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常见病原菌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变化规律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情况和感染规律,为后期VAP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72例气管插管患者气道分泌物培养的微生物数据,并对微生物的种类及插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2例气管插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58.33%比41.67%);60岁以上患者占90.28%;肺炎为主要原发病,占58.33%。病原学检测显示:① 72例患者在插管48 h后分别有51.39%(37/72)感染了鲍曼不动杆菌(AB),27.78%(20/72)感染了肺炎克雷伯杆菌(KP),26.39%(19/72)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PA),AB感染率明显高于KP和PA。而在插管48 h内,AB、KP、PA的感染率分别为20.83%(15/72)、13.89%(10/72)、4.17%(3/72)。原发病为肺炎的42例患者在插管48 h后有61.90%(26/42)感染了AB、KP、PA 3种病原菌中的1种或以上,说明出现了致病菌的病原学变迁,主要致病菌从其他致病菌转为AB、KP、PA。② AB、KP、PA 3种病原菌易引发晚发性VAP(即插管≥5 d)。分别来看,感染AB的VAP患者中,晚发性VAP占59.46%(22/37);感染KP的患者中,晚发性VAP占75.00%(15/20);感染PA的患者中,晚发性VAP占94.74%(18/19),说明PA和KP引发的晚发性VAP的比例更高。③感染与插管时间密切相关,可以根据感染高峰期更换管路。AB和KP感染在插管后4 d内达到高峰,分别达到57.69%(30/52)和50.00%(15/30),建议在上机后3~4 d左右更换管路或者行敏感抗菌药物治疗较合理。PA在插管7 d后感染的比例为72.73%(16/22),可以考虑在7 d后更换管路。④ AB、KP、PA 3种致病菌多数为耐碳青霉烯类病原菌且多重耐药,除PA外,AB和KP的耐碳青霉烯类(CRAB、CRKP)的感染率明显比非耐碳青霉烯耐药类的高,分别占相应感染病例的86.54%(45/52)和66.67%(20/30),而CRPA仅占18.18%(4/22)。

结论

AB、KP和PA 3种病原菌引发VAP感染主要在感染时间、感染概率及是否耐碳青霉烯类等方面区别较大,插管患者可以针对性地实施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大多数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构建与其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对预防、临床诊疗相关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众多学者所搭建的动物模型各有其侧重点,本文旨在介绍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常见口腔黏膜病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对比其优缺点,以期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repeat,LRR)蛋白家族高度保守的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LRG1在多种消化系统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中表达异常,且可能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凋亡及不良预后等密切相关,该研究就LRG1在多种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基于LRG1的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学上将卵巢早衰归于“闭经”“不孕”“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的范畴。浙派中医妇科擅长证治上述类似于卵巢早衰的月经病,尤其是萧山竹林寺女科、海宁陈木扇女科、宁波宋氏女科、杭州何氏女科等四大流派。笔者综述了浙派中医妇科四大流派证治卵巢早衰的特色和经验,可资借鉴。
机械通气(MV)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近年发现MV既可以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ALI),也可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两者损伤部位、病因不完全相同,但又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脱机失败。研究表明,对MV患者应实施保护膈肌功能策略,即从MV前判断自主呼吸能力,MV期间从启动自主呼吸直至脱机全过程。对MV患者应持续监测呼吸肌力,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及时发现VIDD有可能减少困难脱机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本文重点讨论VIDD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202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协会联合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提出93条推荐意见。同年,日本集中治疗医学会及日本急救医学会也联合发表了《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2020》,涵盖22个领域的118个临床问题。本文将两个指南的内容按照国际指南的顺序,从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诊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启动抗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的输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降级策略、
目的探讨大电导钙依赖性钾通道(BKCa)参与脓毒症发病的机制。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28例)、普通感染者(25例)和健康体检者(25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BKCa水平;并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BKCa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培养RAW264.7细胞,用脂多糖(LPS)刺激,部分实验以尼日尼亚菌素(Nigericin)作为第二刺激信号构建脓毒症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nCD64)、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单独及联合应用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西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ICU6h内采集外周血测定nCD64、IL-6、PCT水平,脓毒症患者在入ICU后3d和7d再次测量nCD64、IL-6、PCT水平。根据脓毒症3.0诊断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明确nCD64、IL-6和PCT对
目的探讨72h血钠变异度、血乳酸(La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对脓毒症患者28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即刻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
目的以髓样分化蛋白-2(MD-2)为研究载体,探讨熊果酸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生物膜干涉技术测定熊果酸与MD-2的亲和力,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测定熊果酸与MD-2的键合方式。RPMI1640培养基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密度达到80%~90%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8、40和100mg/L熊果酸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细胞分为空白组、内毒素组(LPS100μg/L)和熊果酸组(加入8、40或100mg/L熊果酸后给予100μg/LLPS处理)。用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并试图找出PCT预测进展为中、重度ARDS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CPB心脏手术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1d且有术后第1天PCT数值的成人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史、诊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HYHA)心功能分级等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长、CPB时长、主动脉阻断时长、术中液体平衡情况,计算术后24h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