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景物更深处漫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喜欢悠游于山水之间,在形态各异的景物中放飞心灵,并从中观照自我,寄托丰富的情思。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发现众多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大多会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鉴赏。更为奇妙的是,在鉴赏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绪渐渐发生了变化。
  笔者拟以《短文二篇》中的《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为例,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向景物更深处漫溯。

一、基于客观属性,明确景物“是什么”


  谈及认知景物,学生认为不是难点,在他们的心目中,景物是一种熟得不能再熟的事物。因为很多景物是学生生活中的客观观照对象,乃至就是他们的“亲密伴侣”。但是不少学生对于这些景物的认知还是不全面不深刻,特别是对被作者文章中所选景物。为此,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景物的客观属性。
  以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为例,文中写到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对于这些景物的客观属性,学生需要准确把握。例如,高峰的特点是高峻,耸入云霄;清流的特点是清澈,澄明;青林翠竹的特点是青翠欲滴,清新怡人……教学中,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将这些景物置于一个更为阔大的背景下,形成系统整体的认知,了解作家为什么将一些毫无关联的景物联系在一起。为此,阅读文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共同属性进行探究,继而为进一步的鉴赏奠定基础。阅读中,只要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共性的分析,以及紧扣文本结句中的概括“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能迅速把握住它们的共同属性——奇丽。再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作者分别描写了月色、竹柏影等景物,月光如积水般空明,竹柏影似水草在摇曳。整体看来,作者刻画了一个由月色带来的奇妙境界——这里犹如冰清玉洁般美丽,魅力非凡。鉴赏中,也只有将对个别景物的鉴赏上升到整体贯通的高度,文本所写景物的基本属性才会得以显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重点提醒学生既要入于个别景物中,又要超出其外,跃升到一个更为宏观的景物描写环境之中。

二、基于主观意念,明确景物“寓什么”


  景物描写几乎是所有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共爱,这里面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上文所述的客观属性的揭示,也有人物活动背景的铺陈,更有作者创作意旨的寄寓。
  阅读过程中,在把握景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引领学生着重揣摩一个基本事实:客观景物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仅仅选用了所写景物呈现给读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学生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搞清楚作品中的景物都是经过作家精心挑选的,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味。作家已经将自己的情感映射到自然景物之中,这些景物继而具有了审美意义上的主观属性。因而这些景物就超越了自然存在的意义,它们承载了作家的主观思想,景物就成为了一个巧妙的载体,让作家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让读者从中透析作家的心灵世界。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空明的月色已经超越了它的本分,承载着作家此时复杂的思想。作者苏轼因为被贬黄州,一个经纶满腹而又有着志向的文人就这样被空置着,无法排解的怨愤之情可想而知。但是,向来达观的苏轼又非一般贬谪之士所能相比。月色的空明恰恰传达的是他那非凡的心境,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没有任何俗世的杂念。于是,空明之月色与光明磊落的苏轼在此文中两相映照,物我合一,两者已然相融。鉴赏时学生需要透过这月色把握苏轼的内在心境,继而领悟并赞叹他高洁的品质。教学中经由这样的解析,学生对景物的主观之寓才会有所认识,由此也才能領略经典文学之高妙、文学大家之独特风范。

三、基于文化指向,理解景物“明什么”


  自古以来,作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并以各自的创作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乃至影响着各自所处的以及之后的社会。
  中学生赏读古人的文章,除了要了解其字面含义,还要领悟其审美意蕴,更要掌握其中所隐藏的文化现象。据此,对古代作品的赏鉴就会由浅表层面的意义解释,上升到深层次的意蕴研讨。只有深入研读,文本解析才能深入、全面。于是,对文本背后作者意欲“明什么”的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以《答谢中书书》为例,作者眼中的景物奇特瑰丽,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原来,作者描写这样的山川景物旨在谈文人雅士的价值取向。这里的景物犹如仙境,在作者眼里这样的景物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不再存现了。至此,作者要表达的文化价值取向渐渐明确——与谢灵运一样寄情山水。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对山水的迷恋,对自然的皈依,是陶弘景在本文中表达的志趣,也是他清静无为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深入阅读,学生对文中景物的选择及其客观、主观属性的认知会上升到更加全面的高度。再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对空明月色的欣赏,本身就表明了苏轼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不同流合污,不愿意与政治观念不同的人共事,即使被贬抑,但志向依然不改——这是文人雅士的价值追求。但是,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透露出了作者不甘寂寞、不愿做闲人的复杂心态。夜里有月,月光下有竹柏,这是天下人可共同欣赏到的美景,但是为何只有苏轼与其友人张怀民赏鉴到了?这样的对比透露出了作者真实的心声。做闲人实属无奈,但既然做了闲人就好好放松自己,旷达乐观的心态和价值观一显无遗。原来作者眼中的这些景物都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并非纯粹客观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审美意象。
  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景物存在有其客观属性的支撑,但其中还寄寓着作者的审美取向,更蕴含了作者在特殊情境下的文化价值观。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景物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葛洪波.谈立足于文本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17).
  [2]甘南彬.对话,向语文阅读深处漫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6).
  [3]何海华.一样的山水,别样的情怀——《短文两篇》比较赏析[J].初中生辅导,2013,(35).
  作者简介:徐立群(1982—),女,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古诗文教学。
其他文献
“胫”(jìnɡ):指小腿。“不胫而走”,原义比喻贤才投奔慕贤者;现比喻消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易混淆成语有不翼而飞。“不翼而飞”主要指东西丢了,“不胫而走”主要指消息散播迅速。  该成语出自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是孔融的好友。他为
The hardest arithmetic to master is that which enables us to count our blessings.  世界上最难的算术题是如何清点我们的祝福。  According to legend, a young man while roaming the desert came across a spring of delicious cry
拿起书架上的《朝花夕拾》,是因为书名引起了我的好奇。朝花夕拾也就是旧事重提。这部散文集叙述的是鲁迅的童年往事。书中的故事,是鲁迅个人的,也是我们的,它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那些日子。  鲁迅的童年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开始急剧地走向灭亡的时代。因为有那样一个时代,才有了鲁迅,才有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阿长,也就是“长妈妈”,对“迅哥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她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一个他曾经“不大
初中毕业,有一丝留恋与不舍,但更多的是对高中生活的期待与希冀。中考过后,怀着兴奋与憧憬,我参加了“华科科学营”,来到心仪已久的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难忘之旅。  追梦:科技与创新  华科是一所洋溢着新思维、新探索气息的大学,学校开设的启明学院便是一个缩影。学院院长围绕着创新为参观者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演讲,他阐述了创新的重要,列举了启明学院六个学子发明创造的事例。这些学子有一个共同点——拥有创
2018年10月24日,開州区大进镇红旗村。  天刚蒙蒙亮,重庆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开州区大进镇工作队队长郑夕明、副队长薛奉军就爬上山头,钻进1500亩的巴渠茶园。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地,杂草丛生;一年后,这里变成了现代化茶园基地,到处绿意盎然,宽大通畅的生产便道穿插其间。”郑夕明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大进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精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仍存在一些误区。   多喝骨头汤能防骨质疏松   人们常喜欢喝骨头汤补钙,可能是源于“缺啥补啥,吃啥补啥”的理论——肾不好就吃动物肾脏,肝不好就吃肝脏,骨质疏松是骨头不好,那就多喝骨头汤吧。其实,一杯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年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不仅油腻,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均衡饮食,健康饮
摘要:单音节名词在初级汉语学习者所学词汇中所占比重很大,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基础。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四级词汇中单音节名词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整理,从笔画、部件、词性、词频四方面分析单音节名词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从词根、语义场、义项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现代汉语单音节名词教学方法。  关键词:等级大纲;对外汉语;单音节名词;教学  一、现代汉语单音节名词及特点
转眼间,国庆节又到了。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凝聚了无限的爱国热情。其实,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也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纽带,将亿万民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这种情感,超越了时空,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底。  每逢国庆临近,对天安门向往的频率就会高一些。  六十五年前的十月一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震撼乾坤激荡宇宙的声音伴着一个民族的自
邂逅一首好诗,如同在春之暮野,眼波流转,微笑蔓延,怦然心动。  ——题记  李商隐的诗,向来朦胧又绮丽。“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那般的清丽明亮,灿若星河,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他生于晚唐,错过了最为繁盛荣华的时期,终生潦倒,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句,炼字精巧,绮丽浓艳,毫无末世悲凉之感。这般的洒脱,恐怕也只有他一人。  李商隐的诗作名篇甚多,其中最深得我心的,莫过于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
上课听歌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在下面听歌。  怕老师下来看见,于是想叫同桌帮我把风,我拍拍同桌的肩膀,然后指指我戴了耳机的耳朵,指指老师,再指了指嘴巴。意思是我在听歌,老师走下来了叫一下我。  我同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大声说:“老师,我同桌在听歌,叫你讲课声音小一点。”  当时我就疯了……  电 话  在宿舍还没睡醒呢,该死的电话来了:“你今天有事吗?”  我睡得迷迷糊糊:“没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