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及明确要求,正确处理两个方面谈论对《读本》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整体感知;文化积累;比较阅读
现行《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阅读《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灵活性比较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读《读本》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读本》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选文具有延伸性、鉴赏性、知识性、典范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本》中某些文章甚至比课本更好,学生更有兴趣阅读。它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读本的指导,一是注重整体感知,因为新教材、新课标都强调了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按照章节条分缕析、肢解课文的老路,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为此,我们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要强调整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强调语言文化积累,重点强调成语、俗语、名句、警句的理解记忆。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不到加强,那么整体把握全文质量会受到影响,而阅读能力也将难以形成。三是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必须还学生思想以自由,使阅读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天地。
二、明确要求,讲究处理方式
1.不同文体,不同要求。
叙事性作品,要求整体感知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内容及形式,摘抄名言、警句、妙语等,注意语言积累,写200字左右随感;说明评论性作品,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划出能够体现观点的关键语句,质疑一二个有价值的问题;诗歌,要求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诵读二至三遍,写出赏析短文;科技说明文,摘抄编写主要信息,抄录精妙语言,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文言文,对照注释,读懂原文,概括大意,诵读课文,记住名句。
2.由内到外,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由课内的课文联系到课外的《读本》,比较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解读《读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把课本与《读本》上有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单元检测,关注效果。
每一次检测也将《读本》上有关篇目纳入检测范围,具体检测内容基本上是在提出的“自渎要求”范围之内,如此操作,效果较好。
【关键词】整体感知;文化积累;比较阅读
现行《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阅读《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灵活性比较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读《读本》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读本》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选文具有延伸性、鉴赏性、知识性、典范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本》中某些文章甚至比课本更好,学生更有兴趣阅读。它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读本的指导,一是注重整体感知,因为新教材、新课标都强调了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按照章节条分缕析、肢解课文的老路,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为此,我们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要强调整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强调语言文化积累,重点强调成语、俗语、名句、警句的理解记忆。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不到加强,那么整体把握全文质量会受到影响,而阅读能力也将难以形成。三是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必须还学生思想以自由,使阅读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天地。
二、明确要求,讲究处理方式
1.不同文体,不同要求。
叙事性作品,要求整体感知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内容及形式,摘抄名言、警句、妙语等,注意语言积累,写200字左右随感;说明评论性作品,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划出能够体现观点的关键语句,质疑一二个有价值的问题;诗歌,要求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诵读二至三遍,写出赏析短文;科技说明文,摘抄编写主要信息,抄录精妙语言,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文言文,对照注释,读懂原文,概括大意,诵读课文,记住名句。
2.由内到外,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由课内的课文联系到课外的《读本》,比较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解读《读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把课本与《读本》上有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单元检测,关注效果。
每一次检测也将《读本》上有关篇目纳入检测范围,具体检测内容基本上是在提出的“自渎要求”范围之内,如此操作,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