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后路骨性结构切除后复位重建的方法治疗上颈椎哑铃型肿瘤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台州医院收治并通过什么方法治疗的17例上颈椎哑铃型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6~84岁,平均57±23岁。17例的病理类型包括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3例、同一节段同时出现神经鞘瘤和脑膜瘤3例,均为术后病理诊断。17例均一期后入路行肿瘤切除术,其中3例切除寰椎后弓或枢椎椎板棘突复合体原位复位且未行内固定,14例行切除或单开门的寰椎后弓或枢椎椎板棘突复合体原位复位后用微钢板进行内固定重建。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分数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等进行比较。影像学上测量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度。
结果本组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及大出血;手术时间113~265 min,平均(184±43)min,出血量100~900 ml,平均(203±223)ml。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28.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患者肌力及感觉较术前明显恢复,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ASIA分级为:C级1例,D级11例,E级5例。术后C级恢复至D级,8例D级恢复至E级,3例D级术后未恢复至E级。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度较术前减少,但是嘱患者旋转及屈伸颈部时未诉明显的颈部僵硬以及不适。1例术中出现心跳骤停,停止操作后自行恢复心跳。9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无切口感染。
结论上颈椎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难度高、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特点,后路骨性结构切除后复位重建可有效恢复上颈椎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的活动度,改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