,包括作品的情感以及细节上的一些设计。我在音乐会前不会非常程式化地设计当天准备弹奏的作品,更多的是依托音乐会当下的一种实时感受来处理作品。
  当然,在实际的演奏中,我也会根据具体曲目区别对待。例如贝多芬的一些钢琴奏鸣曲是需要比较严肃对待的,而李斯特的《钟》、门德尔松的一些无词歌等作品,在演奏时就需要坚信它们的品质来自一种很自由的展现,对这类作品做过多的提前设计就会显得不自然,也不能体现作曲家当时真正的心理情感。
  从张胜量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对他来说,每场音乐会都是独特的,灌注了演奏者当下即时的感受与个人的理解。
  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有了第一部作品,张胜量的身份也从演释者转变为创作者。回观演释者的视角,究竟怎样才能说是尊重作曲家呢?
  尊重作曲家首先要做到理解他的作品及背后的一些观点,但同时也要拓展自己的思维,作品有严肃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俏皮的一部分。
  打个比方,我在研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时候看到有史料介绍说,原本的第一乐章同现在我们所听到的第一乐章相比有更多的内容。这一点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对我来说,创作本身不是一件难事,我一直不断地想要创作更多喜爱的旋律,但最后呈现的时候我还是牺牲掉了很多片段与灵感,这样的取舍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挣扎。
  所以我认为创作这件事情不仅是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作曲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听到的音乐。作为演释者,要在尊重、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个性,丰富作品。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去理解,去拓宽,让作品更完美地呈现就是对作曲家的尊重。
其他文献
1  霍莉·亨里克森驾驶的厢式货车以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冲向公路护栏。此时,霍莉意识到自己将会因为贪吃一份甜点而丢掉性命。她不应该在梅氏卡车休息站停留,也不应该去甜品店,更不应该买那份黑莓冰淇淋甜点。  她本该到麦当劳汽车餐厅,点一份超大杯咖啡。她就要这么做了,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现在,这份加了黑莓的冰淇淋甜点尽管有祖母的味道,但可真要害死她了。  “我还年轻,不能死。”她一边想一边把脚从油门上
贝丝是在等死。  至少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一定会这样想。那家伙紧张的面孔在闪烁的电视屏幕上时隐时现。电视上隐约能看到佛罗里达州的轮廓,但在五级飓风的气旋之下,图像几不可见。飓风萨布丽娜似乎跟佛罗里达这个阳光之州有着深仇大恨,决不肯轻易与它擦肩而过,就像个蓄力已久的重装战士冲杀而来,势不可挡。  早在第一波暴风横扫这片土地之前,州长就已下令全州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各部门纷纷通知人们用木板加固房子,然后赶
摘 要: 高职院校乐器博物馆在高职文化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音乐文化传承、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乐器博物馆为例,探讨其功能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应着力充实、丰富馆藏内容,以优质的展品服务主导专业;开展学术研究,推动课程体系构建 ;扩大民族民间乐器收藏,助力区域“非遗”传承;建设现代化博物馆以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关键词:高职;乐器博物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 中国电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三次电影高潮,其中坚守人民的价值观成为重要的核心支撑。由此延续到当下中国电影进入第四次高潮进程中,强调价值观坚守的意义格外重要。而判断高潮的标准成为需要辨析的问题,以自身价值观为核心而不是以域外的电影标准为要的本土判断标准理当确立。由此,随着主流价值观表现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再到新主流电影的嬗变,是中国电影进入新阶段的开放过程。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将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教学情境:启迪审美  众所周知,一堂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课需要从音乐的感性体验入手,教师要营造符合作品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审美体验。其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朗诵、故事、诗歌、舞蹈、器乐表演等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从感性出发,营造教学
提起迷人的俄罗斯芭蕾音乐,人们马上会想到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睡美人》《天鹅湖》等。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作曲家——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同样是一位舞剧音乐创作领域的天才人物。  1865年,格拉祖诺夫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殷实又文艺氛围浓厚的出版商世家。他被誉为“交响乐大师”,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最后一人,共创作了三部舞剧、五部协奏曲及九部交响曲等。早在十六岁时,他就完成了第一部交响
许歌卉新专辑《琴键上的舞蹈》即将出版发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钢琴家许歌卉录制,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个人钢琴现场演奏新专辑《琴键上的舞蹈》将于2021年11月发行。  2004年许歌卉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钢琴教育家陈曼春教授,2016年毕业于有着钢琴界“哈佛”之称的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师从钢琴教育家、挥家阿里·瓦迪教授,以满分成绩获学士与硕士学位。专辑作品选自许歌卉201
被《二泉映月》《天方夜谭》孕育的生命  “母亲常跟我讲,我所受到的音乐的影响,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刘炬出生于1972年,他的母亲闵惠芬当时还只是年纪尚轻的“小人物”,但作为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的冠军,在年轻人中已是颇有影响力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相识的一位老前辈悄悄塞给她一张唱片,是“盲人阿炳”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老前辈叮嘱她,多听听这样的唱片,以后可能都没有了。闵惠芬如获至宝,躲到小阁楼
当午后的微风携来丝丝凉意,当满眼的苍翠欲滴被疏疏落落代替,当漫步长廊时耳畔不时传来“沙沙”声响,当大地被炙烤出丰收的味道,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另一个季节的来临。也许届时的冷雨时常来得猝不及防,粗暴地驱赶着盛夏残留的温度,噼噼啪啪地敲击出惆怅的旋律。然而,阴霾终会过去,当天空架起长长的彩虹桥时,你会为雨过天晴而绽放笑容。  快乐是生活赋予挑战,我愿迎难而上。  《坐着班车去上学》一文中,我在离家二十几公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次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安达”组合来交流演出。演出现场盛况空前,学术厅被围得水泄不通,时而激烈、时而宁静的音乐让每一位在场的观众都为之震撼,而我更是如痴如醉,深受感染。“安达”的音乐似乎把我带到了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从奇妙的自然之声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净化灵魂的力量!  再听“安达”是在2018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民族声乐研讨会上,我在小音乐厅、上音歌剧院和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