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中石化”)这两大国内石油业的巨人自1999年发动的加油站收购战,终于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两大集团达成共识,不再以超高价收购油站,停止了这场从长远看两败俱伤的收购战。
加油站无序竞争时代
近10年来,我国加油站数量迅猛增加,已有近9万座遍布全国城乡。加油难问题解决了,但加油站数量过多过滥、成品油质量鱼龙混杂、经营手段五花八门等问题接踵而来。仅山东省高峰时竟达到万座,广西覃塘到桂港20公里的路段就有加油站24个。
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成品油的年零售量在6000万吨左右,而现有大小加油站近9万座,按目前水平,一般一个加油站年加油量在1000吨左右才能维持经营。由此可知我国的加油站数量已处于饱和状态。
美国平均4000多辆汽车一个加油站.而我国平均数为800~900辆。对此美国环球石油市场咨询公司塔特森先生说: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了过量加油站,有些加油站没挣到钱,在八九十年代关闭了,目前中国在做同样的事。
全国性的成品油市场整治开始于1994年,至今已经8年。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3次发出有关“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文件。国务院有关部委局也相继发出“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的通知。现在虽然市场秩序有些好转,但布局不合理、过多过滥、税负不均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仅靠发文件、行政干预是难以改变市场混乱局面的。
石化行业的权威人士在分析市场混乱原因时指出:市场规则不完善,给一些违规建设和经营者留下了可乘之机。以前地方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对加油站建设的审批,依据的是1992年建设部颁发的《小型石油库及加油站设计规范》,这个标准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制定,只适合于城市加油站,而对国道、省道及乡镇等加油站的建设规模、占地面积没有明确规定。规定模糊导致近年一些地方加油站重复建设、布局混乱。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把加油站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只要拿钱来,不管明天如何。
缺少行业规划是加油站盲目发展的又一原因。加油站除了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行业特点外,还是商业网点,只有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市场才能良性发展。而一些地方,追求眼前利益,实行地方保护,对市场监管不严。一位福建油商公开说,建加油站是为了卖掉赚钱,卖不掉就经营四五年,然后白“送给”当地。我国加AWTO后,一些人圈地建站等待外资收购,中国两大石油公司对社会加油站的收购,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加油站的盲目建设。
日前国务院要求各省经贸委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行业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在2002年6月30日前明确本地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加油站的设置间距和城区加油站的设置半径,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加油站在2003年12月31日前搬迁或者关闭。对纳入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连锁经营体系的社会加油站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其余的加油站于2002年8月31日前一律关闭。
石油巨头疯抢油站
如果要问最近两年做什么最赚钱,恐怕当数加油站了。由于成为争抢的目标,加油站身价陡增。中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定下了雄心勃勃的增加加油站计划,全力并购。
中石化对外宣称,该公司计划在2000~2003年期间,投资人民币313亿元,用于扩大公司石油产品的零售业务。其中的251亿元人民币将用于购买现有加油站,以及在中国主要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线修建新的加油站。另外6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将用来从地方政府手中购买石油存储和运输设施,或用于建造新的设施。中石化总公司希望通过增加投资,到2003年将其占整个中国石油产品零售市场的份额由1999年的40%提高到2003年的70%。
中石油则计划在3年内占有北部和西部市场的60%份额。国外大公司更是不惜亏本介入,对一向重视终端销售的他们来说,占住了国内销售市场,就占住了一切。一旦中国放开市场,束缚已久的他们便可以放手一搏。尽管国家并没有给外商介入加油站开绿灯,但实际上国际油商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悄悄行动,他们通过各种“暗合”方式,要么投资合股,要么品牌包装,搞特许经营,将一些社会性(或私营)加油站收归麾下。国内名气最响的外国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已在华投资10亿美元,不但建立了20多个三资企业和办事处,还采用合资方式建立了40个加油站。其中在天津投资的10处加油站全部亮出壳牌形象,使营业量提高了3倍。据透露,壳牌还将在今后几年内投资3亿美元。美国埃克森美孚声称已在中国拥有36座加油站,以后还有大动作。英国BP阿莫科的声势更加浩大,称其将拿出100亿美元“开发”中国的油品终端市场。中国目前每年成品油销量约6000万吨,BP阿莫科竟规划在3~5年内在中国达到500万吨的销售量。
中国的两大国家石油公司清楚,加油站就是生命线,加油站是石油进入市场的最后关口,抢占加油站,扩大终端零售市场是大型石油公司最终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相对于目前国内的9万多个加油站,中石化和中石油2万多个的占有额显然不够。如果外国石油公司控制了国内石油终端市场,处于上游的中国油田和炼油企业将受到挑战。
一般说来油价走低,油田亏,但是炼油、化工和销售赚;油价升高,炼油亏,但油田、销售赚。产业链条的相互衔接与配置,会大大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因此,“迅速抢滩布点,占领终端市场”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的战略。
两大公司大张旗鼓地收购,使许多地方的加油站价格一路上扬,分别增值在40~100%不等。据业内人士估算,这些成本的收回少说也得10年8年的,而10年后的市场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说。
但有关人士指出:现在收购加油站,价格是高了点,但这个网络必须建,你不建,国外公司不惜血本也要建。人世后我们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时间很紧,收购是重点,付出代价是应该的,这是个战略问题。
分拆强化了恶性竞争
1998年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完全是“上下一条龙”的协作关系:中石油负责上游的油田勘探和开采,而中石化负责下游油品的炼制和销售。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前者控制着油田资源,后者则掌握市场命脉。然而,政府管理层意识到,这种算不得完整意义上的石油公司,在中国加WTO后将难以应对外来的挑战。
为了应对WTO,中国对石油、石化行业进行重组,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割据”的格局:中石油与中石化依黄河“划江而治”,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禁止到5米以下海域探油与采油,中海油公司割海而治,成为海上采油的“孤家寡人”。
这一分拆解决了上下游产业割裂的问题。但是,由于三家将产品与市场“分封而治”,表面上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已是“三足鼎立”,但这并不是在同一市场上引入三家竞争者,而是将国内市场分成了几块独家垄断的市场。
引入竞争是为了降低价格,提高效率。虽然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按上月的国际市场油价来确定国内油价),但中国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仍保持国家定价的机制。这样,即便油品市场存在竞争,油品价格也不由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决定;同时,国家对油品进口实行配额管理。这意味着,在油品市场,国内竞争并未形成,国际竞争又被挡在国门之外。
由于划地为王、政府定价和进口受限,分拆并没有给石油石化产业带来竞争,下游产业和消费者也没有从“分拆”中受益。但足,几家企业在强化市场垄断性方面的恶性竞争却达到白热化程度。最典型的是,为保住自己的领地不被对手侵蚀,中石化在深圳以22.9亿元的天价买下估价约9000万元的供油及相关设施。
将现有的加油站控制在手,外国竞争对手就真的进不来了吗?且不说对外开放油品市场后外国供油商可以新建加油站,就在两大集团争夺加油站的商业战达到白热化之际,两大集团为了争取海外上市成功,都与其海外战略投资者签署了共建加油站网络的协议,这其实已经为外国供油商参与垄断国内市场铺就了道路。
分拆的本意是想先在国内引入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但是,这种“画地为牢”式的分拆,非但没有在两家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竞争,相反,却使两家企业分别与外国跨国公司联手,进行针对彼此的控制零售网络、强化其垄断地位的恶性竞争。
加油站无序竞争时代
近10年来,我国加油站数量迅猛增加,已有近9万座遍布全国城乡。加油难问题解决了,但加油站数量过多过滥、成品油质量鱼龙混杂、经营手段五花八门等问题接踵而来。仅山东省高峰时竟达到万座,广西覃塘到桂港20公里的路段就有加油站24个。
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成品油的年零售量在6000万吨左右,而现有大小加油站近9万座,按目前水平,一般一个加油站年加油量在1000吨左右才能维持经营。由此可知我国的加油站数量已处于饱和状态。
美国平均4000多辆汽车一个加油站.而我国平均数为800~900辆。对此美国环球石油市场咨询公司塔特森先生说: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了过量加油站,有些加油站没挣到钱,在八九十年代关闭了,目前中国在做同样的事。
全国性的成品油市场整治开始于1994年,至今已经8年。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3次发出有关“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文件。国务院有关部委局也相继发出“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的通知。现在虽然市场秩序有些好转,但布局不合理、过多过滥、税负不均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仅靠发文件、行政干预是难以改变市场混乱局面的。
石化行业的权威人士在分析市场混乱原因时指出:市场规则不完善,给一些违规建设和经营者留下了可乘之机。以前地方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对加油站建设的审批,依据的是1992年建设部颁发的《小型石油库及加油站设计规范》,这个标准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制定,只适合于城市加油站,而对国道、省道及乡镇等加油站的建设规模、占地面积没有明确规定。规定模糊导致近年一些地方加油站重复建设、布局混乱。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把加油站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只要拿钱来,不管明天如何。
缺少行业规划是加油站盲目发展的又一原因。加油站除了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行业特点外,还是商业网点,只有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市场才能良性发展。而一些地方,追求眼前利益,实行地方保护,对市场监管不严。一位福建油商公开说,建加油站是为了卖掉赚钱,卖不掉就经营四五年,然后白“送给”当地。我国加AWTO后,一些人圈地建站等待外资收购,中国两大石油公司对社会加油站的收购,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加油站的盲目建设。
日前国务院要求各省经贸委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行业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在2002年6月30日前明确本地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加油站的设置间距和城区加油站的设置半径,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加油站在2003年12月31日前搬迁或者关闭。对纳入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连锁经营体系的社会加油站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其余的加油站于2002年8月31日前一律关闭。
石油巨头疯抢油站
如果要问最近两年做什么最赚钱,恐怕当数加油站了。由于成为争抢的目标,加油站身价陡增。中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定下了雄心勃勃的增加加油站计划,全力并购。
中石化对外宣称,该公司计划在2000~2003年期间,投资人民币313亿元,用于扩大公司石油产品的零售业务。其中的251亿元人民币将用于购买现有加油站,以及在中国主要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线修建新的加油站。另外6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将用来从地方政府手中购买石油存储和运输设施,或用于建造新的设施。中石化总公司希望通过增加投资,到2003年将其占整个中国石油产品零售市场的份额由1999年的40%提高到2003年的70%。
中石油则计划在3年内占有北部和西部市场的60%份额。国外大公司更是不惜亏本介入,对一向重视终端销售的他们来说,占住了国内销售市场,就占住了一切。一旦中国放开市场,束缚已久的他们便可以放手一搏。尽管国家并没有给外商介入加油站开绿灯,但实际上国际油商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悄悄行动,他们通过各种“暗合”方式,要么投资合股,要么品牌包装,搞特许经营,将一些社会性(或私营)加油站收归麾下。国内名气最响的外国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已在华投资10亿美元,不但建立了20多个三资企业和办事处,还采用合资方式建立了40个加油站。其中在天津投资的10处加油站全部亮出壳牌形象,使营业量提高了3倍。据透露,壳牌还将在今后几年内投资3亿美元。美国埃克森美孚声称已在中国拥有36座加油站,以后还有大动作。英国BP阿莫科的声势更加浩大,称其将拿出100亿美元“开发”中国的油品终端市场。中国目前每年成品油销量约6000万吨,BP阿莫科竟规划在3~5年内在中国达到500万吨的销售量。
中国的两大国家石油公司清楚,加油站就是生命线,加油站是石油进入市场的最后关口,抢占加油站,扩大终端零售市场是大型石油公司最终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相对于目前国内的9万多个加油站,中石化和中石油2万多个的占有额显然不够。如果外国石油公司控制了国内石油终端市场,处于上游的中国油田和炼油企业将受到挑战。
一般说来油价走低,油田亏,但是炼油、化工和销售赚;油价升高,炼油亏,但油田、销售赚。产业链条的相互衔接与配置,会大大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因此,“迅速抢滩布点,占领终端市场”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的战略。
两大公司大张旗鼓地收购,使许多地方的加油站价格一路上扬,分别增值在40~100%不等。据业内人士估算,这些成本的收回少说也得10年8年的,而10年后的市场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说。
但有关人士指出:现在收购加油站,价格是高了点,但这个网络必须建,你不建,国外公司不惜血本也要建。人世后我们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时间很紧,收购是重点,付出代价是应该的,这是个战略问题。
分拆强化了恶性竞争
1998年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完全是“上下一条龙”的协作关系:中石油负责上游的油田勘探和开采,而中石化负责下游油品的炼制和销售。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前者控制着油田资源,后者则掌握市场命脉。然而,政府管理层意识到,这种算不得完整意义上的石油公司,在中国加WTO后将难以应对外来的挑战。
为了应对WTO,中国对石油、石化行业进行重组,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割据”的格局:中石油与中石化依黄河“划江而治”,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禁止到5米以下海域探油与采油,中海油公司割海而治,成为海上采油的“孤家寡人”。
这一分拆解决了上下游产业割裂的问题。但是,由于三家将产品与市场“分封而治”,表面上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已是“三足鼎立”,但这并不是在同一市场上引入三家竞争者,而是将国内市场分成了几块独家垄断的市场。
引入竞争是为了降低价格,提高效率。虽然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按上月的国际市场油价来确定国内油价),但中国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仍保持国家定价的机制。这样,即便油品市场存在竞争,油品价格也不由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决定;同时,国家对油品进口实行配额管理。这意味着,在油品市场,国内竞争并未形成,国际竞争又被挡在国门之外。
由于划地为王、政府定价和进口受限,分拆并没有给石油石化产业带来竞争,下游产业和消费者也没有从“分拆”中受益。但足,几家企业在强化市场垄断性方面的恶性竞争却达到白热化程度。最典型的是,为保住自己的领地不被对手侵蚀,中石化在深圳以22.9亿元的天价买下估价约9000万元的供油及相关设施。
将现有的加油站控制在手,外国竞争对手就真的进不来了吗?且不说对外开放油品市场后外国供油商可以新建加油站,就在两大集团争夺加油站的商业战达到白热化之际,两大集团为了争取海外上市成功,都与其海外战略投资者签署了共建加油站网络的协议,这其实已经为外国供油商参与垄断国内市场铺就了道路。
分拆的本意是想先在国内引入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但是,这种“画地为牢”式的分拆,非但没有在两家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竞争,相反,却使两家企业分别与外国跨国公司联手,进行针对彼此的控制零售网络、强化其垄断地位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