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店的老板娘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旁边的那家面馆子,最近生意真的比以前好得多了,进进出出的客人都带着满意的笑容,大部份都是熟客人。因为他们从来也不问这问那,也不必加上太多的说明,只提那么一下下,老板娘就了解了,从来也不曾弄错过。
  那是一栋违章建筑,连屋顶都是木板钉成的,而且还是破破旧旧的,好像风一吹就会把它掀开似的。也没有个真正的窗户和门坎,只是用薄薄的板子那么一横,隔开了内外,冬天是冷风直灌,夏天嘛!倒是凉爽得很。唯一保障安全的就是外面那块大木板,晚上打烊后往屋前一遮,就成了一个安全的“家”了。
  地板是很破旧,很古老的斑剥的水泥地,已经有好些地方,露出了污黑的泥土,而使得屋里散着一股霉湿的味道。墙壁有一半是木板的,另一半是砖墙。在屋子的前半部,放着炉灶,摆菜肴材料的地方是木板搭围成的,还歪歪斜斜地用竹子撑开一个小屋顶,占去了一部份的人行道,另外又摆上了两张木头桌子,这两张桌子由于终日被太阳晒,已经裂了几条缝。后半部,墙倒是真的砖墙,只是由于水泥抹得不太均匀,有好几处透进来外面的光线,白天倒可以补助室内光线的不够,到了傍晚,整个屋里就已经是黑黑的了。这儿是主要的“吃面的地方”,摆了六、七张桌子,有一张最新,桌面还是小碎花的美耐板的,八成是老板娘结婚时买的一件新家具,也拿来给客人用了。其它的桌子都是老旧的木板桌,每一张桌子顶多只能围上个四、五个人而已。
  饭厅后面可说就是“仓库”,因为那儿横七竖八地放了不少杂物,有吃的、穿的、用的。靠墙角处有一座木梯子,是通往小阁楼的。那是他们一家五口睡觉的地方,只有三、四坪大小。总共算起来,这一整栋房子也不过十坪左右,所以常常在中午时分去吃面,得要耐心地等上一阵子。
  像这样一家面馆子,谁都会说“不合卫生标准”。但如果你像我现在爱上了这儿的炒面,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太卫生了。
  主持这家面店的是一个六十开外的大胖子,我想他是南京人,因为他会做很可口的南京盐水鸭。他既是老板,又兼杆面师傅,有时还会是跑堂的,看他那臃肿的身躯穿行在狭窄的过道上,我有说不出的感触,他端面来时,我不免要多说几声谢谢,好像这谢谢可以带给他更多的勇气似的。
  老板娘很年轻,大概只有卅岁不到,长得不怎么好看,但有一张诚恳、乐观的面庞,薄薄的嘴唇多半摀得紧紧的。她是大厨师,又要下面,又要做菜,洗碗筷。好忙哦!我从来也没看过她坐下来休息过;她是那么勤劳,一点怨容也看不出来,也很有耐心地听着顾客的吩咐。好像除了每天忙着油腻腻的工作外,什么也吸引不了她的心。她是那么专注于下面、做菜,也许有人以为她是麻木得变成毫无表情,但我却喜欢她沉默中带着刚毅的神情。我想,如果我也有那份执著,那我现在也不会老觉得心情飘浮不着根了。
  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女儿,老大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看情形,成绩还不差呢,因为她母亲常摸摸她头说:“虽然成绩不错,不过,还是要努力哦!”才三岁的小女儿也附和着说:“我也要努力。”常逗得在场的客人开心的笑了。女儿很乖巧,两个大的,都已经会帮忙做事了,经常,她们得去对街买酒、买杂货,都是高高兴兴的做着。我就想起我们家里,母亲偶而要我或者弟弟去买点什么日用品,我们总是推三推四的都不肯去,就是去了,回来还伸手要“走路费”。想想我们实在太不应该。
  虽然,这只是一家很普通的面馆子,但是充满了温情,去那儿吃,并不只为了吃那面条。当然,那炒面是相当可口的!常常是为了浸浴那说不出来的温馨。最近,我更常常去,也邀约朋友去,只想多光顾几次,可多增她们的收入,也增强她们的勇气(我是这么想的)。因为那家面馆的男主人心脏病突发死了,多突然啊!那么健壮的一个人,才一夜之间就天人永隔了,真是不胜感伤。馆子休业了,我以为不会再开业的,去那儿徘徊多次,都是门户紧闭,我也死了心。没想到,不久前,同事告诉我:“那家面馆又开业了,我们吃炒面去。”
  起初,总是怕接触老板娘的眼光,怕会看到那一脸的忧伤,可是,我看她那双手仍熟练地下着面,还是那么镇定、安稳,我才放了心。馆子一切照旧,只是她把那个围住“仓库”的薄板拆去了,使得室内宽广一些,真的,不论怎样,稍为改变一下,总可以去除一点对故旧之事的怀念。老板娘请她母亲过来帮忙招呼,的确,她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这两天又请来一位擀面条的男师傅,生意是比往常好得很多,我真是替她们高兴。
  老板娘那坚定的眼神,慈爱的光辉,好像告诉我,她要默默地撑起这个家,不会有任何的怨怼。看她那样乐天知命,拥有这一点点小的世界就心满意足,我对自己的矛盾心理起了相当大的反感,我可以拥有的都有了:丈夫、女儿、家庭与事业都那么美好,我却还不满足,面对着老板娘,心里满是敬佩也有一份愧意。
其他文献
每到情人节这天,我都会想起已经离我远去的奶奶。妻子如我一样感同身受,因为,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婚姻,都是奶奶所赐。  那年的情人节,父亲一早就催我起床,让我赶紧回农村老家看望病重的奶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公交颠簸,又走了四十分钟的土路,总算到了奶奶家。可出乎意料,奶奶气色很好,根本不像有病的人。  我的到来,令奶奶倍感欣慰。老人家直接将话题拉到我的个人问题上。我告诉奶奶,暂时没遇到合适的,接触了几
期刊
冬日的太阳像极了要坏掉的蛋黄,懒懒地挂在天空,没有什么精气神,天空中整个透出干冷来。农人们把手插在口袋里,三三两两地聚成几堆,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事。离溶田还早,尽管忙时牢骚不少,渴望能够清闲下来,可真的没什么活做其实也是很寂寞的事情。村里的晒谷场整个弥漫着无所事事的情绪。  村长来到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抬起眼皮或者闭上正说话的嘴巴,可当他吆喝了一嗓子之后,晒谷场顿时骚动起来,有种难以压抑的气氛开始流
期刊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事变核心人物张学良的身边,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准尉秘书汤宝田,他职位虽然不高,却追随张学良左右,经历了事变的整个过程……多少年后,当一位名叫汤远珊的老太太打开父亲生前所留下的秘密日记时,她才恍然发现,自己的父亲,一位平淡无奇的乡村私塾先生,竟然曾是东北军少帅的秘书、西安事变的见证者。而这段无人知晓的特殊经历,都被父亲汤宝田写入了自己从不示人的日记之中……  从火中抢出的宣纸
期刊
老范是个孤儿,一个残疾人,以修鞋为生。  他喜欢文学。他像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一颗穷酸文人的种子, 1980年在勃利小镇破土发芽。  他始终不渝地相信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他在自己的食量上打折,为的是用省下的钱买书。  文学在他那里变成了罂粟花,他迷醉在里面,无法自拔。整天把自己泡在幻想里,生计问题便成了他的心头之患。每天靠朋友和好心人的施舍度着他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生命。  他过分依赖梦想的力量,直到
期刊
王元竞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位传奇老师,尽管此人长着一双一线天般的拉链小眼,可它的聚光能力极强。短短几年间,先后有数十位有着高超作弊技术的“考霸”都死在了他的“眼”下。我们不觉惊呼,他老人家眼眶里长着的哪里是眼睛,分明就是一对天文望远镜。于是,我们便索性将他的大名改掉了,而悄悄管他叫“望远镜”。  调戏与反调戏  开学伊始,好心的学姐学兄们便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望远镜”是考场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是他监考
期刊
不久前,我带着妻儿回老家给父亲上坟。从济南到老家的公路非常好,车辆也不多,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到家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这是第一次回家没有事先打电话。因为,我头一天的时候看天气预报,知道老家这一天有雨。下雨的天气,气温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农村,就更加凉了。如果母亲知道了我要回去,她是一定会在村口接的,而且她会很早就从家里出来到村口去。我担心天凉,会冻着了母亲。因为她老人家已经82岁,而且因为得了一场脑
期刊
1901年:美国新奥尔良市一个小偷在邮政列车上进行了偷窃,而他却只对圣诞卡片情有独钟,此次他只偷走了12568张圣诞卡片。  1910年: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史密斯的男子决定抢劫银行,他身穿女性紧身内衣进入银行大厅,所有客户和安全保卫均对史密斯的怪异行径捧腹大笑。在场的人们并未阻挡史密斯走向银行点钞台,然而大家却并未看到史密斯对银行抢劫,相反史密斯在点钞台紧张之际,却从自己的账户中取走1万美元。最终
期刊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
期刊
●我宿舍一兄弟,一次打完篮球回来,口渴得要命,看见桌子上一饭罐的水,看过去好像是还泡了点蜂蜜,心想:哪位这么理解我呀!咕噜咕噜……先喝了再说。喝完之后,直纳闷,这水怎么有泡泡呢?后来另一位兄弟回来,在那边叫,谁这么好心帮我把饭罐给洗了?我还加了点洗洁精在里面。还好,兄弟比较壮点,没事,就当作洗胃……  ●寝室两位强人,一日喝得烂醉,路都走不稳了。一个稍清醒点的对另一个说:“哥们,行不?不行我扶你一
期刊
她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婚姻,每一次都轰动全城。只不过,不同的是第一段婚姻将她推入了绝望的深渊,带给她无尽的伤痛;而第二段婚姻则是绝望里一次温暖的救赎,给予了她稳妥而美好的生活,一点点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温润着她的肺腑……  ——引言  她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承欢外祖父膝下,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又生得桃花一样美艳,十几岁时已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那时便有歌谣传唱:“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而映
期刊