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豆香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00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嘎嘣、嘎嘣……
  奶奶咀嚼黄豆的声音很响。这让我很是吃惊。奶奶已经老了,银发稀疏。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计算,应该九十二岁了。不可思议的是,奶奶满嘴的牙齿依然健在。于是,儿时的我曾问过奶奶,你的牙齿为啥这么坚硬呀?奶奶亲昵地摸着我蓬乱的头发,到底说一句:盼着奶奶掉牙哪?
  我似乎摇摇头,怔怔地注视着奶奶。奶奶满嘴的牙齿整齐又洁净,全然不像九十多岁的样子。那时,母亲就说,人老了,牙齿不掉,就会长寿的。母亲是乡村医生。医生的话总是很有道理。在乡下,也有一种传闻,老人不掉牙,似乎不好,是克星,必须拔掉的。我问过奶奶,奶奶就说,掉了牙,吃东西就不香了,消化也费劲儿。人哪,要想健康,就得有口好牙呢,哪来的克星呀。真要是克星,你们一个个的还能活了?奶奶还能儿孙满堂?”说着,奶奶开心地乐了,将几粒炒熟的黄豆娴熟地丢到了嘴里。
  嘎嘣、嘎嘣……
  奶奶这辈子似乎不能少了这一口。
  从此,我知道了常吃黄豆可以健牙固齿,还可以延年益寿。
  仔细想来,奶奶这一生,确实没有离开过黄豆,而且都是炒熟了吃。虽然九十多岁的人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后来,查阅了有关黄豆的营养价值,着实让我意外。蛋白质含量很高,居然百分之四十左右,可与动物蛋白质媲美,五百克黄豆蛋白质含量相当于1500克鸡蛋,或6000克牛奶,或1000克瘦猪肉。所以,黄豆有“植物肉”及“绿色乳牛”之美誉。而且是制作酱油的最佳原料和成分。怪不得奶奶的牙齿这么结实呢。
  再后来,看过一些史料得知,当年,战场上的林彪,开国元勋,每每面对地图或琢磨重大问题时,总是习惯将炒熟的黄豆丢一粒到嘴里,慢慢地咀嚼着,深思熟虑。每一场恶仗下来,似乎没有离开过黄豆。可见黄豆还能在战场上发挥如此奇绝的功效,不能不说是一件脑洞大开的“神话”了。
  一次,我采访过一位企业老总,多年来,一直在生意场上打拼,很有成就。老总的习惯似乎也与炒熟的黄豆有着不解之缘。我曾问过,既然这么喜欢吃黄豆,豆芽、豆腐等等的豆制品一定也很喜欢吧?老总摇摇头又点点头,就说,至少不讨厌,但不如炒熟了感觉好。那时我就想,看来,黄豆还能成就老总的事业哪!后来听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有咀嚼炒黄豆的习惯。中国的富商马云有没有这个习惯?传闻,也有。最肯定的是,清朝的乾隆爷就有这个习惯,一边咀嚼着黄豆,一边欣赏着古玩字画,甚至挥毫泼墨,别有雅兴……
  儿时,我也喜欢吃炒熟的豆类,尤其是黄豆,炒熟了,咬在嘴里,酥酥的,脆脆的,香香的,特别可口。吃上一大把,几乎一天都不觉得饿。那时,家里养着绵羊,一旦生下羔羊时,就煮了这黄豆做饲料。奶奶将黄豆咀嚼在嘴里,咬碎了,放在掌心里,喂着羔羊。我总是和羔羊一起吃着料豆。那时,母亲奶水少,不够我吃,只好把料豆作为补充营养了。那时,也不懂什么是营养,只要吃着不饿就行。而且也不是很多,随便就能吃上的。或煮或炒,吃得津津有味。那时,只要有谁家磨豆腐了,都会静静地守候在豆腐坊里,就像温驯狗狗似的,期待能吃上一口豆腐渣。很多时候,我都要将炒熟的黄豆偷偷地装在衣兜里,随时随地的吃着,甚至分享给小伙伴儿们一块品尝。每每,就在奶奶喂羔羊的时候,我一边吃着料豆,一边伏在奶奶的背上,听着那久远的歌谣或喃喃地絮叨:背跤跤,羊羔羔,我家有个乖宝宝,吃了黄豆长膘膘……
  最有趣的是,当地人喜欢将黄豆磨成面,炒熟了,放在一个布袋里,啥时想吃了,就取一小勺,放在碗里,或用开水冲了,散发着那种氤氲的清香,非常的爽口。尤其当下有了豆浆机之后,呼噜噜地打磨之后,喝着品着,越加的快捷方便,甚至多了几许温馨暖意。特别是豆面,拌着年糕,在碗里用筷子拧着,吃一口,拧几下,那种感觉更是别有风味。精颤颤的柔韧。尤其田地里干活,吃过了,一天都不觉得饥饿。据说,军用压缩饼干就是用这豆面制成的。吃过了,耐饿,非常适宜野外训练。
  大前年,有几天,奶奶总是隐隐的肚子疼,不知何故,到医院检查,医生看着片子就说,好像有块阴影。意思是很不妙,怕是晚期癌症了。顿时,一家人懵了、怔了。心想这么大年龄了,不可能是癌症吧?医生无奈地摇摇头。实在是太意外了。家人很担心,就护送着奶奶赶往了市医院。花多少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平安无事,健康长寿。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非常的令人失望。那就到北京吧!医生看了看片子,同样无奈地摇摇头,就说,先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吧!
  奶奶就说,得得得,不看了,花那么多钱还有啥意义嘛!人生在世,生死注定,谁也躲不过的。不就是拍个片嘛,到底是看病还是看片?回吧,回吧!就是死,也要死在炕头上。都这把老骨头了,看得哪门子病呀?
  一家人拗不过奶奶,果真回家了。回家后,奶奶執意熬了黄豆面糊糊,喝过了,出一身透汗。然后,去了一趟厕所,肚子似乎不再隐隐地作疼了。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家人心说,会不会是医学上的回光返照哪!然后,劝说着,让奶奶到医院复查了。奶奶执意不去。
  “不疼了,何必要看?花那么多的冤枉钱!”
  奶奶一辈子勤俭持家,总是舍不得花钱,更舍不得浪费。
  家人再三劝说,奶奶终于答应,死活最后一次到医院了。
  很快,复查结果出来了,医生怔怔地看着奶奶,又仔细地注视着片子,看了又看。只说,奇迹,真是奇迹哪!家人不知发生了什么,只是急得说不出话来。心说,不会是最后的日子吧!顿时,急得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医生就说,放心吧!一切正常。
  我的天!
  这是真的假的?看病也能卖这么大的关子嘛!
  医生确实觉得好奇,然后,就问了奶奶近期的一些饮食情况。奶奶就说,庄户人家,天生就想喝豌豆面糊糊呢,喝过了舒坦。这时,奶奶忽然想起,日前吃了半块糖饼,是我家小儿子从冰箱里拿出来吃剩的。奶奶不舍得浪费,还说,哪能这么惯着孩子呀,吃啥都要剩着。说着,就把剩余的半块糖饼吃了,也没热一下。
  不曾想,后来就感觉隐隐的肚子疼。
  医生听了就说,很可能就是糖饼导致的阴影呢。奶奶想想,这怎么可能呀?不就是块糖饼嘛,又不是没吃过。医生又说,冰箱里的食物不能拿出来就吃的,一定要热过了,不然肠胃受不了,何况,您老上了岁数。
  奶奶似有所悟,赶忙问我家小儿子,肚子疼不?我说,没见疼哪!奶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是为儿孙们担心,时刻都在牵挂着。
  折腾来折腾去,原来是我家的小儿子,奶奶的重孙惹出的乱子,导致肚子疼。好在两碗黄豆面糊糊喝过了,润肠暖胃,居然奇迹般的没事了。
  生命有时就是这么奇妙。
  默默中,我在自责,也在为奶奶祝福!
  嘎嘣、嘎嘣……
  奶奶又在咀嚼炒熟的黄豆了,声音依旧好响也好真切。顿时,我的心里暖暖的,期待这样的日子越来越长,越来越久!
  杨杨,河北尚义人。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新华文摘》《鸭绿江》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文字。
其他文献
一、海南,炼狱30年的地方  屈指算来,李少君在文化的边缘之地待了30年后,再升迁到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北京,这应该是其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绚丽的重要性事件。他是海南省建省初期第一批到海南的资深文化闯海者。他的闯海经验以及文化的基础建构除了珞珈山的浸润外还有同著名作家韩少功等人的赏识息息相关。对李少君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上个世纪末,通过小说家梅菁认识他,那个时候梅菁还没去美国。一晃20多年过去了,梅菁在欧
期刊
香椿树  一再受到伤害  风来时低语  雨来时低头  用柔嫩的枝叶抱紧自己  和体内的孤独  像村子里那个幼小的孤儿  一次次想用细小的手指  拼命捂住身体上  一个又一个  伤口  新开张的小服装店  15平方米,狭窄的生活  从今天开始  他得学会  为一个真实的文胸  找到虚假的乳房  他得学会  让一件纯棉的内衣  柔软一个又冷又硬的胸腔  他还得学会  剪去那些多余的线头  然后用高温熨
期刊
春天的布谷声中  春天,在布谷声中  一些人卧病不起  通往幸福的路  被鲜花阻塞  我们从病榻上醒来  望见遥远的山头  一些人放弃流浪  精心建设着日思夜想的故土  布谷声声中,他们  流下辛酸的泪水  卸下一生一世的抱负  春天,在布谷声声中  统一了贫穷,生活和赞歌  田地间温暖的阳光  照耀着小河边晒心的农民  老人们抹去心中的泪水  我们却放弃实在遥远的打算  从妻子手中接过板锄  播
期刊
灰色  像腐烂的苹果  一点点散发着酸味  坚硬的果核随着灰色的掩埋  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  生活  任由沉重的灰色打击  在一个人身上烙下无数的碎片  略微驼背的身体在秋千上左右晃动  而万物会在失重下寻求平衡  这像是本能的  又是像本能之外的  然而所有的灰色始终不会湮灭  它成为一种承受之重的色调  知己  深夜走入更深的夜  多么孤寂啊  窗上的月牙好像另一个我:  啜饮酒酣 揣着心事守
期刊
雨水  阳光解开黎明的纽扣  门前的小河  便露出鼓涨的奶头  春风摇着尾巴  跟前跟后  晚归的小鸟衔回了  一片云  活着  总跟死亡打着交道  背着一块沉重的墓碑  走一路,埋一路  一些名字很快消失  剩下几个称呼  远远地  站在梦里  初春  风从黎明的门缝  塞进几声鸟鸣  浪花咬破冰冻的河面  一口气跑进黄昏  柳树舒展着全身的筋骨  一条辫子甩来甩去  迎春眨着小眼晴  跟我打了
期刊
地坑院  地坑院是看不见的村庄,隐藏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老榆树弯曲着,突兀地挺在苍茫的大地上。它是村庄的发髻,绾着琐碎的时光。有它的地方,一定会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在空旷的大地上,在历史的深处,民间工匠们因地制宜,奇思妙想,挖地数尺,仿窑洞凿室,便筑成了这冬暖夏凉、安居乐业的地坑院。一条幽深的甬道,是开启地坑院大门的钥匙。门里,四四方方的天井,那是幽静的院
期刊
有知  不是一场大雪就可以掩盖  所有的黑  不是一场骤雨就能洗刷  所有的痕迹  不是一场大火就能毁灭  所有的证据  不是一句浅薄的道歉就可以抚平  破碎的心  不是所有的树订立了同盟  就能保证不走漏风声  雪融尽  老虎苍蝇的齿痕终将一览无遗  雨停歇  证据会大写在空中  漏网的风会把信捎到  双手够不着的远方  念想  点一缕檀香  打通隔断的空间  烧点纸钱温热夜的冷黑  默念咒语催
期刊
失眠者  落日落在沙滩上成为鹅卵石,起飞后成为 黑夜  在失眠者看来黑夜是太阳背后的影子,是木柴燃烧的灰烬  思想在黑夜里行走的人  往往在黑暗里寻找陈旧的斑驳陆离  向往色彩: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浪花  丘陵腹部棕色的种子——红色的、紫色的 玫瑰  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不可毁灭的银色 梦想  失眠者所向往的冥冥注定赐给美梦者  遐想——幻想——空想。勾勒不成现实的 轮廓  练就遗忘的催眠术让思
期刊
溅起梦中的浪花  倒下最后的一仓,豆粒。把惊天动地  留给风云雷电反思  一朵浪花忙于  疏散,另一朵浪花  一河浑黄的水  急着,自我澄清  岸边的老榕树,栓住  绳子的野性,打渔船的  摇晃,和漫水桥的摇晃  又见——蓝的天,白的云,金的光  塘角的莲叶下  七只鹅、八只鸭,互探底细  老宅的瓦檐留不住  几颗掉队的雨点。我真怕  雨点们飞溅开来。又会溅起你  今夜梦中的浪花  两朵不相识的云
期刊
荒原子的诗  春风是可信的  日子还在冷弦上踱步  但春风已打开折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充满着柔软的力量  途经的燕子,衔泥、筑巢  飞得起,也落得下  天空高远,时间忽然缓慢  炊烟努力生长,顺便  也捎来解馋的乡愁  春风过处,湖岸的杨柳  用指尖,比划自己的倒影  向晚不归的人,习惯坐在湖畔  一边吹着笛子,一边  听风,听水,听苇丛招摇的鸟鸣  人世苍茫,是时光凝固的话题  春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