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孔乙己》教学瓶颈的几点尝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小说《孔乙己》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的重点篇目,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让许多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也往往成为不少老师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一大瓶颈。为此也有不少老师曾主张把这篇小说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笔者在教学中曾就如何克服这一教学瓶颈进行了尝试。现综述如下:
  一、充分介绍写作背景,为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垫好台阶
  以前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曾先让学生自己认识孔乙己,结果不少学生说孔乙己很喜欢读书、很幽默等等脱离孔乙己实际的理解。确实,孔乙己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孔乙己这一典型在故事中的种种表现及其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不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土壤,学生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孔乙己了。因此,学习《孔乙己》应首先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出发,从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为此,在具体学习小说前,先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士则优”等封建教育思想严重毒害着孔乙己一类的旧知识分子,使他们找不到合适的社会生活位置,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随后的文本解读中,学生就能较容易理解了孔乙己那些可悲又可笑的悲剧性性格特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语言丰富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与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有关。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对人物复杂悲剧特征的准确把握,用文字刻画出当时近乎病态的社会心理和孔乙己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的丰富的个性情感。这种描绘精当、生动、意蕴深刻而丰富,给人一种真切自然的厚实感,体现出了鲁迅小说高超的语言艺术水平。二是与初中生的语言欣赏水平有关。初中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缺乏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考的意识,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语言欣赏往往是简单肤浅的。这与意蕴深刻而丰富的小说语言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断层。对此,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断层间架构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语言丰富深刻的含义,也以此培养学生品味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
  一是运用比较法。在赏析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一部分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到人们先后三次对孔乙己的取笑:一是说孔乙己连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二是说孔乙己又偷人家东西了,三是说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分别作出了反应:最先是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还做出了“排”的动作;再是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进行狡辩;最后是无言以对,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继续使用比较法,让学生思考:把“笼”字换成“显”或“露”好不好。学生结合想象和生活经验不难理解到,“显”或“露”只能表明有灰色,而“笼”字除此以外还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脸上灰色很浓,突出表现了孔乙己与前两次反应相比,这第三次简直让孔乙己无地自容,痛苦至极。这样,比较法的运用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孔乙己麻木不仁、愚不可及的悲剧性格,以及故事中孔乙己的情感变化过程,而且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是多么深刻,科举考试对孔乙己的打击是多么沉重。
  二是情景设置法。鉴于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笔者在教学本文时,有意识地设置与文中出现的情景相类似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的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词句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理解“便排除九文大钱”中的“排”字时,先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内容认识到身穿长衫的孔乙己做出这一动作,是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又假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别人揭了你的短处,你又无话可说,而又不可能无动于衷,你往往会怎么处理?不少学生马上想到,在此情况下回去做别的事情来掩饰自己的难堪。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孔乙己在显示自己阔绰的同时,又是在掩饰自己心中的尴尬。
  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了小说中许多像这样内涵丰富的词句,学生沉浸在豁然开朗的成就感中,享受着艺术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过程,不仅会加深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生活的意识、阅读中鉴赏的意识以及写作中遣词造句的意识等,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经典的东西不可轻言放弃,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方法突破教学瓶颈,这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也会使学生在认识中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青县第五中学;山东高青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与发展趋势  高中新课标中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
2016年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考试说明》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语文学科变化较大,如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等等。而从2017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变化更是惊人,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抛弃”了使用多年的小说,选择了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更让投机取巧的考生栽了跟头。  本次考纲修改和试题调整的规模在近十年是罕见的。面对考纲和试
教师权力是教师专业化的维度之一,而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权力维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的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被
语言的学习是输入和输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为视角,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积极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法,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体育活动包括高职学校中的各类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课下体育锻炼以及体育竞赛。近些年来,由于我国高
《葡萄月令》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文学大师汪曾祺。我的教学重点是和学生一起品味该文亲切朴实、自然天成的语言风格,并且由文及人,探究该文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一、长文短教,以读带学  散文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嘴巴去读,唯有反复的诵读,才能欣赏其景、领悟其情。本文以月令体的形式介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三月、四月、五月和
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形象性的原
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
可执行文件具有冗余空间大的特点,这为可执行文件写入数据信息提供了可行性。然而如何更加安全有效地将用于特定作用的数据信息隐密写入可执行文件之中,这是一道涉及信息安全
文章提出“多元、分权、互动”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认为现代大学治理对于卓越院校项目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建设卓越文化、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