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早产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88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44在一般护理中增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早产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及抑郁程度。
【关键词】母婴分离;产后焦虑;护理干预;影响
早产儿系统器官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抵抗能力较低,其喂养需求相比于正常新生儿更高,需送入NICU进行特殊的护理与治疗。由于母婴分离导致产妇角色缺失,且对于自身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的担忧,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影响了预后质量。为改善此种现象,现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88例进行研究,其中44在一般护理中增加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88例均为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产妇孕周28-36周,平均(32.4±1.8)周,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为(40.8±5.1)岁。研究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40.3±5.4)岁,孕周28-35周,平均(32.3±1.7)周。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对产妇用药及补液,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床单位进行更换,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注意保暖,保持会阴部位的清洁卫生,以碘伏对会阴部位进行消毒,每日两次。研究组:在一般护理中增加(1)心理护理:由于产妇始终存在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心理的疏导,随时对产妇心理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总结,通过交流及沟通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注意倾听产妇的诉求,以手势、眼神及肢体的碰触表示同情及感同身受,以赞美的语言鼓励产妇,并讲解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2)知识宣教: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早产儿接受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将治疗的步骤及原理、目的制作成宣传手册进行发放,并通过口头形式进行宣讲,加深其理解程度,询问产妇是否存在疑惑,并给以专业的解答。(3)信息支持:为缓解产妇的消极情绪,可安排产妇对早产儿进行探视,每日将早产儿的最新信息告知产妇,稳定其情绪,提高信任感。(4)乳房护理:告知产妇进行乳房的自我护理,教会其按摩的手法,从乳根部位打圈式向乳晕部位按摩,每隔六小时按摩一次,隔三小时挤奶并将乳汁带入NICU给予早产儿,可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同时对产妇起到安慰作用。(5)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可通过绿色植物的点缀增加温馨氛围,告知产妇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加强营养食物的补充,将夜间的操作尽量移至白日,减少噪音的影响,保证睡眠的时间与质量,促进身体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1]:(1) 轻:50-59分;(2) 中:60-69分;(3) 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2]:(1) 轻:53-62分;(2) 中:63-72分;(3) 重:≥7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两组患者心理情况对比(n=44,分)
3 讨论
医学上对于早产儿的定义为妊娠时间在28至37周,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儿,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所有新生儿中,早产儿比例约为百分之7以上,而我国则达到每年一百五十万例,数字于近年来呈不断增加的趋势[3]。早产儿由于其自身发育的特点,无法由产妇自行哺乳,需要护理人员代为治疗与喂养,而与此同时,产妇需要承受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4],精神上及心理上的波动对于内分泌系统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使其发生紊乱,影响了疾病的预后。
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而护理干预则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患者的青睐,相比于传统护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患者的恢复为目标,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能够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做出针对行的护理措施,增加了心理、生活、知识上等多方面的干预,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发现,对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后,动态了解了产妇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心理存在的不良情绪,早期的进行了干预与制止,而知识上的宣教增加了产妇对于治疗的信心,信息支持减少其对早产儿担忧,起到了一定的安慰作用,使缺失的母亲角色得到补充,在多方面的共同干预下,降低了产妇的心理压力,情绪得到好转,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5-6],对早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缩短产妇恢复时间,减少医患纠纷,稳定情绪,提高了满意程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进行总结及分析后,对于不足之处给予相关干预以弥补,将单一的“生理护理”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模式,研究组产妇在经过心理、生活、知识、信息支持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其焦虑及抑郁程度得到明显降低,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对早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连欣,班亮阶,陆青梅等.护理干预对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17-118,123.
[2]黄卫华.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89-1791.
[3]丛云凤,赵红,朴丽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产妇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09-3410.
[4] 罗琳雪,韦桂源,方文珠等.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4):3599-3600.
[5] 羅嘉凤,翟惠敏.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12-113.
[6] 季庆华.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57-58.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早产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88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44在一般护理中增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早产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及抑郁程度。
【关键词】母婴分离;产后焦虑;护理干预;影响
早产儿系统器官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抵抗能力较低,其喂养需求相比于正常新生儿更高,需送入NICU进行特殊的护理与治疗。由于母婴分离导致产妇角色缺失,且对于自身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的担忧,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影响了预后质量。为改善此种现象,现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88例进行研究,其中44在一般护理中增加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88例均为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生产的早产儿产妇。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产妇孕周28-36周,平均(32.4±1.8)周,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为(40.8±5.1)岁。研究组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40.3±5.4)岁,孕周28-35周,平均(32.3±1.7)周。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对产妇用药及补液,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床单位进行更换,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注意保暖,保持会阴部位的清洁卫生,以碘伏对会阴部位进行消毒,每日两次。研究组:在一般护理中增加(1)心理护理:由于产妇始终存在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心理的疏导,随时对产妇心理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总结,通过交流及沟通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注意倾听产妇的诉求,以手势、眼神及肢体的碰触表示同情及感同身受,以赞美的语言鼓励产妇,并讲解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2)知识宣教: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早产儿接受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将治疗的步骤及原理、目的制作成宣传手册进行发放,并通过口头形式进行宣讲,加深其理解程度,询问产妇是否存在疑惑,并给以专业的解答。(3)信息支持:为缓解产妇的消极情绪,可安排产妇对早产儿进行探视,每日将早产儿的最新信息告知产妇,稳定其情绪,提高信任感。(4)乳房护理:告知产妇进行乳房的自我护理,教会其按摩的手法,从乳根部位打圈式向乳晕部位按摩,每隔六小时按摩一次,隔三小时挤奶并将乳汁带入NICU给予早产儿,可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同时对产妇起到安慰作用。(5)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可通过绿色植物的点缀增加温馨氛围,告知产妇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加强营养食物的补充,将夜间的操作尽量移至白日,减少噪音的影响,保证睡眠的时间与质量,促进身体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1]:(1) 轻:50-59分;(2) 中:60-69分;(3) 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2]:(1) 轻:53-62分;(2) 中:63-72分;(3) 重:≥7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程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两组患者心理情况对比(n=44,分)
3 讨论
医学上对于早产儿的定义为妊娠时间在28至37周,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儿,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所有新生儿中,早产儿比例约为百分之7以上,而我国则达到每年一百五十万例,数字于近年来呈不断增加的趋势[3]。早产儿由于其自身发育的特点,无法由产妇自行哺乳,需要护理人员代为治疗与喂养,而与此同时,产妇需要承受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4],精神上及心理上的波动对于内分泌系统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使其发生紊乱,影响了疾病的预后。
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而护理干预则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患者的青睐,相比于传统护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患者的恢复为目标,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能够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做出针对行的护理措施,增加了心理、生活、知识上等多方面的干预,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发现,对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后,动态了解了产妇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心理存在的不良情绪,早期的进行了干预与制止,而知识上的宣教增加了产妇对于治疗的信心,信息支持减少其对早产儿担忧,起到了一定的安慰作用,使缺失的母亲角色得到补充,在多方面的共同干预下,降低了产妇的心理压力,情绪得到好转,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5-6],对早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缩短产妇恢复时间,减少医患纠纷,稳定情绪,提高了满意程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进行总结及分析后,对于不足之处给予相关干预以弥补,将单一的“生理护理”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模式,研究组产妇在经过心理、生活、知识、信息支持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其焦虑及抑郁程度得到明显降低,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对早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连欣,班亮阶,陆青梅等.护理干预对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17-118,123.
[2]黄卫华.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89-1791.
[3]丛云凤,赵红,朴丽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产妇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09-3410.
[4] 罗琳雪,韦桂源,方文珠等.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4):3599-3600.
[5] 羅嘉凤,翟惠敏.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12-113.
[6] 季庆华.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