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均质油藏由于在储油层不同位置的原油构成及化学成分不同,在开采采集上存在一定难度。注气驱油开采可有效提高开采效率。《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非均質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以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很大部分油藏中的原油化学成分组成与物理特性较复杂,呈现在同一油藏中原油在浓度梯度和原油物性密度上的非均质性。由于非均质油藏的这一特性,使钻井开采难度增大,采集效率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油气的开采成本。在非均质油藏的开采过程中,注气开发和注水开发同属二次采油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含油藏地层压力,提高油田产能和采收率。而相较于注气开发而言,非均质油藏田注水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水压力高,注水量小,补充地层能量困难;易受污染,渗透率进一步降低;水质要求高,注水成本高;产能低,采收率低;投入大,产出小,经济效益差等。对于非均匀程度较为严重油藏而言,注气采集具有明显的优势,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强;注入气体不会和地层中的地层水和岩石矿物,尤其是和粘土矿物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造成储层伤害。注入的气体在地层条件下易溶解在原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有利于开采。若在地层条件下能实现混相或者半混相,则能大大减小毛管力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这对孔隙孔道细小的低渗透油田十分有利。
  在非均质油藏开采过程中使用注气方式主要取决于油藏储层性质和气源条件。对于大多数油藏,气源的选择余地是很有限。如果油层下部或附近有天然气田或CO2气田,对注气开发是很有利的。在有了一定气源条件下,根据储层性质和气体成分可确定适宜的注气方式。储层性质主要指储层构造特征、埋藏深度、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原油成分、混相条件等。由此可确定该储层是否适宜注气和以什么方式注气。按地层中油气接触方式可分为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注入气体种类有:干气、富气、二氧化碳气、氮气、空气等。注入方式上还可采用气水混注的方式。因此,在非均质油藏开采过程中使用注气方式需要紧密结合油藏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注气方式,提高采集效率。
  在非均质油藏开采过程中可注入CO2、空气、氮气等多种气体。其中,CO2是在注气开采中使用较早、范围较广的气体。CO2混相驱是一种较理想的气驱方法,CO2易溶于原油,使原油粘度降低,混相压力也较低。但CO2也存在气驱的共同弱点,即易发生气窜,发生气窜是油田注气开发的巨大威胁。如果在注气过程中气粘度极低,在地层中很容易向前突进,形成气窜,很快在油井突破,气体一旦突破油井气油比会急剧上升,影响油井正常生产,使产能和采收率降低。经过我国多年开采实践,注入氮气在驱油开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对管道造成腐蚀,相较于CO2而言具更好的经济效益。非均质油藏开采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结合油藏的地理环境与气藏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注入气体。注汽井是注气驱油技术的关键设备之一,高质量的注气井施工是提高非均质气藏采集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注汽井设计时,需对注入井油管从气密性要求、防腐性要求、尺寸要求、设计要求等方面严格筛选,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为注气开采提供有效保证,避免因注汽井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开采效率的降低。
  综上内容均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书中进行了详尽分析及讨论,注气驱油开采是在非均质油藏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据实践观察可有效提高开采效率。非均质油藏油田工作人员在采集作业中需结合油藏实际选择注气方式、结合油藏实际选择注气类型、严格把关注气井施工质量,根据具体油田气源、水源条件,储层性质,开发效果,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注气方法,提高采集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岩心、地球物理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开展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辫状河流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后者是三工河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内平原和外平原亚相。内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粒度粗,厚度大,成熟度低,煤层不发育。外平原亚相砂岩粒度细,厚度薄,成熟度较高,煤层发育。内平原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外平原,三工河组优质砂岩储层均分
期刊
我国油气资源总储量相对丰富,但至今已探明油气储量在总储量中占据的比例依旧偏低,对我国油气资源的总体利用率还远远不够。相比于发达国家,国内的钻探技术起步较晚,与其始终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石油钻井》一书概述了国内外钻井技术的重要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应用领域,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钻井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技术层面上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展示了其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  国内地质钻探
期刊
低渗透油藏占据我国油气资源总储量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随着对常规油田的持续开发,其油田整体产能及剩余可采储量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人类日常需求,此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低渗透油藏开发意义重大。《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评价技术》一书基于低渗透砂岩油藏,概述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沉积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及研究现状,介绍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特征、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较成熟的数值模型,随后结合大量开发实
期刊
摘 要:为研究阔斯加尔地区有机碳和硫与铀成矿关系,以西山窑组上段为研究层位,通过对不同分带中的样品分析结果得出铀在氧化带迁移、在过渡带富集的成矿机制,有机碳、硫化物等还原质与铀呈正相关性,通过绘制有机碳及硫化物平面分布与铀矿体关系图,阐述了层间氧化带在强还原质富集地带尖灭的特性,分析讨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在铀成矿过程中控制矿体产出空间的作用,揭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控制铀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和
期刊
摘 要:随着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油气勘探工作进一步加深,克拉苏构造带已成为库车坳陷内成藏特征研究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对于克拉苏构造带的成藏研究仍以传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为主,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难度更高的勘探工作。为探明克拉苏构造带的控藏因素,以油气分布门限控藏理论与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工区内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古隆起分布特征等资料,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成藏功能要素联合控藏模型。
期刊
摘 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显示,乌恰前陆盆地新生界具Cu,Pb,Zn,Sr,Ag,Ba的高背景和局部富集特征,是形成层控砂砾岩型铜铅锌矿的有利成矿部位。本次工作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新疆乌恰县阿克套一带成矿元素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异常查证在研究区首次发现阿克套砂岩型铜矿。通过调查评价、预查两个阶段的工作,系统研究了该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控矿因素并确定找矿标志。初步分析了矿床成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油田注水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不少油田也相继进入开发后期,油田综合含水量大幅提升。《油田注水新思路的探求与实践》一书综述了国内外油田后期注水开发的研究现状,剖析了油田开发后期注水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讨论了“均衡注水”及“非均衡注水”两个主导思路的异同及适用条件,总结了现存油田开发后期强化注水工艺及模式,探讨了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  随着不断注水开发,井筒注入采出液均衡性变差,
期刊
随着国内各大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油田开发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充分掌握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形式及赋存规律,并对其饱和度分布进行准确认识及评价则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稳产高产的必要措施。《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一书综述了国内外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及控制影响因素,系统探讨了用于高含水油田剩余
期刊
国内各大油气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开采中后期阶段,原油开采效率显著下降。为提高原油产量,我国加大了对储量丰富但油品较差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力度。《钻井地质》一书结合不同油气藏地质特點,叙述了水平井钻前准备工作及钻井地质设计,深入分析了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地质因素,提出了水平井钻井地质相关优化设计方案,总结了地质录井方式、地层测试工作及完井阶段的资料收集。本书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可为我国
期刊
摘 要: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斜坡带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乌尔禾组发育中缓坡浅水砾石质扇三角洲,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沉积物搬运距离长,导致扇三角洲相带宽,但以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由于沉积水体较浅,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缓坡地形上扇三角洲的影响范围大,表现为氧化色与还原色纵横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