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莱希特兄弟:隐居的德国首富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di被德国人解释为“所有穷人感谢你”,这句话里的四个德语单词的头一个字母合起来正是Aldi。
   《福布斯》曾评价说,折扣超市巨人阿尔迪(Aldi-Market)所有者——哥哥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和弟弟特奥·阿尔布莱希特如果不是均已年过八旬,再过些年就会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有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笑话:什么地方男人都去,但从来不说?红灯区。什么地方女人都去,但从来不说?阿尔迪。根据德国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阿尔迪商品价格与其他零售超市相比普遍偏低;89%的德国居民在此购物,平均每2.5万人口就配有一个阿尔迪超市;德国的食品消费支出中,平均每4马克就有1马克进了阿尔迪。
  阿尔迪超市(Aldi-Market)仅在德国就有4000多家,世界其他各国也有6000多家分店,并且还在以每周至少新开一家分店的速度扩张。每年,阿尔迪销售额达300多亿欧元,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俩的税前收入达15亿欧元之巨。但这对富可敌国的兄弟俩,生活非常简朴,既无豪华宫殿,也从不在社会名流聚会的场合露面,这令他们传奇般的发迹史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患难兄弟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出生在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的大城市艾森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后来由于肺病不得不转行到面包厂做短工,收入更加低微。为了维持家中捉襟见肘的窘况,母亲1913年在艾森的工人区索纳贝克开了一家只有35平方米的小食品店。中学毕业后,兄弟俩决心改变家境,各自进入了他人的食品店做学徒,希望继承家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们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涯:卡尔被派往东线战场,在苏联受伤;特奥作为候补军人前往非洲后勤部队,被美军俘虏。二战结束,从战俘营归来的兄弟俩接手了母亲的小店。
  1948年,母亲不幸去世。兄弟俩依靠有限的资金和简陋陈旧的店铺,出售黄油和一些小食品,勉强维持着经营。因为兄弟俩舍不得花钱买冷柜,每天打烊后,店员们需要将没卖完的黄油一桶桶搬回地下室,经营举步维艰。
  
  南、北分立
  一个偶然的机会,兄弟俩发现其他店铺用购物积分年终兑奖方式促销,经过一番考察,他们立即推出了即时折扣销售——将厂家给的折扣直接化为低价优惠给顾客。“阿尔迪商店”门口第一次出现大红告示:
  
  尊敬的各位顾客:
  本店本店从即日起,开始实行降价让利销售,降价幅度为3%。
   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商品并非全市最低价,且所降低价格不到全市最低价格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顾客是本店的上帝。
  我们竭诚欢迎上帝惠顾敝店。
  致以崇高的敬意!
  
  


   阿尔迪商店
   1月15日
  
  奇迹出现了:“阿尔迪商店”门庭若市,生意大红,顾客增加了好几倍。
  很快,阿尔布莱希特的连锁店遍布鲁尔区。1950年,兄弟俩拥有13家分店;1960年,发展到300家,年营业额达9000万德国马克。1962年,特奥在多特蒙德开了第一家阿尔迪超市(Aldi-Market),店名由姓氏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阿尔迪的历史由此开始。
  后来,两兄弟决定将阿尔迪一分为二,哥哥卡尔掌管南部分店,弟弟特奥掌管北部分店,但他们都将总部设在北威州的鲁尔区。特奥的总部在艾森市,卡尔的则在相临的穆尔海姆。虽然分为南北阿尔迪,但直到1990年之前,无论从店面设计、组织货源到经营策略都是统一的。一切都遵循特奥开第一家阿尔迪时的设想:价格低、质量高、品种少、店面简单。
  不同的经营理念让南、北阿尔迪的差距越来越大。弟弟特奥管理德国北部3900多家超市,比南部阿尔迪多1600多家、销售额高出20%。哥哥卡尔掌管的南部阿尔迪集团逐渐国际化,旗下拥有27个分公司,在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共有2300多家超市,其中在德国西部和南部有大约400家,在英国和爱尔兰共有250多家,在美国21个州有570多家,在奥地利有240多家。比利时的阿尔迪叫“Lansa”,荷兰的阿尔迪叫“Combi”,在奥地利则叫“Hofer”。
  2002年,卡尔将Aldi-Market的标志进行了改动,南部集团开始使用Aldi-Sued。
  同时,家族的财产也一直由兄弟俩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基金会和控股公司控制。
  
  优质低价
  事实正如他们的母亲所说,“人们日子越难,我们的日子就越好”。 经济越不好,人们当然越想买便宜货。因为拥有众多零售点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签订的每份合同金额不会少于50万欧元,期限多为10年,自然能得到供应商最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与沃尔玛5万种货品对比,阿尔迪只有700多种,且拒绝高价的名牌产品,自创低价品牌,“高质低价”是阿尔迪的广告标语。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曾经打算逐步丰富商品种类,但后来他们发现供应的品种越少,反而越能确保零售额的上升和经营成本的低廉。这逐渐发展成为阿尔迪的特色——严格控制商品品种数量,不符合供货标准的商品毫不犹豫地被撤离货架,顾客可以无理由退货。
  每天,阿尔迪售出德国38%的罐头、蔬菜;32%的啤酒、果汁、汽水、牛奶;27%的黄瓜罐头、瓶醋、色拉油、糕点、果酱、香肠、火腿、布丁等制品,兄弟俩要动用1000多辆特制货车,将4万多吨的食品运往国内各分销店。与其他商店不同,阿尔迪从不热衷于“搭售”或“批售”等促销活动,诸如买一赠一、多买多赠、袜子论打、啤酒成箱促销等。因为这种看似实惠的促销可能恰恰忽视了众多的老龄消费者及单身家庭的需求。所以阿尔迪尽量将商品按小包装出售,但并不提高价格,兼顾了所有消费者。
  便捷高效
  有段时间,顾客在阿尔迪超市碰到怪事——营业员明显少收了货款。不明就里的顾客指出营业员的失误并要求补还差额,都被营业员礼貌拒绝了。原来特奥为了加快营业员的收银速度,将原来标为1.57马克的商品改为1.55马克,原来标为1.54马克的改为1.50马克,阿尔迪将所有商品的尾数都改为0或5,一方面加快了商店的销售速度,一方面又以降价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久而久之,公众对阿尔迪的普遍印象自然是诚实公道、可信度高。
  对许多连锁店来说,带条型码扫描仪的收款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阿尔迪连锁超市在很长时间里却只使用最简单的收款机,而且只收现金。商品上既没有条型码,也不贴价格标签,但每项商品的价格都为收银员熟记,结果,阿尔迪收银员的收款速度却要比其他使用条型码扫描仪的商店还要快。据说阿尔迪的员工都有着不错的收入,他们每月奖金的数目,根据每人的月营业额来定,也就是说,奖金数目是随着营业额增长的,如每月5万马克的营业额,可提取3‰的奖金,即150马克;如果每月10万马克的营业额,可提取3.3‰的奖金,即330马克,如此递增。
  阿尔迪商店“独特”的奖励制度极大地刺激着员工的积极性。他们似乎对每一样货物的价格都能倒背如流,收款不用带价格扫描器的自动收款机,可速度甚至比大部分配有扫描式自动收款机的超市还要快,常常是你刚把一大堆东西摆上输送带,还没有从钱包里掏出钱,售货员已经算好了账等待。阿尔迪商店的工作效率因此也大大高于其他商店。
  
  传统执著
  长久以来,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而言,阿尔迪扮演着颠覆者的角色:不设公关或新闻发布机构,也几乎不做企业形象广告,超市只是每周刊出一张八开的“阿尔迪信息报(Aldi informiert)”,对下周将要新上柜的廉价商品作个广而告之。信息报放在超市出口,由顾客随手自取。每周一次在当地日报上发布半版商品名录。如果说有广告语的话,就是在某些产品后面加注:本产品数量有限,欲购从速。结果是:那些想买到廉价商品的顾客天没亮就在那看上去很“简陋”的购物大厅前排长队。
  


  不靠大量广告投入来招揽生意,将节约下来的广告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并实际促成了商品销量的增长。阿尔迪连锁超市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订购数量在所有零售行业(包括一些专业批发商)中名列前茅。例如,阿尔迪的个人计算机销售量在德国计算机市场中位居第一,60%的德国人是从阿尔迪连锁超市里买PC,另外,它还是德国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供应商。
  
  低调沉默
  坊间一直流传着有关阿尔布莱希特兄弟节俭成癖的习惯,尤其是特奥。据说特奥每走进一间房间就先把所有灯先关上,然后再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开灯;他在巴迪森一块100平方米带高尔夫球场的地产上,立着10个储油罐,储存了100万升石油,以防油价上升;公司的老信封上还印着德国以前的4位数邮编,但只要没用完,特奥就不会浪费,每次都划掉4位数,然后在下面整齐地写上现在使用的5位数邮编。
  金钱会带来各种麻烦,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也不例外。
  黑森州农民协会主席拜尔写信指责兄弟俩掌握了德国一半以上的牛奶销售并导致牛奶价格一年内猛降了10%以上,“你们的采购政策不仅会毁灭成千上万个农民家庭企业,而且会毁灭更多上下游生产链上的企业。农村在流血,人走村空”,并交出一份由1.2万名农民签名的抗议信。
  阿尔迪仅几马克一盒的鸡蛋,归功于特奥养的12万只鸡。2002年2月,“良知商人”组织谴责阿尔迪大量圈养鸡是严重“虐待动物”行为,起诉他用惨无“鸡”道的方式大规模养鸡,把母鸡放在狭小的铁笼子里以流水线供食和取蛋作业,使母鸡真正成了下蛋的机器。杜伊斯堡中院在接到兄弟俩的起诉后,未经听证即宣判该组织有权继续指责阿尔迪。
  一次,勒索者一张口就索要几百万欧元,否则就在阿尔迪店里制造事端,果然在哈雷、莱比锡、布朗施威格等地的阿尔迪店先后发生爆炸。当年特奥·阿尔布莱希特绑架案更位列欧洲现代史十大绑架案之一。1971年11月29日,特奥被律师奥伦堡和其同伙克伦从鲁尔区赫尔腾市的阿尔迪中心绑架,17天后拿到了700万马克赎金(据说歹徒不相信德国最富有的人外表看起来竟如此普通,竟然要求特奥拿出身份证来确认)。两名绑架者后来都被抓住并被艾森中院判处各8年半徒刑。特奥被放回后说:“我很健康,但我也很累,整个过程让我失去了很多东西。”——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听到阿尔布莱希特家族在公开场合发表评论,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此后销声匿迹
  80多的岁特奥住在布莱德内的一幢别墅里,爱种兰花的老卡尔与夫人住在艾森。兄弟俩都极喜欢高尔夫,卡尔甚至在风景如画的多瑙艾辛根有一个私家的26洞高尔夫球场。
  无论家族生意如何成功,除了当年绑架案时特奥在媒体上的那张相片,深居简出的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的私生活仍是德国最大的谜团之一。阿尔迪的前总经理迪特尔·布兰德斯(Dieter Brandes)也只是粗略地向公众描述他的两位老板“为人传统、有礼、随和,乐于助人”。(编辑/张科 插图/王起)
其他文献
当我看到中学英语老师退给我的作文时,泪水刺痛了我的双眼。文章顶头潦草地写着一个大大的F,纸上空白的地方满是红笔字,写的是:懒惰。如果你不更加努力,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努力有什么用?我绝望了。我笨!我一直努力想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一年级的时候,字母在我眼里就像波浪形的曲线。班上同学叫我笨蛋,我的脸羞得直发烧。  “班上只有我连字母都不认得!”我对妈妈哭诉道。“我会帮助你的。”她答应我。  我每天和
期刊
我们这一代都是“土八路”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以下简称“名”):30年前,你们这代企业家“戴着脚镣跳舞”,顶着体制上、观念上的重重阻力和压力,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改革,今天看来你们当时确实有一种很悲壮的精神,不怕失败,甚至不怕死。你觉得你们那一代身上还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汪海(以下简称“汪”):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策要搞企业建设,像我们那20多个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马胜利是造纸的
期刊
我做过职业经理人,也做过小老板。个人觉得成功的老板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特质和他具备调配资源的能力,更多是因为他手中时刻都握有一把屠龙的刀。这把刀如同一种象征,依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个性不同,时而无形、时而有形,维系着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一旦职业经理人超越了老板的底线,这把刀就会斩断这种合作关系,关键时刻还会“杀人”。  赵匡胤黄袍加身,完成了职业经理人到老板的“阴谋”过渡,而后
期刊
16岁的孩子,或许有创业的激情,但谁能相信他们可以成功?傅然用事实证明了,他可以做到,并且成功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成就理想!    傅然,出生于1990年,在他如愿以偿考取省示范高中屯溪一中一年后,也就是即将升入高二的2006年夏天,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退学创业,用傅然自己的话说:“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我要退学创业,先人一步实现我的梦想。”傅然的同学刚刚参加完高考,傅
期刊
喻烜是个美女,获得过江西网络小姐冠军、中国网络小姐大赛优胜者等荣誉称号。从巴黎留学归来的喻烜,身上还飘散着少许巴黎气息。与多数80后女孩相比,喻烜在柔媚中多了一份成熟,在自信中更显从容;喻烜又是个才女,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获得过两届中国互联网络大赛银奖,曾留学法国攻读MBA;喻烜更是个女强人,曾是方正电脑的售前工程师、IDC(国际数据公司)的软件与服务咨询分析师、江西先锋软件学院的副校长
期刊
“人家说担风险的是疯子,讲奉献的是傻子。我既是疯子又是傻子,这个项目就该是我陈金义的!”这是陈金义见到记者所说的第一句话。当记者接过陈金义递过来的名片,其上所印的正是陈金义的新身份:浙江金伦晓霖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年前,任何一张中国富豪榜上均会出现陈金义的名字,但是如今,陈金义已在富豪榜单上销声匿迹。整整三年,只有投入,不见产出,而对手们的身价却在不断翻番。陈金义不行了——这是业内流
期刊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强势品牌、领导品牌们日子自然是过得相对轻松,而那些无品牌优势的企业,必然会遭遇洗牌过程之痛,在生意链的各个环节常常会有不同的、不断的痛楚。那么,弱势品牌如何在市场一轮一轮的洗牌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发展壮大,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产品给消费者“想要”的感觉    产品营销的第一步,一定是产品,没有产品,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但
期刊
“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好的推销员。”这是外国某个营销牛人说的话。这话说得有点过分,但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卖东西方法的重视。不管你的理论多么动听,只有把东西卖出去才最牛......    第9策  捆绑  与联合促销相类似的,还有一种方法叫做捆绑销售。  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对捆绑销售应该都不陌生。物质困难时期,买半斤肉可能就得“捆绑”一双鞋,而被“捆绑”的东西往往是卖不出去、无人要的烂货,那时候叫
期刊
中日近30年的交往中,最活跃的部分在企业界,日本企业管理理念为一代中国企业家所推崇,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是一段激情、冲突、理性、拥抱、排斥等各种情绪激荡的30年。    改革年代的对接    记者:尽管中日两国如此不同,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个邻居又在长时间内受到我们的追捧,就你观察,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吴晓波:是随着政治大门的打开而开始的。1978年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第一个出访的发达
期刊
一、唐纳.卡兰    唐纳·卡兰出生于纽约长岛,与卡尔文·克莱恩、拉尔夫·劳伦并称美国三大设计师。“对我而言,时装设计就是一种自我表达,一种作为妻子、母亲、朋友和商人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表达。”这段话准确印证了唐纳·卡兰的设计心态。首先,唐纳·卡兰是一名女性。她说:“我与其他妇女有相同的问题,因此,我是一个晴雨表,如果能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种解决方法,那么这种办法也适用于其他妇女。”她把自己的服装语言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