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来自新石器时期的问候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远古的玉器造型之中,龙的形象一直非常突出而神秘。可以说,研究龙的起源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秘匙。无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辽河流域,都发现了不同的龙的形象,它们的年代不一、形态各异,有的用蚌壳堆成,有的用石头摆成,有的出现在陶器的彩绘图案上。在婉转柔和的线条中,你能读到造就它的那个文明的古朴与醇厚。
  在东北地区曾集中发现了很多距今五千年前后的玉龙,早期玉龙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玉龙”,一直被认为是东北玉龙文化的先河。直到吉林左家山的一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华第一石龙”一下子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它比红山文化早至少500年,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石龙其实是玉龙
  玉,美石也。依据现代对玉器的定义,它更应该被称为石龙。但本着“石之美者为玉”的传统观念,专家还是将其称为玉龙。
  一件玉器,要耗费大量的人工,长时间琢磨方可成形。玉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常常反映了拥有者的权力、地位和财富,后期还成为礼制和道德的寄托。细看这件玉龙,它造型古朴,表面呈淡黄色,首尾衔接处有一处没有断开的缺口,中心孔较大,颈后背脊处系孔较小,龙首上嘴、鼻、眼、耳等器官清晰可辨,嘴向前凸,吻部较宽,双眼突出,双耳凸起。身体卷曲成环,龙身光素无纹饰,打磨光润,又被称为“卷龙”,和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形状很像,有蓄势待发之势,仿佛要腾云驾雾,穿梭于雷电之中遨游天际。
  七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
  龙的形象,回归到蜷体的“玦”,这个蜷曲,仿佛婴儿在母体内寻求一份安全感的形象,成为几乎最古老的器物的雏形。
  七千年前的人類,创造了左家山文化,那是自然和人类彼此直面的时代,是个体生命被孕育的开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开始。
  玉器中隐藏的远古讯息
  在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与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中,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卷龙”的形象与上述龙的特征非常像。由此,一些专家认为它就是龙的原始形态。
  曾有学者好奇地猜测,这只玉龙其实应该叫“玉猪龙”,因为它看起来很像是“猪首蛇身”,有一些野猪的影子在身上。这并不奇怪,远古器物上的纹饰大抵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早期的人类与凶猛的野兽在力量对比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凡是强大凶悍、勇猛霸气的野兽,都会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他们通过把这些野兽的形象雕刻进玉器、陶器,甚至武器上,以期获得更大的力量,凶悍的猪便是其中之一。
  周人其实也有猪的崇拜习俗。在《周礼》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天官冢宰第一”,这说明在周天子所设立的各类等级之中,最高的长官叫作“天官”,本名是“冢宰”。《尚书》记载:“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也就是说,冢宰代理天子之权。著名的周公旦即是周王朝第一个“冢宰”。
  不过,这件玉龙的用途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有学者推测,它可能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一样,装饰在原始部落的权杖上,用以显示权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的权杖头,以及吉林仁德北方古代文明博物馆所藏的玉权杖首,都是石器时期玉权杖存在的明证。如果将玉龙和玉权杖首用长度80-120厘米的杖杆组合成权杖,玉龙的形状、重量、大小都恰到好处。设想一下,部落首领或巫师手持玉龙权杖,站在族群中心位置议事时,其威严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玉龙的制作周期太长、成本过大及玉材稀缺,当青铜时代到来后,龙的形象更多以图案形式在青铜杖、钺、屏风上面出现,还出现在皇帝的龙袍上、屋脊上……一开始,它是为着“守护”的承诺而来,守护一个部落,一方天地,随后,它开始登堂入室,象征着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一个朝代的辉煌。
  朝日夕阳轮替,沧海桑田变换,岁月在它华美的身躯上刻下了一道道历史的印记。
  有时候,我们对着光源去看玉,就像数千年前的先民一样,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
  渐渐地,这块玉也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时光中飞翔、起舞。
  小小解说员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淮河小学  张功北
   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自豪。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还是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都各具特色。在这里,我最爱看的,是唐代玉器上的龙纹,因为它最接近现代龙的形象: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四肢矫健,呈奔跑状,还露出了细细密密、梳子一样的牙齿。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国力强盛,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显得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它和宋代的龙纹比一比,看看有哪些不一样呢?
其他文献
生命是一场神奇的大魔术,从无到有,不可思议又令人欢喜赞叹。如果地球也有一本自己的笔记本,他会记下什么呢?“童诗达人”林世仁在童诗集《地球的笔记》中,化身为地球,用童趣之眼、音乐般的文字,看向山川湖海,看向地球上的各种生灵。他用地球的口吻看待万物,站在孩童的視角上,赋予万物以生命。在他的笔下,海是泪水,河流会唱歌,石头爱赌气……书中的82首诗,配上知名插画家唐唐精心打造的视觉盛宴,让我们在朗读童诗之
期刊
大家注意到了吗?本期图片都是竖版格式,这也是手机摄影的典型模式,隨着手机像素的大幅提升和摄影功能的日趋完善,并且最重要一点,因为随身可携带,手机渐渐地取代了相机的烦琐和笨重感,能让人们用一种更朴实、更细腻的心态观察并记录生活。  近些年来,各类手机摄影大赛也应运而生,这使得摄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大众化的手机摄影也必将成为新型摄影的重要部分。  2021年“随拍”栏目精彩继续!  随时随地记录你
期刊
跨年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以一个动人的抗癌故事,带来很多温情与力量。易烊千玺饰演的韦一航身患癌症,态度消极。直到遇见同样患病的女孩马晓远,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阳光向上的马小远,像自带光环的小太阳,温暖着韦一航。当他开始积极面对人生时,她在他的手背上画了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其实,这朵小红花也是一种人生的鼓励。生活中,除了疾病以外,还有很多烦恼和挫败需要面对。无论与生活中的哪个背阴面对抗,都应该拥
期刊
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平凡呢?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似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部新片就是彼特·道格特导演的《心灵奇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为乔伊·高纳的黑人男性。他觉得自己生来就为了演奏,梦想成为爵士乐演奏的钢琴家。可惜的是,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经大把年纪的他只能靠兼职谋生,在一家中学做音乐代课老师。面对着没有兴趣的孩子,教着最基础枯燥的音乐,每天就是地铁、工作、睡觉,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没劲,只
期刊
我去一家公司給工程师做讲座,我不问他们有没有听音乐会、看展览的习惯,反而问他们:“你在这里工作5年了,知道公司门口那一排是什么树吗?”大多数人一时无法回答。事实上,他们公司门口那排小叶榄仁的叶子漂亮得不得了,绿色会在阳光里发亮。后来再见面时,有一位工程师和我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我现在下班时会先看看小叶榄仁再回家,所以不会经常和太太吵架了。”  他还问我现在5岁的女儿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我只是
期刊
我在奥马哈听了一堂哲学课,坐在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中间。两个老师坐在藏蓝色的地毯上,孩子们靠着他们俩围成一个极不规则的半圆。  老师在写字板上写下四个问题,然后统计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人数。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1.什么是哲学?2.大学像什么?3.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统计结果是:第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孩子感兴趣;第二个问题九个孩子感兴趣;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五个
期刊
世界熙熙攘攘,每天睁开眼睛,无数声音向我们涌来:汽车在咆哮,广播在叽叽喳喳,人群在喧闹……我们习惯了与声音相伴,以致很少会有声音让我们特别留意,驻足回味。可是人生这条路上啊,总有一些特别的脚步,能踩到我们的心尖上,那些特别的脚步声,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那年夏天,“我的腳步声都是腾哧腾哧那种的,这是一个男人的脚步走在大地上应该发出来的声音。”作者以为自己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没想到《十三岁的一
期刊
1.我的童年是寂寞的,父母为了赚钱,把我放在乡下奶奶家。那时我身体很不好,动不动就生病,而且笨笨的,也不爱说话。院里的小朋友都不爱和我玩,总觉得我是一个拖油瓶。  2.奶奶家在一个大院子里,总共有五六户人家吧,院子里有很多的树,一到春天,就会开出各种各样的花,特别漂亮。一个冬天的下午,院里的孩子们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每人都拥有院里的一棵树,然后他们便兴致勃勃地分了起来。  3.只有我呆站在一边
期刊
她遇到他那年,刚刚读初三。  十五岁的她就像五月里努力抽穗的麦子,散发出少女的气息。她经常照镜子,想着青春还可以有多美。  由于她的成绩实在是有点糟糕,老妈把他请到了家里。起初,老妈也是有些迟疑的。说是家教老师,其实只是一个读大三的男孩。但别人都说这个男孩读名校最好的专业,辅导效果非常好。  第一次上课,他穿着一件藏蓝色的运动外套,戴黑框眼镜,头发剪得规规矩矩的。她一看就觉得他肯定是那种只会读书的
期刊
我曾收到一封几乎改变我生命轨迹的信。那时,我正躺在协和医院的ICU里,写信的人是我的父亲。写信的那天下午,他刚刚拿到医院对我下发的病危通知书。我也是很久以后才知道,那封信是他当时想要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唯一能够抛出的绳索了。我得的是凶险的非典型性肺炎,从发病到住进ICU只间隔了5天。  头顶24小时都不会熄灭的白色灯光取代了昼夜交替,枕边的机器一刻不停地微微振动,发出房间里唯一的声响。那些用来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