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皖江?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在此基础上形成“皖江共识”,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谓恰逢其时,水到渠成。
  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
  5月,《决策》杂志预约发改委的采访时间,不得不一再推迟,因为示范区规划编制时间紧迫,整个安徽省发改委都在高速运转。
  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殷君伯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数次被电话与工作汇报打断。作为规划编制安徽省方面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处理有关规划的大量事情。数天前,因为修改皖江示范区规划的需要,他刚被封闭在外地一周。一天后,他还将到基层县域就规划编制与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
  在忙碌的背后,承载的却是智慧与力量的汇聚,关注与期待的热望。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皖江?为什么瞄准产业转移?构建示范区的背后,演绎着怎样的深刻背景?
  
  
  长三角需求与安徽地利
   2008年12月,上海华谊集团总投资350亿元的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迄今为止,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从2003年开始接触,到2008年最终奠基开工,我们是‘5年磨一剑’,经历了从一个投资项目到一个煤化工基地,再到一座滨江化工新城的三级跳。”无为县委书记周勇告诉《决策》。
  华谊化工落户背后呈现出来的,是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而这种新趋势,则代表着长三角转型背后的一种力量。
  对此,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沿海地区转移出去的产业,一般是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但绝不是糟粕。”譬如煤化工,在上海就是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但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就是优势产业。郁鸿胜分析认为:“这样的转移对企业来说,是在更大的空间内合理配置资源。不管是对上海,还是对安徽来说,都是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的好机会。”正因如此,上海华谊集团一方面在皖江北岸的无为县如火如荼展开大建设,同时,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国家级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部沿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和纯加工型的工业企业,造成了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倒逼机制”。从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判断,中国经济已到了深度调整的“临界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只是加速了调整的来临。
  因此,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长三角在产业经济上正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但是,产业升级释放到哪里最合适呢?换句话说,长三角亟需的空间在哪里?
  如果打开长三角的地图,“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告诉《决策》。
  另外,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随着安徽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物流成本已经极大的降低。安徽的生产成本相比东部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生产可能亏10%,转移到安徽生产就能赚20%~30%。联合利华从上海搬迁到合肥,就是最好的佐证。见证并参与联合利华西迁合肥全过程的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王厚亮告诉《决策》:“联合利华在合肥投产以后发现,利润空间比当初设想的还要大。”
  由此,在“地理”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皖江城市带,正在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地利”。尤其是皖江北岸,“大部分都是等待开发的岸线和土地,有空间、有潜力。”地处北岸的无为县县长林绪文告诉《决策》:“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好更美的图画。”也许,这正是华谊化工最终选择落户皖江北岸的原因所在。
  
  国家战略与安徽使命
  
  “2004年是产业转移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经过多年研究发现,“2003年之前,制造业中除了烟草以外,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2004年之后,情况发生改变,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不断加快。纺织业更是如此,有一半在向中西部走。”为此,魏后凯专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要积极迎接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
  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
  从产业发展本身来看,与大规模产业转移如影随形的负面问题,也愈演愈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概括为“无序”。陈耀分析说:“各地招商引资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招商过程是一种无序竞争,使用了很多不合适的手段,造成产业布局混乱,承接的产业层次不高,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拉动效应也不是很明显。”
  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不管是产业转出地还是承接地,普遍的共识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再重复东部所走过的老路,但要实现科学承接,路又在何方?
  再从国家层面来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决策者,一致认为,中国需要从“移民就业”到“移业就民”的战略转变。长期以来,每年超过2亿人的跨地区性流动,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资源一直在向东南沿海流动,成本极高。因此,魏后凯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应该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转移资金就劳动力的业。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区探索出—种相对合理的模式。因此,国家需要—个地区,既为中西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作出示范,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种新模式。陈耀认为:“就是为广大的中西部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出一个样板。”
  那么,由什么样的地区来肩负这个重任?
  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来看,安徽跃然而出。
  2008年,安徽发展环境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泛长三角由虚变实,安徽经历了“被边缘化”到“去边缘化”的转变,即安徽从长三角的边缘一跃而成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最前沿。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安徽的功能定位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于这种改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的一席话,可谓一语中的:“安徽有条件、有必要,也有代表性,应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第一站。”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徽承担起探索建立一种新“样板”的重任,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
  由此,设立皖江示范区,占尽“天时”。
  
  14000亿与皖江张力
  
  “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看,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在泛长三角金融高层论坛上,上海市银监局局长阎庆民的分析,犹如一块巨石抛入原本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特别是经过媒体宣传的放大之后,这个"14000亿”触动了所有中西部省份的敏感神经。无疑,这是中西部都在争食的一块“大蛋糕”。
  “这对中西部来说,是一个空前的 机遇。”时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韦伟研究发现,每次产业转移的高潮只有8年左右,最新一轮已经过去4年,留给安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韦伟在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论坛上发言时认为,“这将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后机会,能否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将决定安徽的命运和未来。如果失去这次机会,未来几十年就可能没有更好的机遇了。”
  但是,对于任何一次区域间产业转移来说,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所所长刘志迎告诉《决策》:“一是转出地企业的意愿;二是企业的转移能力;三是转入地的承接条件。”那么,作为承接地的皖江城市带,具备大规模、集群化承接的能力吗?皖江能否承担“样板”之重?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深入皖江城市带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会发现怎样的底气?
  以皖江城市带9市中最大的中心城市合肥为例,合肥拥有5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这些,都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合肥市,在《2009年中國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安徽省内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全部都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范围之内。
  从皖江城市带本身来说,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的概括恰到好处:“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工业的脊梁,也是安徽经济的脊梁。抓住这一带,安徽省的经济就会有—个活力源、动力源。”皖江开放开放已近20年,在这个时刻,安徽全省上下都希望能有一个国家级的区域战略落户皖江。期待着释放出国家战略政策与品牌的叠加效应,对处于井喷临界点的安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此乃“人和”。
  而这,正是皖江的张力。有张力就有空间,有空间就有潜力,有潜力就有希望。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6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从上海来的108家企业。大都分布在蚌埠、合肥、淮南和芜湖等地。这次是政府推动的。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奠定了城市的工业基础。
  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小三线建设。响应国家大的政策号召,企业大多还是来自上海。基本上是分布在山区县,如霍山、宁国等。这次大规模产业转移为山区培养了工业能力,在形成工业理念、开放意识、培养人才。以及改善交通条件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于80年代前期,这个阶段跨度比较长。主要特征是采用联营方式,口号就是贴牌生产、借船出海。但安徽不是贴国外的牌子。而是贴上海的牌子,典型就是合肥荣事达与上海水仙,还有如合肥自行车厂贴上海凤凰自行车等。这一阶段结束于奇瑞汽车贴上海大众。这个时期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力方面政府和市场都有,并逐步向市场化转变。这个阶段对安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引进东部和国外的投资者,进行产业东接。安利皮革是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佳通轮胎、海尔等很多都是这条路,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第五阶段是2002年到2007年,主要是以招商引资为特征。各个地方都认识到发展经济需要工业,发展工业需要资本,必须招商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土地低价格,优化地方环境等方式,全民招商实现产业转移。再加上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也是一个推动力。于是,形成了产业资本的大规模转移。
  第六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由于东部地区的综合商务成本、要素成本过高,很多企业在东部已经无利可图。开始主动向外转移,这是与前面各大阶段都不一样的。同时,还有“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这个阶段就是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才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念。
  (刘志迎: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感谢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项目研究成果的支持)
其他文献
少开会,少说空话在海南任职期间,我坚决认为要少开会,少说空话。一个会议,领导讲话要控制在30分钟内,最多不要超过45分钟。在企业里,效率很关键,它是提高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执
8月28日,合肥华南城招商中心盛大开启。合肥华南城总建筑面积达1200万平米.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
潜规则“进口”不等于“原装进口”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贸业资深人士向记者分析称,从技术上来说,达芬奇公司将家具从深圳口岸出港,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并取得合法手续“完
针对传统磨削中电主轴体积大和转速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转速、小体积气驱研抛装置。通过理论计算对轴承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装置的仿真模型,对装置刚
去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减少领导干部秘书职数,培养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扎实作风。但人们可能不知道,领导秘书其实并不好当。因
期刊
60年。叙述这样一段尚带体温的历史,自觉力有不逮。只能勉力为之。好在我们所选择的社会学视角,能够借助一个个“小我”的命运浮沉,从侧面记录60年的国是更张。于是,我们将阶层变
“合肥正在大力推动‘两个集群’、‘两个走廊’建设,肥东应抓住这个机遇,最主要是要营造好自己的环境,同时积极地与中心城市主动对接。”    2010年6月,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县域突破”为主题的“肥东发展高层论坛”在合肥召开。论坛上,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官员、学者不仅总结了肥东近年来发展的经验,而且对肥东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与建议。本刊特采撷其中精彩之处,以飨读者。  《决策》:当前安徽正面临皖江城市
加盟金属照片,月赚20万元。200多家客户,随便你明察暗访。如有虚假。全额退钱!暴利生意遭遇技术难题国外学艺过难关2004年夏天,我第一次替别人尴尬:一个朋友给新开业的KTV送贺礼
1996年之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一路向下,步入通货紧缩困境,2000年有所反弹,GDP增长率和物价指数都有抬头迹象,但2001年高开低走,表明我国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局面。当前,面
成都力源恺地建材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环氧地坪、树脂环氧地坪、自流平环氧地坪、环氧防静电地坪、硬化地坪、耐磨(金刚砂)地坪、防尘防滑地坪、防潮抗渗地坪、无震动车道、环氧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